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副刊

【記者室】何處為家?

活在當下,四海為家。

Advertisement

可觀的匯率,讓那年25歲的小美,大學畢業後拎了個背包,獨自一人飛往新加坡當馬勞。

寄人籬下的感覺不好,雖然克拉碼頭夜景很美、烏節路很繁華、地鐵很方便,但仍舊比不上思念中萬邦刁灣的村光。

ADVERTISEMENT

為了省錢,小美每年只回家兩趟,一次是農曆新年,一次是中秋節。每次回去,都會待上一星期。

每次回去,小美都會給媽媽妹妹買新衣、包包、鞋子。

不知不覺的,20年的馬勞歲月靜悄悄地過去了。

這段時間,小美換了兩家公司,升了職,也成功申請到永久居留證。

這段時間,小美認識了自己生命的另一半,兩人也在新加坡買了一個500方尺的小單位。

這段時間,小美漸漸習慣了新加坡生活,不再感到寄人籬下,有時還會忘了,以為自己是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

漸漸的,小美開始對萬邦刁灣的種種不便感到不滿,路面凹凸不平、電訊網絡不發達、購物不便、餐廳上菜太慢……

就連沖涼房的熱水,感覺上,也是新加坡的要熱一些。

於是,回國成了一件累人的事。也基於健康考量,原本的一年兩趟,如今只剩下農曆新年時才回。

不過往往矛盾的是,待在萬邦刁灣時想着新加坡,在新加坡時卻又想着萬邦刁灣。

新衣新鞋也不買了,每年通過網上銀行轉賬,一個按鍵,就發了個1萬令吉的大紅包給媽媽,想買什麼都方便。

去年新年,小美在萬邦刁灣老家只待了兩個晚上,年初二早早便搭飛機返回新加坡。走進新加坡那間500方尺小小的房子,坐在沙發上的小美大呼:“啊!終於回到家了!”突如其來這句不經意的話,讓小美愣住了。她也想不到,自己會說出這樣子的話。

這句話,讓小美失眠了數個夜晚,她也想不透,為何自己會這麼說。

一個是自己成長的地方,另一個是自己目前工作生活的地方,兩處均陪伴自己度過了二十多年的時光,到底何處為家?小美困惑地看着我。

然而對於我這麼一個不曾離開過家裡的人而言,家,就只有一個。或許未來自己買了新房子後,也會有自己的家,但那畢竟是以後的事,因此目前也不曾面對過這種煩惱。

新華字典說:“家,就是共同生活的眷屬,和他們所住的地方。”換句話說,家,就是關心你、愛你的人,和你一起居住之處。

於是我告訴小美,哪裡有愛你的人在等着你回去,哪裡就是家。新加坡也是家,萬邦刁灣也是家,兩邊都有愛你的人,兩邊都是家。

文/汪壬捷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