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副刊

【山離開門】也是鞋子的故事

百無聊賴,看了獲得埃及盧克索電影最佳短片獎的4分鐘微電影《另外一雙》(The Other Pair)。由20歲的年輕埃及人Sara Rozik所拍,並被譽為“沒有一句對白台詞卻感動人無數”。老娘自詡不是那根蔥,自然沒資格對電影說三道四。不過,看完後,唯一的感慨就是,也許生活在物質豐饒社會的人,比較容易被感動。甚至覺得,人們的良善或矯情,大部分在於沒有吃過苦頭的根源——當然,得承認自己的語言絕對有失于偏頗。

Advertisement

比方說,影片中那孩子的人字拖鞋壞了,坐下來修不好,生氣地把它擲到地上。老娘第一個念頭居然是:誒,看來咱們小時比他聰明多了:找根小木枝或一條繩索把那夾腳的頭部在底下頂着,就不會脫出那個過大的洞洞,這可不就行了嘛。這幾乎是每個鄉下孩子都懂得變通的自救技巧,也許無關智商,是求生本能所致。

至於另一個孩子,開始時把那雙閃亮亮的皮鞋當寶貝的,擦了又擦;最後卻因為落下一隻,且接不住第一個孩子扔給他的,卻霎間心生一計,機智得趕緊脫掉腳下那隻,丟下火車留給爛了拖鞋的那個孩子。(倏然想起了另一部由伊朗導演執導的《天堂的孩子》……在戰亂區域,鞋子似乎代表了卑微和奢求的基本慾望?)

ADVERTISEMENT

微電影要講的大概是貧而不貪、富而不驕的重大意義,教科書上的題材楷模可以了。而擁躉熱情地評論着,兩個孩子皆有着善良和智慧,遂鑄成了一段美麗的緣份……電影嘛,反正不必跟現實講道理的——煽得動情就好。再說,拍攝者也着實年輕,拿他跟資深導演相比有失公允。

不過,看完後也觸起作了一番深切自我反思——這麼難以被感動終究會讓自己失去許多小樂趣。

文/山離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