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健康心願15】3因素致退化性膝關節炎 半膝置換比全膝靈活

(香港訊)若止痛藥未能緩解痛楚,或膝關節開始嚴重變形或僵硬,就需考慮膝關節置換手術,但全膝或半膝置換術,應該怎樣選?很多人以為退化性膝關節炎是年老引起的病症,其實,生活習慣影響甚大。

香港中文大學調查了426個男士和621個女士,

Advertisement

得出3大退化性膝關節炎高危因素:

體重過重(64%)、

重複搬重物(56%)、

膝關節曾受傷(26%);

ADVERTISEMENT

具備以上因素,

患上退化性膝關節炎風險率比正常人高出5至7倍。

減重降關節退化機率

想避免因退化性膝關節炎影響運動甚至步行,應由日常生活著手:

減重:減去10磅體重可減低50%膝關節退化的機率。

防傷:日常需注意保護膝關節,避免受傷,如受傷需盡快由專業人員醫治,避免長年積患。

注意提重:需經常搬運重物人士,膝關節負荷比一般人大,需依從職安健規例,以及強化腿部肌肉,減低耗損。

運動:任何人都要注重運動,適量運動可強化腿部肌肉,有效幫助膝關節紓緩負重壓力。

當懷疑病人膝痛是因退化而引起,醫生一般會以X光或磁力共振了解退化情況,治療方法視乎病況而定。如退化較輕微,可利用保守治療,包括服用葡萄糖胺保健產品、藥物治療、減體重、強化及伸展物理治療或注射透明質酸等,以減輕關節疼痛及改善活動能力。當痛症持續或病況較嚴重時,需考慮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以長遠有效地解決退化性膝關節炎問題。

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分為全膝關節及半膝關節置換,前者將整個膝關節換成人工關節;後者則只置換損壞部分,保留正常功能的十字韌帶及半月板等組織,以更換磨蝕較多的內側關節為主。無論全或半膝置換術,都需要視乎病況決定全身或半身麻醉。

病情嚴重需置換全膝

選擇置換術,除了視乎膝關節磨蝕程度外,亦可從創口、康復期、靈活度三方面考慮:

◆創口:全膝置換術傷口15至20厘米,半膝置換術傷口約10厘米

◆康復期:接受全膝置換術後,一般需住院7天;半膝置換術2至3天可出院,不少患者術後翌日已可下床嘗試活動,適合需要盡快重投日常生活之人士

◆靈活度:半膝置換術保留十字韌帶、軟骨等較多自然組織,術後關節活動能力較高,無論蹲下或日常步行的姿勢亦更為順暢,當中九成能達到“忘記”有問題的關節,意味着靈活度與原本活動能力無異;而接受全膝置換術患者則只有一半能達到“忘記”情況,有兩成未感滿意。

不過,半膝置換術只能置換局部退化的膝關節,患者需要有正常功能的十字韌帶及健康組織;若病情過於嚴重,或關節有持續退化跡象,則可能需要置換全膝關節。

人工膝關節壽命增長

數據顯示,近年人工膝關節壽命增長,而全或半膝人工關節的壽命相若,超過90%接受半膝置換術的患者,人工膝關節壽命長達15年;而90%全膝關節置換患者,人工膝關節壽命達20年。惟需留意全或半膝關節置換會因人工關節耗損或鬆脫,或保留的組織開始退化而需要復修。

切割關節組織 機械臂更精準

接受半膝關節置換術,病人康復期較短,術後關節靈活度也較高,活動更順暢,日常步行姿勢亦比較自然。

然而,半膝關節置換術因為要保留較多組織,醫生施行手術時需更加精準,無疑增加手術難度。

利用機械臂輔助關節置換技術,令準確度、翻修率、術後痛感都有所改進。

準確度誤差少於3%

機械臂系統引入香港逾10年,技術發展至今已相當普及。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其中一種相當成熟的機械臂輔助手術,機械臂有助醫生於切割關節組織角度、膝蓋骨及放置人工關節時,更加精準,減低人為錯誤。

