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地方

【行動管制】光明日報記者 防疫採訪兩全

人類與冠狀病毒病的一場世紀之戰,記者與醫護人員都是第一線衝鋒陷陣人物。與病毒面對面,新聞工作者是否也有恐懼的時刻?

Advertisement

採訪當中,記者要如何像卡通片《湯姆貓與傑利鼠》的傑利,如何獲得最新消息而又能逃出病毒魔掌呢?站在新聞前線的光明日報記者透過文字,記錄我國史上首次因為病毒疫情的惡化,而啟動的行動管制令後的最深處的感想。

◆亞羅士打記者黃秀湘

ADVERTISEMENT

恐慌僅三分鐘

吉打從1月杪起,冠狀病毒病確診病例接踵而至,但州民卻不慌張,不少敏感度較高的外地人就感嘆地批評:“吉打人缺乏意識,真不怕死!”

16日下午起傳出“封城”消息後,全馬各地掀起商品搶購潮,當天傍晚約7時,我走入家附近一間小超市,難以相信眼前的情況:市民在搶購各種食品,如:即時麵、餅干、飲料、廁紙等,工作人員則忙著不斷在貨架補貨。吉打也出現如此“瘋狂”現象,讓我驚訝!

當晚首相宣布落實行動管制令,很多親友一窩蜂私聊問我當中一些含糊的條規,如:可否去墓園掃墓、寵物店可否照常營業等。

好友懊惱地對我說:“每間超市都有很多人在搶購食品,慘了,我還沒買。”我告訴她政府已經多次強調日常用品供應充足。她極不滿地說:“他們搶完了,我們要用時就買不到呀!”對於友人的反駁,我無言以對。

第二天清早,當我踏入巴剎那刻,感覺猶如農曆新年前採購年貨的情境,各族人民都在搶購食品,只差沒搶購新衣。

下午,整個情況出現大轉變,我去霸級市場採訪貿消局的活動時,發現搶購的情況已消失了。

18日行動管制令落實首日,我再踏入巴剎,一名菜販與我閒聊:“我昨天都跟顧客說巴剎照常營業,但他們還來搶購。你看,今天是不是任何菜類都有賣?”我望入巴剎,發現人潮恢復正常了。

吉打人凡事只慌3分鐘,每當落實新措施或傳出負面消息,他們當下都會陷入恐慌,不過,這種心理狀態很快就恢復,過了一會兒就會打回原形了。

 

◆總社專題記者康燈海

我與冠病共舞

為期14天的行動管制令落實,一般民眾都帶著好奇而複雜的心情留守屋內,而我們這群養兵千日的無冕皇帝,必須外出與病毒共舞,以帶給讀者最新及更多的冠病情況報導。

2周前,檳州發生了首宗新冠肺炎病例,一名電子廠工程師中招入院,擁有上千名員工的該廠為此關閉兩週,當時我負責採訪電子廠附近一座生意頓時一落千丈的小販中心,當時還訪問了一名臨時停工的資訊科技人員。

回來後,同事都很緊張的問我:“有沒戴口罩去訪問?”

所以說,新聞從業者是與病毒共舞的前線人員,尤其記者每天都要接觸形形色色的大小人物,在疫情擴散的當兒,我們是否在訪問時與病毒擦肩而過,而自己也可能成了帶菌者,把病毒傳給他人。

為了自己為了受訪者,也為了不拖累整個團隊,在非常時刻記者被要求必須戴口罩作業及勤洗手,為大眾立下正確的防範措施。

現在病毒已在全球擴散,它就猶如騎著“小木馬”走天涯般,早晨逛巴黎,中午游羅馬再闖進喬治市,很可能一下就“擄獲”新的傳染體,而每天需在各處走動的記者,要遇上它還真的不難。

如今我國的抗疫黃金14日變成了另類的冠病假期,拜托民眾真的不要出來趴趴走以免巧遇病毒,記者是為了工作沒辦法需到處走,普通人真的最好少出門。

別小看這個肉眼看不到的病魔,它的野心是要征服全球,就連平時囂張跋扈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到94歲高齡還摩拳擦掌的我國前首相敦馬哈迪,在面對它時都得廢話少說,乖乖戴口罩。

面對這場人類與冠狀病毒病的世紀之戰,大家唯有留守屋裡,努力加餐飯,出外記得戴口罩。

 

◆威中副採訪主任陳玉燕

身心防疫並行

面對不斷擴散的冠狀病毒病疫情,大馬人民的不安與恐慌,表露無遺。人的恐懼與焦慮,總在危難時刻被放大,平日或可隱藏的情緒,也徹底爆發開來。

所以,連日來我們看到了,人們瘋狂的搶購各種防疫品、日用品及食品;瘋狂的傳發不論真假的手機訊息;行動管制令一出,有人馬上逃離,想赶回家鄉和家人在一起。

冷靜想想,大家蜂擁到超市搶購、胡亂轉發未經證實的訊息,或一窩蜂的逃離原居的城市和地區,豈不是讓疫情擴散得更快,人心更慌恐嗎?

