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世界書香日1】翻史料訪故地尋舊人 7旬劉崇漢文史澤被後世

有關記載民族文化、先賢人物或區域地方性的文史記錄書籍,一向都不列入暢銷書籍排行榜中,

難能可貴的是,還是有許許多多懷有熱血的地方文史工作者或寫作人,願意花長則數年短則數月的時間,翻閱史料、考察故地、尋訪舊人,

Advertisement

在尋覓中掃掉舊作上的蒙灰塵埃,或在老人家呢喃細語中聽取真相記錄第一手資料,

讓過去發生值得流傳及留存後世的人事物及精神,化作文字和圖片,今日重現未來可循。

4月23日是世界書香日,你是否會有興趣從浩瀚書海中,挑一本文史書籍來閱讀呢?

由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雪州分會出版,主席巫雪英無論在人力財力物力上都費心費力,巴生文史工作者劉崇漢編撰的《巴生歷史之旅專輯》經過9個月的辛勤編錄之後,終於在今年三月份推出上架,讓巴生的文史發展精彩躍於紙上,期待開創巴生更輝煌的文化城願景。

ADVERTISEMENT

巫雪英指出,《巴生歷史之旅專輯》可說是無心插柳的成果,“去年協會本意要舉辦一場巴生北區歷史之旅的培訓,由劉崇漢老師負責培訓導覽員和有興趣瞭解巴生的人,但卻在三月中碰上MCO,一切計劃被迫停止。”

已經整理好的小冊子培訓內容無奈被擱置一旁,後來,他念頭一轉,何不把手頭資料重新整理,加強內容,撰寫一本更加全面的文史著作呢?“我們調整了原有計劃,為了保存史料和宣傳巴生的歷史文化遺產,毅然決定編寫一本巴生獨有的專輯。”

於是,巫雪英的團隊邁開腳步,四處奔波,展開一場積極、有深度且有意義的文化之旅。

促進歷史教育

這一路走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除了文史資料收集問題需要解決,出版經費也是挺令人頭疼的,因受疫情影響,社團和商家每花費一分錢都需要加以考慮,然而,本着一顆不滅之心,團隊的力量戰勝一切,《巴生歷史之旅專輯》最終得以順利出版。

誠如巫雪英在書本的序中說的,這是第一本中文版的巴生歷史專書,除了促進歷史教育,也希望更多華團、社會人士共同關注本土歷史文化遺產,期盼此書能起到拋磚引玉之效,影響更多機構或個人陸續出版更多具份量的巴生歷史專書。

負責編撰的劉崇漢經過9個月努力,從翻查資料、收集新資訊,和巫雪英及團隊到老巴生家中採集第一手資料,或透過舊同學、會館理事、巴生人介紹巴生人,歷經千辛萬苦才讓手中的資料更加完善和整齊,在沒有最完整只有更完整的史料記錄中,一篇一篇的文字和照片總算令人滿意,可以出版。

劉崇漢表示,文史記錄的第一手資料是最珍貴的資料,“所謂第一手資料就是當事人的親身經歷,從他的口中傳述出來。我一直希望可以從老巴生人口中獲得第一手資料,所以每每獲知有哪個老巴生願意分享往昔,都會儘量安排親自訪問,我曾經遇上來不及訪問,老巴生就離世的惋惜,這是一種遺憾和無奈呀!”

鼓勵地方研究

文史資料的收集,工程浩瀚,劉崇漢坦言收集資料並非一人可以完成的事,“除了舊有資料可以從翻閱舊報紙、舊書籍、舊圖片、舊特刊獲取之外,很多新資訊都是結合眾人的力量才能採集回來。”

巫雪英補充,所謂出書容易賣書難,尤其是這麼一本記錄地方性歷史的書籍,只有真正感興趣的人士才會購買,“但我個人覺得這是我們對我國歷史的一種醒覺,把過往的精神文化記錄和保存下來是我們的使命,社會購書反應無論好不好,我們還是要去推要去賣。我們也與巴生戶外歷史學堂(Jalan-jalan Klang)合作,通過各種管道協助把這本書推廣出去。”

對於巫雪英和劉崇漢而言,鼓勵地方研究,加強鄉土認識的歷史教育工作是寂寞的,明知道受眾不多,但這份民族的使命扛在肩上就不容易卸下,出書的本質不在於出版一本書,它更大的意義是提升歷史教育的高度。“歷史工作教育是千秋大業,必須要傳承下去。我們也呼籲巴生華人企業和社團支持歷史專輯助印,讓千秋大業流芳百世。”

或許對廣大的讀者而言,在閱讀界被戲言“硬梆梆,要蘸上咖啡才吞得下”的文史著作的確比較“硬”,但趁着今年書香日,何不給自己一個機會步入文史世界,讓自己對這片土地有多一層的認識。

《巴生歷史之旅專輯》圖文並茂,是一本記錄地方性歷史的書籍,值得一讀。

編撰9本書 年老考眼力

《巴生歷史之旅專輯》是劉崇漢的第9本著作,對劉崇漢而言,文史記錄的工作,做,就對了;做,就沒留遺憾!

