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高風險者需2次檢驗 症狀不明顯 傳播力卻強

(吉隆坡訊)冠狀病毒如何感染我們身體?雪蘭莪雙溪毛糯醫院傳染病內科顧問沈林興醫生(Benedict Sim Lim Heng)指出,病毒有許多不同的病毒群組,冠狀病毒屬於其中一種病毒群組,通常會引起輕微的呼吸道感染,例如傷風、咳嗽和喉嚨疼痛等。

Advertisement

“所以,感染冠狀病毒可說是很常見的事,很多時候,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感染冠狀病毒,因為我們沒有真正去檢驗感染了哪些病毒株,有些感染也可以不藥而愈。”

他說,冠狀病毒一直是鮮為人知的病毒,直到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爆發後,人們才突然發現冠狀病毒也能引起這麼嚴重的疾病。 SARS疫情肆虐長達8個月,雖然最終受到控制和絕跡,但是卻造成全球約10%確診者喪命。

ADVERTISEMENT

“2012年,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的出現引起恐慌,因疫情爆發初期,研究指MERS的死亡率高達60%。”

他提及,通常,新疫情或疾病的出現都會引起人們的恐慌,這是因為最初被檢驗的人數不多,但隨着越來越多人被檢驗和確診者痊癒後,人們才發現感染MERS並非想像中的危險。雖然如此,MERS所造成的死亡率高達30%。

中間宿主至今尚未查明

“事隔多年的今天,MERS依然存在,但是,MERS不容易被傳播,只有一些地區像韓國在2015年爆發MERS疫情。而我國至今只累積2宗MERS確診病例,其中一人死亡,另一確診者痊癒。”

“冠狀病毒可廣泛存在於不同動物身上,目前被發現最主要的是蝙蝠,而SARS、MERS和目前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是目前被發現可以跨種傳染的冠狀病毒。”

“其實,這些冠狀病毒並非從蝙蝠(天然宿主)身上直接傳染給人類,而是傳染給中間宿主後再傳染給人類。這是因為冠狀病毒每次跨種傳染後必定發生基因組變異,而科研人員從感染者身上的冠狀病毒基因序列變化證實這點並找出傳染的源頭。SARS和MERS的中間宿主分別是果子狸和駱駝,而COVID-19的中間宿主至今尚未查明。”

他補充,冠狀病毒起初是從動物轉移至人類,一旦人類感染後,就可以發生人傳人,而人傳人是病毒最有效傳播的時候。

“要知道,冠狀病毒必須有足夠的變異,才能進入人體後與細胞受體結合,並迅速復制和繁殖。而人體下呼吸道如肺臟存在許多細胞受體,因此成為冠狀病毒迅速繁殖和入侵的部位。”

確診者可同時 染流感或骨痛熱症

沈林興強調,目前確診COVID-19主要是採用聚合酶鏈鎖反應(PCR)試驗技術,通過測驗病毒的基因組來診斷病人是否感染COVID-19。醫生使用棉棒在病人口腔、鼻腔或痰液採樣進行檢驗。

“PCR是很敏感的檢驗,不過在感染後2至14天的潛伏期間,病人沒有出現症狀的話,多數PCR檢驗是呈陰性反應,相反,如果病人出現症狀下接受PCR檢驗,結果多數是呈陽性反應。”

密切接觸者需再檢驗

“有些高風險病人因第一次檢驗呈陰性反應而被要求進行第二次檢驗,其實,並非所有人都需要進行二次檢驗,這胥視病人有沒有症狀及什麼時候前來掛診而定。”

他說,有些病人出現症狀後才來檢驗,那檢驗結果多數呈陽性反應。如果出現症狀但檢驗結果呈陰性反應的話,為了安全起見,我們會要求對方3天后再回診進行第二次檢驗。通常(有症狀者)第一次檢驗呈陰性反應的話,第二次檢驗多數也是陰性反應。

“不過,有些密切接觸者,例如病人同一屋簷下的家人雖然第一次檢驗結果呈陰性反應,但是,我們還是會建議病人在兩週後進行第二次檢驗。這就是為何有些人必須進行兩次PCR檢驗的原因。”

“有些病人接受檢驗後發現非感染COVID-19而是流感,因為兩者的症狀相似,而且,有些案例顯示,COVID-19確診者可以同時感染流感或骨痛熱症,不過機率較低。”

“一般上,醫生可以分辨骨痛熱症及COVID-19,不過。有時也有難以分辨的時候。”

確診案例多 死亡率提高

沈林興提醒,SARS和MERS的傳染性相似,即在早期感染或潛伏期症狀不明顯,直到症狀日益嚴重並尋求治療時,正是病毒繁殖和傳播的巔峰期,所以,SARS和MERS在醫院的傳染可說是一發不可收拾,因為多數病例入院掛診時都已有明顯症狀、病毒量最多且散播能力最強的時候,而醫院就診前所造成的公共散播與感染率較低。

出現症狀病毒量最高

“COVID-19的傳染性可說與SARS及MERS截然不同,感染者在潛伏期出現症狀時的病毒量最高,病毒量最高表示傳播能力最強,因此,許多病人未前往醫院掛診以前,就在日常社交活動上把病毒傳染給其他人,迅速擴大公共散播並提高感染率。”

“科研已證明,COVID-19感染者初期症狀表現雖不明顯,但是病毒量卻是最高和傳播能力最強的時候,但隨着時間的推移,病毒則會逐漸消退。”

死亡率比其它病毒高

他說,雖然COVID-19還是有機會在醫院內傳播,但比起SARS和MERS,COVID-19在醫院外的傳播能力更強,屬於高傳染、低致死的病毒感染。

“話雖如此,COVID-19的傳染性高,表示確診案例多,而確診案例多,死亡案例自然提高,這就是為何與SARS和MERS的死亡率相比,COVID-19的死亡率更高。”

攝取8種營養素 鞏固免疫力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持續,要增強身體抵抗力,建議大家多吃不同食物來攝取各種營養。

營養師黃蘊芝博士,講解以下8種有助鞏固免疫系統的營養素作用。

◆蛋白質:製造身體抗體的主要成分,有助維持免疫功能。肉類、海產類、蛋奶類製品及豆製品等都含豐富蛋白質。

◆維他命A:幫助調節免疫系統,以及維持黏膜組織細胞健康。黏膜為人體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有助促進上呼吸道的健康。一般紅、橙、黃及深綠色的食物如胡蘿蔔、彩椒、木瓜、橙和番薯等都含豐富維他命A。

◆維他命B6:協助身體造血,亦參與免疫系統運作中的化學反應及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全穀類食物如紅米、糙米及全麥麵包等都含維他命B6。

◆維他命C:幫助身體製造抗體和白血球,提升免疫力。黃蘊芝提醒,含豐富維他命C食物應在平時適量進食,如在生病時才狂吃,功效或會減低。含豐富維他命C的水果包括奇異果、橙、蘋果等,蔬菜如彩椒亦含維他命C,但須留意維他命C屬水溶性營養素,加熱時或會令營養素流失。

◆維他命D:幫助鞏固免疫系統整體運作,魚類、牛肉、添加維他命D的早餐穀物及奶類等都含豐富維他命D。

◆維他命E:具抗氧化功能,幫助抑制自由基及保護身體的細胞膜。果仁包括合桃、杏仁、葵花籽都含豐富維他命E。

◆鋅質:幫助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作及促進傷口癒合。一般肉類(尤其牛肉)及豆類食品含豐富鋅質。

◆硒質:具抗氧化功能,幫助提升免疫力。一般植物性食物如豆類、果仁及全穀類均含硒質。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