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明周刊副刊

【社區獵人】傾聽. 加影婆婆媽媽的故事

傾聽加影婆婆媽媽的生命故事,讓高佩瑤看見了時代更迭的背景脈絡,也看見自我療癒在發酵。

這天,加影市冷岳河邊賣麵的八十餘歲婆婆叫住高佩瑤,說:“心臟沒有力,走不動了。”年輕時受損的尾椎骨舊疾發作,加上胃病折磨,她痛得晚晚失眠。都是歲月的痕跡,那段為生計徒手拗鐵條、單肩摃數十公斤白鐵材料等挑戰身體極限的艱難過往,她說得眼角泛淚。

Advertisement

加影巴剎二樓的八十餘歲裁縫婆婆掛着老花眼鏡,每天仍早八午四的開店幫人修改衣服。她說她不想依賴任何人,一生勞苦拚搏,晚年只想自由自在。這份堅持,婆婆從年少抵抗封建禮教,到帶着中風的先生及孩子離家出走來反抗夫家,都沒有改變,內心的忿恨一直溢於言表。

離加影市不遠的錫米山新村有個七十餘歲的阿姨,父親臨終前一句“要好好照顧弟弟妹妹”,讓她從10歲起揹着梯子割膠、婚後頂着烈日當水泥工,一路走來跌跌撞撞,艱苦坎坷。

高佩瑤:婆婆媽媽的生命敘事,是傾聽和陪伴。

ADVERTISEMENT

高佩瑤 扎在加影的外地人

住在加影,生活的腳步在加影,採訪記錄在地人生命故事的足跡也遍佈加影,但她不是加影人。

高佩瑤出生在柔佛州南部的沙令新村。中學畢業後,北上吉隆坡唸新聞專業文憑,之後便進入報館工作,先後在《新明日報》及《中國報》當記者,6年後飛到台灣完成新聞系學士和傳播管理碩士學位,2005年走進華僑山崗上的董總《中學生》月刊,開始落腳加影,一住17年。

她說自己是個無法安份守己的人,2009年萌起挑戰博士學位的念頭,走向社區環境教育的道路。博士研究的田野拉回加影錫米山新村,探索婆婆媽媽隱晦的環境智慧。

2013年回到加影後,投入新聞傳播教育工作,帶着學生穿梭加影市大街小巷,踏查加影社區,採集加影人文故事,挖掘加影人集體記憶。2017年與先生成立ECO永續環境資源工作室,在工作餘暇推動各種環境教育工作。2021年與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創辦Sustainable X永續社區協會,攜手推動永續社區教育。

今天,她是永續社區協會主席、環境教育工作者兼大學講師。一路走來,發現原來自己沒有走遠,用自己傳播與環境教育的專長再現加影。

加影 都會邊陲的百年小鎮

加影位於雪蘭莪州東南方,往北15公里是吉隆坡,往西19公里是布城,往南直下經士毛月、峇玲瓏、文丁,42公里就可到芙蓉。當年沿着一號聯邦公路南下北上時,必經加影,使加影成為雪州南方的商貿重鎮。

走在加影市的大街、後街(孟達粦街)、橫街(杜更街)、中街和芙蓉街(蘇來曼街),兩旁的建築物仍遺留英殖民地時期華商建築的歐中混合風格,腦海中自然會浮現當年華人營商車水馬龍的畫面。那是過去,現在的古樸店屋大都換了主人,傳統店鋪很多已轉換成印度餐廳、金店、當鋪、手機店、印刷店等等。

加影開埠很早,據說1840年代來自印尼蘇門答臘的孟達粦族就乘船沿着冷岳河在距離加影市3公里的雙溪登甲登陸,開始挖錫礦和做生意。豐富的錫礦後來吸引了華商和來自森美蘭的許多華人礦工,加影市也越來越繁榮。

加影經歷了錫礦業的黃金盛世,也曾經是橡膠和咖啡業的重鎮。獨立後,國家現代化進程如火如荼,加影因位於吉隆坡邊陲而帶動發展,新興住宅包圍加影市中心,加影年輕人則湧往都市工作,昔日的繁榮也逐漸沉寂。

今天,一般人腦海裡的加影是沙爹和辣湯,走進去細細看,加影歲月的痕跡仍在。

幫受訪者裱框一張家族的舊照片,也幫她留住回憶。(取自《影行人》)

婆婆媽媽的生命敘事,幫助受訪者跟過去和解。(取自《影行人》)

2013年回馬後,與先生積極走進社區辦“廚餘堆肥工作坊”。

社會 虧欠了她們!

