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渾忘春秋】獨中籌款的群眾意義

近學校進行愛校籌款活動,獲得了廣大群眾的支持,全體師生都參與其中。對老師來說,這是教學工作以外的教育開拓,對學生而言,這是課程學習以外的課堂擴大,獨中教育就是這樣看待學校籌款工作。

獨中發動籌款,就和華小一樣,早已成為華社樂於承受的甜蜜負擔,因為這個國家的教育制度出現不公,華社矢志傳承中華文化,同時也努力建設這個多元種族文化的國家,認為華文教育必須在這個國家繼續發展下去。為了籌措足夠的教育經費來維持華教繼續發展,華社人士都樂意支持,這個觀念早已變成我國華人的文化遺傳基因,多少年來,終於看到一座又一座的華校維持來下,並邁向新的發展征程。

Advertisement

每一分錢都來自群眾

還記得幾年前,我在雙溪大年掌校,認識當地一所私立宗教學校的董事,後來他來到我的學校參觀,看到學校的大型加棚籃球場,問起要耗資多少錢?我說要幾十萬,他嘆為觀止。他說,他的學校也有加棚籃球場,但很簡陋,無法跟獨中相比。我說獨中的建設,一分一毫都來自華社群眾,這是一個事實,也因為這個事實,我國華文教育才能夠走到今天。

有人說,獨中的硬體建設越來越好,甚至嘲諷校舍蓋得像廟一樣,為何還要籌款?這個比喻應該是要形容校舍的巍峨壯觀,單憑外表就可以知道學校的經濟狀況是比較好的,加上獨中生的學費也比過去高一點兒,但還不至於走向國際學校或私立學校的高收費,因此會質疑獨中為什麼還要對外籌款?

學習走向社會大課堂

ADVERTISEMENT

發出這樣論調的人並不理解獨中這幾十年來走過的風風雨雨,尤其在籌款辦校方面,獨中將之融入生活教育,而這種生活教育,正是獨中長期以來發展起來的教育特色。通過這種生活教育,學生從學校課堂走向社會大課堂,學習和大眾接觸,從中培養出應有的生活應對能力,並提高愛校情操。

我們從許多獨中的發展情況來看,校友對母校的建設發揮了重大影響力,其實都拜學校教育融入籌款活動所產生的生活教育所賜,而這種生活教育也指引學生在離校後邁向成人成才之路。更甚者,也涵養出學生傳承華人文化的“憂患意識”,並能夠促使學校每一次發動籌款運動時都能夠成為華社關注的目標。

一個人捐一百萬令吉,跟一百萬個人各捐一令吉,所產生的意義不一樣,當年我就是這樣和那位宗教中學的董事分析獨中籌款建設學校的道理。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王楨文)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