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翱翔天際】歷史的傷口:消失的一天

胡耀邦突然離世,為天安門事件拉開了帷幕。因1989年爆發的又一次學潮,一開始學生會上街聚集的肇因,起始點正在於胡耀邦的死亡。4月15日傳出胡耀邦的死訊後,民眾就自發地在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附近聚集悼念,北大與清華的學生也在校園內設立胡耀邦靈堂,學生們將胡的死亡視為中國改革契機的消逝。

原本單純的悼念活動隨著激憤的民情而逐步變質,要求政府加深加快改革步伐、處理經濟及社會問題、解決官員貪腐及要求政府問責、增強言論結社自由和邁向民主法治的呼聲再次出現,可說是完整重現了86學潮的訴求。

Advertisement

隨著大批市民及學生聚集令活動規模大幅度增長,活動形式也逐漸演變成示威抗議,學生們開始向政府起草並提出7項訴求,除了上述針對民主改革的訴求外,此次還增加了重新評價胡耀邦貢獻的要求,要中共肯定其過去為推進民主自由所做出的貢獻。

這些訴求即使在1986年中國處於政治氛圍相對開放時刻,都無法被當權者所接受,如今老調重彈,還加入了平反胡耀邦的呼聲,形同要當政者自掌嘴巴,自然更不會被中共接受,黨內的強硬派趁此機會又迎來了抬頭機會。

在11天後,中共通過喉舌黨報《人民日報》,於頭版發表了措辭強硬、標題為“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的社論,抨擊“極少數別有用心的人”,正“陰謀推翻中國共產黨和現行的政治制度”,一舉將示威學生擺在敵我矛盾的死結對立中。共黨的盤算是通過這嚴厲聲明,可讓學生們知難而退,就此結束擾攘了近兩週的示威集會。

然而這聲明不單止沒起到預期功效,更激怒了學生,認為這是共黨執意要對付抗議活動,不願正視學生們正當訴求的表態,反而促成更多學生團結起來,並表態支持學生活動,使得態勢逐漸傾向不成功便成仁的境況。換言之,在426社論之後,學生與共黨就成了完全對立的兩面,從提出訴求轉變成了你死我活的鬥爭。

ADVERTISEMENT

5月15日,事件再出現轉折。當天是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訪華的重要日子,30年來首次有蘇共領袖訪華,被視為蘇聯與中國的破冰之旅。為了顧及黨及國家的顏面,中共決定與學生展開談話,應用愛國主義的呼喚,要求學生們在蘇共訪華時暫時撤退,保住國家的顏面,不至在盟友面前丟臉。

這場對話令學生領袖們產生分歧,有者受到愛國主義的感召,認為應當先行退場,並將政府願意對談視為階段性勝利;此外,也有人認為在政府未撤回426社論下,退場就是妥協認輸,最終將被逐個擊破打擊,到時再要聚集百萬學生抗議,必將出現再而衰的境況。最終學生決定繼續留在天安門廣場,這使得政府被迫將戈爾巴喬夫的歡迎儀式改到機場內進行,也讓政府認為這些學生冥頑不化,執意讓政府丟臉,進而促使許多原本偏向溫和派的領導高層也開始轉向強硬派。

此外,整件事情的最關鍵人物,即在幕後垂簾聽政的最高領導人鄧小平,其立場也因一件小事而悄悄轉變。事緣被視為接過胡耀邦改革旗幟的趙紫陽,在與戈爾巴喬夫會面時,一句“國內大事尚需由鄧小平決定”這句無心話,卻讓聽者有意地詮釋為趙紫陽“明示”鄧小平應該為這場曠日持久、規模龐大的學生運動負責,令得鄧小平勃然大怒並疏遠趙紫陽,也讓天平倒向了強硬對付學生的這一邊。

涉及死亡人數依舊未有定案

在5月18日戈爾巴喬夫離開中國後,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在人民大會堂首次與學生代表會面,希望能夠安撫學生,停止受到全世界關注的絕食行為。在會談中學生領袖再次要求中國政府撤銷426社論,並肯定學生運動為“愛國舉動”,但李鵬對此卻顧左右而言他,表示政府關切的主要為絕食運動,使得這被視為和平解決此一學潮的最後努力再次觸礁、無功而還。

會談失敗後的隔日,即5月19日凌晨,已徹底失勢的趙紫陽在親信溫家寶陪同下前往天安門廣場,於凌晨4時50分藉由擴音器坦言自己來得太遲了,並呼籲學生結束絕食,動之以情地告訴學生應健康地活著,直至看到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那一天,這也是趙紫陽最後一次公開露面,此後他在軟禁中度過餘生,直到2005年死去。

之後就進入血腥清場的準備程序了。5月20日開始宣佈全市戒嚴;6月3日下達清場令,並最終確定將學潮事件定性為“反革命暴亂”,必須果斷採取強硬措施扭轉局勢,會議決定當晚清場。接著震驚全世界,至今依舊諱莫如深的六四事件就此發生,事件如今已過去32年之久,但事件涉及的死亡人數依舊未有定案,中共僅僅承認事件造成約200人死亡,學生組織及外國媒體則斷定死亡人數過萬,這歷史的傷口應當獲得世人的銘記!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洪偉翔)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