這些加影婆婆媽媽的故事,高佩瑤聽了很多。“她們的故事,不只是那代人在資源匱乏下的人生反照,也是婆婆媽媽在傳統性別角色束縛下的真實影像。”記錄着她們的生命故事,高佩瑤看到的,還有更大的社會發展脈絡。

“一方面,她們推動了社會發展,另一方面,社會發展也形塑了她們的人生,讓她們別無選擇。”

她感嘆,上一代的婆婆媽媽成長在貧困的年代中,她們別無選擇的只能追逐着社會變遷,哪裡有飯吃,就往那裡找生活。“橡膠盛世,每個婆婆媽媽都是膠工,現代化發展開到,膠林讓路工廠、公共建設、住宅和商業區,她們只能做廠工,或辛苦的工地水泥工。”

而且,傳統性別偏見限制她們的教育機會、行動自由和工作類型,她們天生就必須照顧弟妹、打理家務、養豬餵雞,還得賺錢養家,她們只能選擇低薪及時間有彈性的底層勞動工作。“是社會虧欠了她們!”

已故加影文史工作者李成金邀請本地藝術家在後街巴士站牆壁繪製加影地圖。

加影孟達粦路上仍保留不少百年建築遺產。(梁銘泰攝)

含淚重看過往人生

高佩瑤自己的婆婆媽媽就是時代塑造的樣板,“她們為了撐起一頭家,真的很辛苦,而且很厲害。”這種“厲害”,激發她想要挖掘和探索的動力。

2013年起,她以新村婆婆媽媽的環境智慧為主題展開博士研究,開始採訪及記錄加影市、錫米山新村、關東岩魯新村、仙水港新村等婆婆媽媽們的生命故事。“取得博士學位後,還是陸續帶着學生走進加影社區進行口述歷史採訪,後來還出版了一本《影行人──15個加影人的生命故事》。”

婆婆在敘述自己的故事時,舊照片是記憶召喚的泉源。(取自《影行人》)

2022年10月在新新村“第二屆社區計劃大賽”馬六甲說明會中分享加影婆婆媽媽的生命故事。

對她,婆婆媽媽的生命故事記錄就是社會發展史的梳理,也是傾聽與陪伴。“她們說着說着,昔日為生活忙碌拚命積壓的委屈、怨恨、愧疚、遺憾……也在重新自我整理後淚崩,得到了釋放和療癒。”

她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場聚集大家的《影行人》推介禮。錫米山阿姨在兒女的陪伴下出現,眼光含淚重看自己的人生,兒女驚訝的發現媽媽曾經的坎坷。她說:父親的遺言壓在她心裡數十年,好像放下了。

裁縫婆婆拉着她走到老街的一角:“那裡以前是我夫家的米店。”那年她離開時曾經立誓永不踏入此地,今天她回來了,也跟過去的夫家和自己和解。

《桌上加影》這桌上遊戲可作為社區記錄和教育的方式。

“桌上加影”不僅是桌遊,還是社區記錄,以及建立孩子地方意識的教具。

記錄. 桌遊玩出加影價值

社區是一群執守着共同價值的人安居落戶、代代傳承的地方,經歲月洗禮粹練,逐漸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性格。但全球化浪潮席捲,“放眼國際”成為主流,中國、法國、希臘、意大利佔據嚮往的夢想地清單時,有多少人停下腳步,仔細看看腳下的這片土地?

高佩瑤不解。

她展開手上的《桌上加影》桌遊解釋:“這套桌遊是加影市44個景點的集合體,小朋友或親子在玩桌遊的同時,可以認識加影的歷史建築、多元文化、開埠名人、道地美食等等,但很多不是加影人的父母一聽是加影,大都會顯露可惜的神情,仿彿跟自己無關。”

小朋友在玩的過程中,也能認識加影的各個景點。

今月1月初甫開放,便搭着“走讀加影”列車,推廣桌遊。

缺乏地方意識

她記起小時候玩《百萬富翁》桌遊時,全都是銅鑼灣九龍蘭桂坊等香港景點,那時玩得不亦樂乎,也開啟她小小心靈的香港認知。同樣的情景搬到《桌上加影》時,卻很少人想要認識加影。“我有時會想,換成《桌上首爾》,應該會賣個滿堂紅。”她大笑,卻也道出本土地方價值保存、發揚和傳承的困境。

近年來順着全馬各地的社區營造熱潮,社區記錄在地方亮起點點星光,文物館、故事館、社區導覽地圖及手冊等遍地開花,在疫情封鎖國境的契機下,將大家旅遊的腳步從“全球視野”,拉回“在地思考”,只是除了消費和打卡外,就是缺乏一點點的地方意識。

“只有愛自己的家,發現腳下這片土地的價值,才是活化社區的根本。”高佩瑤想着,社區教育必須由小紮根。適逢雪蘭莪旅遊局舉辦“雪州國內旅遊復甦計劃大賽”,她與Sustainable X永續發展協會的伙伴們決定提一個結合加影旅遊與社區教育的計劃,“桌上加影──全家逛加影”桌遊計劃於焉誕生。