大家或許忽略了,即使罩了口、 洗了手,但若內心一直焦慮不安,免疫力便會下降,到時病毒要攻擊你,可是輕而易舉,而所有的防護也會變得徒勞!身心防疫必須並行。

冠病在中國大肆爆發初期,大馬人防疫意識仍低,政府對民眾的教育宣導也不足,大家只是到處搶購口罩,但真正需要或會罩口的人,卻少之又少;買不到口罩的人,則天天到藥劑行又問又怒,搞得自己精神緊張,店員疲於應付,這又何苦?

3月初,中國上海一名女子來馬開記者會,當時中國數個城市早因疫情嚴重被封城。儘管她當時通過了機場的檢疫措施,但入境不到一週,未過病毒潛伏期。安排記者會的單位卻完全沒有防護意識,直到記者們急急戴上口罩,用洗手液搓手,負責人才後知後覺。

疫情當前,你除了慌亂,還學到了什麼?以前搞不清口罩摺痕要往外或往內戴的你,現在是否學會了?平時不關注生活衛生的你,是否有了小改變?兩週內無法外食的你,外帶食物時會否主動帶上食物容器,減少垃圾?

我們能做的,是攜手防疫守護社區,就從個人的身心防護做起,多洗手、依指令、心勿亂。人們的自律,是打贏此疫的重大籌碼。

 

◆總社記者林真珠

聽話別趴趴走

有說,生在這一代的人是幸福的,出門遊玩坐飛機就像吃飯,科技網絡越來越發達,生活日日新又精彩,什麼高科技新產品沒玩過。

但也有人說,老天是公平的,以前的人生活雖沒現在幸福,但那時那有這麼多的病菌、病毒來襲,久不久就來一場病疫,還是那種“變種”後的新病毒,一個比一個來的更厲害、可怕,傳染力驚人。

這樣說來好像也沒錯,尤其當下這一刻,冠病把全世界給折騰得半死不活,幸不幸福可就不好說了。

記得學院時期地球村的來臨,那時有位講師最愛講的就是地球村,不斷讚嘆地球村讓世人及未來變得更精彩,世界已沒有距離可言,像他這樣已退休的“老人”,也要趕搭這一班通過地球村的列車,更何況是我們這一批即將踏入社會的年輕人。

雖然當時老師把地球村形容到“要有多精彩就有多精彩”,但或許當年自己孤陋寡文,就只能從新聞報導、電視節目上“感受”到地球村,而不是體會到地球村時代。

日子一天天過,老師口中的地球村確確實實的“實現”了,尤其人人飛得起,世界各地的人們每天從不同的國度移動到不同的城市、地區,但任誰也沒想到地球村時代下,一旦爆發任何病疫的“威力”是如此驚人可怕。

從中國爆發新冠肺炎起,再到多國“淪陷”此病疫中,我國也無法倖免,但這已明明確確在告訴人們,世界那麼大,病毒都可以通過人與人之間傳染到世界各角落去,關鍵就在於人口移動。

我國政府在確診數據節節上昇後,啟動了14天行動管制令,要大家乖乖待在家中14天,別到處趴趴走,受影響層面肯定廣大,尤其許多人擔心手停口停。

生計與生命之間,該如何選擇?在政府為保全人民性命在努力防疫抗疫之時,不想付出更大的代價,全民就應團結來配合,不然這14天的努力也是白過。

◆總社記者沈美婉 

拜託請待在家

首相丹斯里慕尤丁週三晚,通過電視直播多次要求民眾待在家中,減少外出。你聽見了嗎?

身為媒體從業員,採訪記者走在前線,就算落實管制令,我們依舊要堅守崗位,為讀者帶來第一手消息。

這,就是媒體的角色。

那,民眾的角色是什麼呢?