劉崇漢的第一本歷史特輯《三寶山》,是1984年編寫,自己掏腰包出版,自己推銷售賣,唱一個人的獨角戲。

“當年自己出錢印了1000本,恰好碰上雪蘭莪中華大會堂針對三寶山事件舉辦大會,現場就賣了200本。剩下的800本後來陸陸續續賣的賣,送的送,現在也沒有存貨了。”

過後他在1988年出版了《葉亞來》,1991年《甲必丹葉亞來》小冊子,1992年《彭亨華族史資料彙編》,1998年《吉隆坡甲必丹葉亞來》,2014年《走進巴生神廟──巴生港口班達馬蘭新村廟宇文化初探》,2016年《馬來西亞華人社團》,2016年《歷史和傳說──鄭和在馬來西亞》,2018年《陸佑》。

現年71歲的劉崇漢坦言,因為年事已高,無論在撰寫和校對等方面都會比較吃力,他左手握着迷你放大鏡,對着豆大的字體,細心的一個字一個字審閱,這一份心力令人動容,“叫我給別人審閱我又不放心,所以雖然很耗眼力,我還是喜歡親自來,習慣了也就不當一回事。”

舊書冊是寶訃告也有用

六大管道採集文史資料,老舊書冊都當寶,訃告也能當史料!

劉崇漢指出,《巴生歷史之旅專輯》能夠詳細記錄下來,在資料收集方面是團隊盡了最大努力。

資料的採集以6大管道為主,包括他本身長期以來收集的巴生資料,例如書刊、照片、剪報、訪談記錄等等。其二則是早期巴生華校畢業特刊及華團特刊內的華商廣告資料。三是該會理事和親友安排的訪談成果,以及各界借出的書刊和照片。四則是該會早前刊出新聞,呼籲老巴生提供文史資料或口述歷史。五為官方機構出版的刊物。六是其他人士的個人資料提供。

“一些資料例如照片,可能是第三代後輩交來的,他會說這是我公公留下來的,看看我們合不合用。”

劉崇漢表示,即使是一則往昔刊登的訃告,也是資料收集的線索,“從訃告內容我們可以理出裡面的人物是誰,什麼時候過世,在什麼公司上班,孩子是誰等等等。商業廣告和賀詞也是資料的重要來源,是寶貴的線索。”

巫雪英(中)、劉崇漢(右)和周鴻輝(左)極力推介《巴生歷史之旅專輯》,3人積極參與和鼓勵地方研究,加強後人對鄉土的認識。

趁長輩健在記錄家族史

趁着家中長輩尚健在,劉崇漢建議大家採集自己的家族文史彙集成書冊,日後將會是最珍貴的家族史和文獻。

“很多人認為文史專輯很難寫,當然,寫一本地方性或大事件專輯必有其困難之處。但如果,你是想寫一本關於你的家族或家庭的文史,那就肯定簡單多了。我建議大家趁著家中老人家還在,給老人家的故事做記錄,聽聽長輩的經歷,他的出生地、年幼生活,他的見聞、事跡,透過文字,錄音或錄影都可以記錄下來。”

彙整出來的故事,就是各自的家族史。“從這裡還可以作延伸,上一代,再上一代,自己家族的主幹線,堂親的幹線,表親的幹線。”

他同時建議有心書寫家族史的當事人,想到就要馬上行動,畢竟世事難料,我們不知道老人家那一天會生病或離去,而且很多的分離是沒有預兆的,一想到要記錄立即就要動起來。

收集各資料日後好追溯

政府資料保存好,日後書寫文史專輯是最好線索渠道!

劉崇漢表示,巴生市議會出版的書籍或者傳單,也是最好的資料來源之一,“巴生市議會無論出版什麼文獻,我都儘可能收集起來,包括對巴生的各項簡介,例如旅遊、美食、市政府、活動、景點等等,收集的時候你可能覺得沒有用處,但誰知道你日後或許會想出版一本有關巴生美食的書籍,有關景點的介紹專輯?總之,收起來就是了。”

為了避免版權問題,《巴生歷史之旅專輯》內所刊登的圖片,都註明了出處,“我們非常尊重知識版權,確保不會被人問起怎麼我們不經對方同意就使用他的照片,這是我們對資料來源的尊重。”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