《桌上加影》適合7歲以上的孩子玩。

加影市議員王聲賓(藍衣者)領養桌遊,贈送加影華德福小學的孩子。

大家邊玩邊學

說做就做。他們採訪、踏查、標示及分類,將加影市分成冷岳河畔、老街、書房背及禧路四大區域,每個區域挑選出11個具代表性的特色景點,再加一張加分卡,融入永續旅遊的精神,繪製成地圖和資源卡牌,並將每個景點的歷史背景、特色及現況書寫,搭配照片和影片,編印成小手冊。

“既是社區教育,自然就不能只有玩,而是要能在玩中記憶或學習到加影的一些什麼。”所以,厚達半寸的手冊提供完整的加影知識,遊戲中刻意設計各種結合閱讀、思考、想像、動作、計算、比較等技能的小任務,讓孩子靜中加動的邊玩邊學。

“完成6天12回合的桌遊需要約一小時,着實考驗孩子的耐性,也不可能期待孩子學到太多,但至少埋下一顆加影的種子,讓孩子從辨識及記憶景點開始,或有興趣時可以翻開手冊閱讀,或哪天想找地方逛時,加影浮現腦海。”

對她來說,《桌上加影》不只是遊戲,也是記錄加影的另一種方式。爸爸媽媽陪着孩子遊玩,一起探索加影,從互動中拉近親子關係。“很多加影的父母在玩的過程中驚訝的發現原來某某景點的歷史,這是意外的收穫。”

《桌上加影》10月正式上市後,雖然不是首創,卻是本地唯一的中英雙語親子社區教育桌遊。

今年9月尾的“吉隆坡攝影節”中,向加影州議員許來賢講解《桌上加影》

桌遊另一個特色是,所有景點的故事都收錄在手冊中,供玩家閱讀。

不限於桌上及 加影的《桌上加影》

《桌上加影》是一款很適合小學老師及家長進行地方教育的教具。但學校的資源不均,特別是一些華文及淡米爾文國民型小學、另類學校、特殊學校、孤兒院等等,往往沒有多餘的資源購買。

“我們推出領養配套,鼓勵有能力的個人、企業或政府機構認購贈送這些學校。”高佩瑤解釋,領養人可選擇5套或10套的配套,並指定捐獻學校,該協會即會聯繫學校,並設計2小時興味活動,一起帶到指定學校。

此外,該協會也與烏魯冷岳社區文物館合作,提供桌遊、實體老街導覽及尋寶遊戲的三合一體驗配套,增加孩子或親子的加影印記及趣味性。

桌遊只適合加影人玩嗎?“我們不希望大家這樣設限,我們希望桌遊作為社區教育的媒材及參考架構,連結到不同社區的探索與記錄。”

高佩瑤說,很多人的日常生活形成慣例後,往往對社區裡的所有人事物習以為常。“桌上加影”的景類的分類方式、記錄方式及呈現形式,可以作為所有社區探索的基本架構。“我們結合成員們的幼兒教育、性別教育、環境教育及食物教育等專長及研發桌遊的經驗,發展出一系列以“桌上加影”為基礎的社區探索與桌遊DIY體驗式課程,適合任何社區應用。”

所以,“桌上加影”絕不限於桌上,也不侷限於加影。

Sustainable X由來自不同專業卻立志促進社區永續發展的業餘者組成。

今年8月初在“動加影”社區活動中開放社區民眾試玩桌遊。

Sustainable X促進社區永續

“永續”是時下正夯的名詞或口號,聯合國在1987年提出“永續發展”概念時,主張一種兼顧自然環境承載量、社會平等正義及關懷前提下推動經濟的另類發展模式。

“Sustainable X永續社區協會的緣起,就奠基在這裡。”

身為創辦人之一的高佩瑤記得,當時幾名伙伴想要做一些促進社區永續發展的事,大家的專長不一,卻在照顧弱勢、促進平等及友善環境的理念上交集。“我們來自不同領域,有環境教育、食物教育、傳播教育、幼兒教育、性別教育和美學設計,都可以在永續發展上扮演各自的角色。Sustainable X由此成軍。

協會以“促進社區在兼顧社會、經濟和自然環境平衡下發展”為使命,立志建構一個包容及尊重多元文化、生命多樣性的永續社區。“我們的共同點是教育,大家都希望藉由不同專長來推動社區教育及促進社區的永續發展。

將加影市分成四區,每區11個景點,繪製成創意卡牌。

報導 \ 何沁      攝影 \ 黃招勤、梁銘泰、部分照片取自《影行人》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