傳統手術是由醫生人手切割耗損的關節組織,再換上人工關節,過程依賴醫生的經驗和臨床判斷。利用機械臂輔助,醫生於手術前先用3D電腦掃描患者關節,經電腦分析,具體及精確地計算出適合患者的人工關節形狀、尺寸及位置,再利用機械臂鋸掉原有關節組織。

研究顯示,超過99%機械臂輔助關節置換手術的準確度誤差少於3%,而接受傳統手術的患者,只有75%能達到這個水平,可見機械臂的確提升手術準確度。

出院時間少於3天

手術前,機械臂系統預先計算並設定截骨手術安全範圍,若手術過程超出範圍,機械臂會自動停止操作,避免傷到周邊完好組織,令整個手術準確度大大提升,健康的關節組織亦能保存得較好。當組織損傷較低,患者康復期亦能縮短。傳統半膝置換術後住院時間約3日,5年內翻修率為7%;而機械臂置換手術因精準度高,出院時間可少於3日,5年內翻修率下降至3%。又因手術準確度提升,延長了人工膝關節壽命,由15年增加至更長時間。

另外,美國研究數據指出,患者於手術後8星期內的痛感,機械臂置換手術比傳統手術減低了55.4%。新技術減低術後痛楚和創傷,部分病人可考慮兩邊膝蓋同時更換人工關節,節省住院、康復及手術時間。

每天爬兩層樓梯  打好膝關節根基

膝關節疼痛問題困擾不少長者及運動愛好者,其中退化性膝關節炎是構成膝痛常見原因。

膝蓋底部軟骨充當類似軟墊的角色,讓日常活動時膝關節不至於直接“骨磨骨”。

隨年紀增長,身體製造軟骨的速度比磨損的速度慢,久而久之膝關節軟骨會減少,如果軟骨已磨損,吸震能力減弱,當蹲下或上落樓梯時,膝蓋關節需要承受額外壓力,使大腿骨及髕骨直接受壓和摩擦,引起疼痛。

久坐後站起疼痛晨僵硬

另外,久坐後站起的過程出現疼痛,或是早上起床時關節僵硬,也是膝關節退化患者的常見徵狀。嚴重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日常活動大受影響,走平路也不能走遠走快,上下樓梯斜路更會因為刺痛而“兩腿發軟”,影響平衡力或增加跌倒風險。

透過膝部X光片檢查可見,膝關節退化患者的膝蓋底與大腿骨,以及大腿骨與小腿骨之間的空間會變窄,出現X形腳或O形腳,甚至骨刺。

年歲增長,難以避免出現一些退化性痛症,退化性膝關節疼痛不是一個可以完全康復的病症,但及早發現及處理,配合物理治療、水中運動、關節護理等,可幫助患者紓緩痛楚及穩定膝關節,減緩退化速度。

有些朋友家住高樓或出入家居樓梯是必經之路,膝痛朋友經常查問:“膝關節退化,是否應完全避免上下樓梯?”因為上下樓梯對膝關節有壓力,如膝關節退化以致上下樓梯有疼痛,可多用扶手協助,兩步一級,“好腳先上、痛腳先下”,可稍為減輕膝部壓力。

消防員未到50歲要換膝

鼓勵膝關節無明顯徵狀的朋友,在日常生活可多使用樓梯,每天上下一兩層,對下肢肌力及心肺耐力是很好的訓練,強健有力的肌肉對膝關節有保護作用。

但樓梯訓練不應過量,曾遇過一名患有膝痛的消防員,因為工作經常操練,休班時也多爬山遠足或參與球類運動,結果未到50歲,膝關節已經退化至需要接受置換手術;另一人任職保安員,每天需要上下近40層樓梯巡樓,亦使他膝關節退化提早出現。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