誠如首相所言,管制令下,國家需要民眾的配合,才能達到降低病毒擴散的機率。如果民眾不配合,堅持外出聚會,那這個限制令根本無法達到效果,反而弄巧反拙。

然而我所見到的是,依舊有很多民眾,還是抱著僥倖的心態,認為“我不可能那麼衰啦”、“不會中我的”,在管制令期間外出、聚會,如此光景看了實在叫人捏一把冷汗。

我想強調的是,這種病毒是不分種族、年齡和性別的,也就是說,誰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感染者。

管制令實行的第一天,身為記者,我被主管要求前往公園視察情況。按理說,管制令頒布後,休閒場所必須關閉2週,其中包括公園和游泳池等,用意就是讓民眾減少對外接觸和流動量。不過,公園已經關閉,但依然有不少民眾無視告示,擅自闖入公園運動。當我看見時,心中真的失望和憤怒。

我失望的是,這些民眾公民意識之低落;憤怒則是因為他們罔顧管制令,擅闖公園運動,這是多麼自私和無知的行為。

這些來公園運動的民眾最後還是被執法人員驅趕了,然而有不少民眾為此不滿,認為運動有益身心,為何不允許他們運動呢?甚至有的人還說,一天不在戶外運動周身不自在。

對於這種辯解,本人實在不敢苟同。你說,你只是一個人運動,但難保遇見朋友時不會三五成群圍起來聊天說地嗎?當口沫橫飛時,你如何保證口沫不會飛到你手和臉部,之後病毒隨著傳播。

所以,拜託大家待在家吧!遵守管制令,這段期間,不要再外出運動了。

 

◆北海記者吳美菁

你有搶購嗎?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你的生活有影響嗎?

現在最搶手的防疫用品,無疑是口罩、免洗手液、洗手液和消毒卡,這些用品在社交媒體或群組,紛紛掀起搶購熱潮。

先說口罩,現在可謂一罩難求,原本一盒口罩(50片)只售10至12令吉,現在已飆到百元。你有搶嗎?你又捨得買嗎?

幾天前,在群組看到朋友分享,一盒口罩95至120令吉,當時,我瞪大眼睛,外科口罩原是統制品,頂價一片80仙,現在卻翻了幾倍。原本口罩只是生活用品,現在已經變成“奢侈品”。

看見群組招攬朋友,一起網上下單匯款購買口罩,我個人不會跟風,因為已有新聞報導指市民在社交媒體付款購買口罩,結果被騙,所以還是小心為妙。

早前看到插圖分享,疫情前,匪徒佩戴口罩去打搶,疫情期間,人人帶著錢去搶口罩,口罩一直缺貨,大家該怎樣保護自己?

搶不到口罩,那就勤洗手,或者用免洗手液搓洗雙手,避免用雙手去觸碰眼睛、鼻子和嘴巴。然後也盡量不要參與大型活動,遠離人群,這亦是最基本的自我保護。

我國疫情尚未趨嚴重之前,上司安排我採訪在酒店進行的一場活動,當時我很自律的佩戴口罩,但是其他出入酒店的出席者,則沒這麼做。

月初,我國政府高官確診冠病,前線採訪記者被視為高風險群,上司特意提醒同事們外出採訪時,務必做好防範,保護自己。

當天剛好採訪州議員的節目,當時州議員見我佩戴口罩,還問是生病嗎?我說是公司指示,然後笑說,YB,我怕你去吉隆坡開會,不懂接觸了誰,所以沒法跟你握手。

由於口罩告急,用一片就少一片,辦事處的同事們都視情況而佩戴口罩,若是去醫院、酒店等高風險地方,就一定會佩戴。

疫情期間,我推掉2場的寶寶生日派對,朋友坐月子也不去探訪,其實很想高高興興的參與聚會,但是又怕受感染,最後只能割捨,下次再聚。

現在大家每天都在追蹤疫情的最新進展,看到不斷攀升的數據,確診人數越來越多,真的很擔心,希望大家都能做到勤洗手,遠離人群。祈望這個搞到人心惶惶的病毒能早日受到控制。

 

◆威南副採訪主任蔡美娥

謹慎但勿恐慌

居安思危,一直是華人的傳統美德;只是,往往分寸過界,變成驚弓之鳥。在馬來西亞,我的週遭有兩次搶購儲糧的經歷。

在首相宣佈行動管制之後,爆發龐大的購糧潮,而其實早在疫情從武漢席捲新馬時,很多華人其實已經開始儲糧防備。

另一次在2008年308大選,民聯一舉奪下多州政權時,很多華人在開箱計票陸續傳來民聯捷報後,擔心政權更迭引起暴動趕去掃糧。

民以食為天。行軍打仗糧草先行;局勢令人恐慌,囤糧或可令人心安,可行動管制兩週有沒有必要買半年也吃不完的泡麵?一年也擦不完的廁紙?連平時少吃的物資也怕輸似的掃進手推車內。

