好玩明周刊副刊

【這裡那裡】老派少女购物路线

上个星期我有写到,洪爱珠散文迷人之处,不光在于信手拈来民间智慧编织文中,也在于对日常生活时时都有些小感触。就是这些活泼泼的感悟,让文章的意境忽然荡漾开来。让我再举一些例子。

我在《自由时报》副刊读过〈暹罗航道〉之后,从此记住了洪爱珠这个名字。闲来“古狗”一下,就读到她获得台北文学奖散文组首奖的〈老派少女购物路线〉。题目后六个字很潮,但洪爱珠加上“老派”二字,就有了一种矛盾的趣味,我以为这也是洪爱珠文字的魅力。开头第一句话只有四字:“妈妈病笃。”老老实实,简简单单,却为全篇文章定下基调,铺垫在字里行间的是不舍,是依恋,是珍惜。然后娓娓道来妈妈此生倒数期间,洪爱珠如何为她张罗饮食,“博她一点病中日光”,母女皆对食物怀有情感,“妈妈谈食物的时候,较能谈笑,于是以此唤她回神,多望一眼我们这些今世家人”。食物让她们母女俩等待结束时有了寄托。

Advertisement

妈妈病中最想吃炸春卷,文章便以洪爱珠为妈妈专程到永乐市场去买润饼皮起始,继而怀想从前和外婆妈妈一起在大稻埕、迪化街和永乐市场采买吃喝的老好日子,并以这条购物路线为文章的主轴。然而按照记忆地图,出入一家又一家熟门熟路的老字号,穿梭百年建筑群间,却无法将从前祖孙三代购物的快乐时光给走回来,所以才会有这番感悟:“将自己藏匿于飞速时代里的皱褶隙缝,以为可以瞒过时间,但事与愿违。”然后是下一段:“没忘记今日来,是为妈妈买润饼皮。”似乎什么也没有写,力量却非常大,一字千斤。文章收稍也有这种不动声色又令人失神的后座力:“外婆走了十年,以为会陪我许久的妈妈,刻下也正在分秒转身。恍惚间她们松手,长长的百年的大街上,四顾仅余我一人。”

洪爱珠的同名散文集里有许多文章都是因为妈妈而写,有的关于妈妈生前,有的关于妈妈身后,仿佛妈妈病殁是她生命的分水岭,写厨房,写芦洲,写菜市场,写切仔面,写米苔目,写粥,都能看见妈妈身影出没字里行间。但她并不直抒心中悲伤,反而写起日常中的勃勃生气,例如〈老派少女购物路线〉的这一段:“然而一抵迪化街,日光慷慨,晒褪病房阴凉。感官放大,整个街区的生活气味聚拢上来。青草药材的、熟食摊贩的、香菇干贝虾米鱿鱼的鲜腥味奔放,不远处霞海城隍庙的香火,也嗅得一点。呼吸满腔复杂气味,就深感扎实活着。”〈本地妇女的芦洲笔记〉也有这种活泼泼的人间朝气。但洪爱珠感悟,所谓“人间朝气,非人多即得,在交通尖峰时的信义区路口,乃至捷运车厢,人亦颇多,但看上去是上班族的深倦与阑珊。倘若气场有颜色,那是团团鼠灰色。”

(文/ 圖:野東西)

ADVERTISEMENT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