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文德恤功】減塑力抗災害

俗語說:“教育貴於薰習,風氣賴於浸染”,如果要做好環保教育,最需要多造的齊心協力才能奏效。

Advertisement

以檳州為例,減塑之路在過去十年來,以漸進式逐步推行,目前已看到了一些成果:如大部分人民慣性的攜帶環保袋出門、車上總備有幾個環保袋、買東西時會拒絕販商給的塑膠袋等。

這些成效絕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經過了整整10年的漸進推行:自2009年7月開始,檳州每週一為無免費塑膠袋日,直到2010年1月1日增加至3天(即每逢週一至三無免費塑膠袋)、2011年1月1日開始落實全年無免費塑膠袋日(但消費者仍可用20仙購買各一個塑膠袋)、2019年7月1日起每週一全面禁止塑膠袋。

ADVERTISEMENT

根據檳州行政議員彭文寶日前宣佈,檳州政府還計畫在2020年將每週一的全面禁止塑膠袋延伸至每週一至週三,然後在2021年達致零一次性塑膠,以及在2023年將塑膠袋徵費提高至1令吉。

有了計畫和政策,其實仍需要宣導、教育和執法,否則得不到人民的配合,一切也只會徒然。這就是我所說的,環保教育需要多造的齊心協力。

為什麼我們要減塑呢?大家都知道環保,但你又否知道塑膠已形成了一種與我們共存的全球災害,就連呼吸也逃不掉如影隨形的塑膠微粒?

月前,世界自然基金會提出了一項數據:全球每人每週平均攝入5克微塑膠,相當於每週吃下1張信用卡!

這項數據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委託澳洲紐卡斯爾大學進行的研究,而報告顯示,全球人均每週僅通過飲用水就會攝入1796個塑膠微粒,按重量算這些塑膠微粒約為5克,每年的總攝入量在250克以上。

報告稱,人類攝入微塑膠的最大來源是飲用水,世界範圍內的瓶裝水、自來水、地表和地下水中都含有塑膠微粒。在食物中,甲殼類海鮮、啤酒和鹽的塑膠微粒含量最高。

呼吸也會吸入塑膠微粒

但更糟糕的是,海洋生態學家博格曼博士(Melanie Bergmann)於8月在《科學進展》發表的另一項最新研究中發現,塑膠微粒無所不在,我們可能連呼吸也會吸入這些塑膠微粒。

根據《天下雜誌》的報導,人類肉眼所能看到的最小顆粒約40微米,而伯格曼博士在有關研究使用的儀器能偵測到最小11微米的塑膠微粒,約一根發絲的1/7,但很多塑膠微粒根本就超出人類所能檢測的極限。

其實,這些塑膠微粒和霾害的微顆粒一樣,小於25微米的顆粒能從口鼻進入人體,小於10微米的顆粒更能穿過肺泡、進入血管,在我們體內各器官間遊走,影響我們的健康。

當我們為了告別霾害而歡天喜地時,卻不知道我們每一天在一呼一吸之間攝入了多少的塑膠微粒…… 這才是我們所看不到卻奪命的塑膠災害!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陳文德)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