在任何環境底下,我們需要的生活條件只是足夠的飲用水、一日三餐和一身汗水。行動管制並非綑制,也不是禁足戒嚴,切勿太過神經質。冠病消弭了我國的政治硝煙,讓新政府取得喘氣空間,卻也考驗他們處理疫情的能耐。行動管制指令被抨模糊混淆、被諷煞車U轉,嚴峻的疫情底下一片鼓噪,不少人的謾罵還是摻雜了政治立場。

應付緊急狀態而頒佈的措施,絕不可能週全、詳細、詳盡,管制令更是史無前例。

經歷二戰的爺爺奶奶們都沒有面對過的處境,官方走一步算一步,人民見招拆招,局勢難免慌措,眼下大眾最需要做的是冷靜和穩定,乖乖留在家中14天,不要加重維紀人員和醫護人員的負擔。喜歡“趴趴走”的人很讓政府頭痛,首相通過直播拜託人民說了4次“stay at home” ,很多站在前線的醫護人員有感而發的臉書貼文,苦口婆心勸諭人民留在家中。

早在大城堡清真寺集會傳出確診病例時,一股寒意就從我的腳板冉冉升起,萌起“水浸眼眉”的不祥預感。果不其然,數據逐日劇增。

在行動管制下,工厂和部份商業活動禁止營運,許多人暫時脫離上班的日子,站在採訪線上的我們與財政預算案一樣,均不是受惠群體。記者是高頻移動的人流,很多場合的採訪工作無法避免,在這個手機橫行、資訊無界的年代,懇請大家不要再傳發未經證實、只會添亂的假消息。

 

◆總社助理新聞主任馮偉倫

馬版李屍朝鮮

冠狀病毒病疫情越漸嚴峻,我國史無前例落實行動管制措施,學校停課,多個領域也必須停工。但媒體這期間還是被允許且必須堅守新聞最前線,為大家精準快捷地傳遞疫情等重要消息。

然而,由於不論官方或社團組織非必要性活動都已全面停辦,記者須在晚間加班採訪的工作也有所減少。而為了避開人潮,做個負責任的市民,在非工作時段,我也減少外出,宅在家的時間因此變多了。

宅在家可干啥?除了刷看官網及可靠媒體的臉書專頁,掌握最新動態,也少不了打打手游及追劇。近日,我就追看了一部似乎與我國時局有幾分像似的韓國古裝神劇-《李屍朝鮮》。

《李屍朝鮮》結合了宮鬥、喪屍及歷史元素,劇情緊湊且帶點懸疑。讓人不禁聯想到我國時局的是,劇中宮廷權力鬥爭是在喪屍瘟疫出現初期開始,宮鬥中後期,喪屍瘟疫出現大爆發。

回想上個月,當全球冠病疫情進入緊張時刻,我國政壇竟然還上演宮鬥戲碼,政客都把心力放在權力遊戲上,民眾也把焦點放在政局演變上,誤以為我國冠病已被控制住了。

或許是之前的防疫措施不足,一個防疫缺口足以讓情況一發難以收拾,我國確診病例瞬間飆漲,以這種方式居冠東南亞。

原以為政府終於認真抗疫,包括落實行動管制令,但沒想到,聯邦政府召開的跨州防疫會議,竟然沒邀請不同政治陣營執政州的大臣及首長。都什麼局勢了,政治遊戲還沒完沒了嗎?

另外,《李屍朝鮮》裡也有一段劇情,儘管已有人一再提醒,喪屍病毒是會傳染的,但總有些人冥頑不靈,結果害人害己。

採訪線上,見過不少拒絕配合防疫的行為,包括一些人堅持舉行群聚宗教活動,甚至稱要祈福驅疫;另有者則不願遵照指示待在家,而是沒戴口罩到處逛及搶購貨品;這都可能造成病毒擴散及群聚感染。

疫情眼前,真正可怕的並不是病毒,而是政府和人民的思維問題。大家都不想成為大城堡清真寺集會2.0或XX號病例吧?為了自己和家人,大家各盡本份,做好防疫。居家期間,也不妨考慮看部好劇,緩解情緒。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