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酸苦甘辛鹹需平衡 謹和五味養五臟

(香港訊)中醫的“五味”是指酸、苦、甘、辛、鹹。所謂的味並不單是按字面解作食物味道,它也是一個抽象概念,意指食物的功能和對五臟的作用。

當中酸味能收斂,苦味能清熱解毒,甘味能補益緩中,辛味能宣散、行氣、通絡,鹹味能軟堅散結、瀉下。

Advertisement

根據五行對應五味及五臟的關係,《黃帝內經》認為,“酸入肝(木)、苦入心(火)、甘入脾(土)、辛入肺(金)、鹹入腎(水)”。

五味調和,則臟腑機能平衡協調,若五味過偏,則因應所偏之味而對相應的臟腑有不良影響。

《彭祖攝生養性論》認為,“酸多傷脾(木剋土),苦多傷肺(火剋金),辛多傷肝(金剋木),甘多傷腎(土剋水),鹹多傷心(水剋火)”。

酸多傷脾:食慾不振小便不暢

ADVERTISEMENT

過食酸味,容易令肝氣太盛而克制脾胃功能。中醫認為,脾主肌肉,其華在唇,因過食酸而有損脾胃,可導致肌肉變厚失去彈性,以及嘴唇失去潤澤而龜裂翻開。

此外還可出現食慾不振、食後腹脹、反酸惡心、口苦等肝氣犯脾的徵狀。又由於酸主收斂。

《黃帝內經‧五味論》中認為,“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過量食酸可妨礙水液運行,如使下焦約而不通,可致小便不暢,甚至癃閉不通(即尿量減少,小便點滴而出,甚則閉塞不通)。

苦多傷肺:皮膚枯槁毛髮脫落

過食苦味,會導致心氣偏盛而克制肺臟功能。中醫認為,肺主皮毛,因為過食苦味,可導致皮膚枯槁無華,而且毛髮脫落。

《黃帝內經‧五味論》中認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由於苦味屬性為寒,多食苦則令三焦通道閉而不通,以致胃氣不降而反向上逆,可表現為嘔吐。

甘多傷腎:腰痠膝軟心胸翳悶

過食甘味,可使脾氣偏勝而克制腎臟功能。中醫認為,腎藏精,腎主骨,其華在髮,過食甘味可使頭髮失去腎精的濡養而失去光澤甚至脫落,而且可令骨骼失養而引起疼痛麻痹、腰痠膝軟、精神委靡不振等腎精虧虛表現。

《黃帝內經‧五味論》中認為,“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過食甘味會窒礙脾胃運化,以致出現心胸翳悶、脹氣等消化不良徵狀。

辛多傷肝:氣弱乏力心悸不安

過食辛味,會因肺氣過盛而克制肝臟功能。由於中醫認為肝主筋,其華在爪,過食辛味者易致筋脈拘急、指甲脆弱不榮。

《黃帝內經‧五味論》認為,“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辛味食物多為熱性,而且有發散的作用,過食辛則可導致發散太過,容易耗氣傷津,導致氣弱乏力、心悸不安等。

鹹多傷心:心脈不通臉色變暗

過食鹹味,可致腎氣偏盛而克制五臟中的心臟。心主血脈,過食鹹可導致心脈不通、血脈凝滯,兼導致臉色變暗。

《黃帝內經‧五味論》認為,“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多吃鹹可令血脈變得不暢通,而同時又會使胃中津液耗竭,表現為口乾舌燥、渴欲飲水。

積熱爆瘡
甜食和油膩的“肥甘厚味”食物,令身體積熱,出現暗瘡、體臭、濕疹、小便混濁、大便黏爛臭穢等濕熱情况。

心胸翳悶
過食甘味會窒礙脾胃運化,以致出現心胸翳悶、脹氣等消化不良徵狀。

長暗瘡濕疹體臭

“肥甘厚味”食物易積熱

針對今時今日的健康飲食觀念,現代人提倡少糖、少鹽、少油。

以中醫理解,含糖量高的甜食及肥膩油多的食物,可歸納在五味中“甘味”的範疇。

過量吃這些食物,首當其衝會影響脾胃功能,引起食滯、胃脹。

當脾胃運化能力變差,飲食及水液的代謝能力欠佳,便會引致痰、濕一類病理產物形成,妨礙氣血流通,便會導致像肥胖、糖尿病、冠心病等現代都市病。

過度執着易致焦慮不安

而且甘甜的食物大多含豐富熱量,在中醫見解屬性傾向濕熱,多吃甜食和油膩的“肥甘厚味”食物,令身體容易積熱,繼而出現暗瘡、皮膚油脂分泌增多、體臭、濕疹、小便混濁、大便黏爛臭穢等濕熱表現。

鹽分高食物味道偏鹹,過食鹹味食物不僅會令人口乾,從現代理解由於體內的鈉增加,為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需要相應增加體液的容量,於是會使血壓上升和增加心臟的負擔,形成水腫、高血壓、心力衰竭的後果。

日常吃到各式各樣的食物,每種食物都有各自寒熱、五味屬性。對於身體健康基本正常、體質相對平和者而言,他們只需做到飲食組合中的寒熱、五味大致保持均衡,不偏吃某一類屬性的食物,便可達到“謹和五味”。

毋須過分擔心飲食對健康影響而太過計較每種食物的寒熱五味屬性,在飲食搭配細節上大費周章,過度執着,否則容易引致精神緊張和經常焦慮不安,對健康不利。

中醫的養生觀重視平衡及和諧,在飲食上“謹和五味”屬於一種態度和藝術,並非是指一種具體方法。

陰虛燥熱少吃辛熱助火

對於長期病患者或體質有明顯偏頗者而言,他們應該根據自己體質及所患疾病之辨證,安排合適飲食,如證屬陰虛燥熱的消渴患者,宜少吃辛熱助火及甘甜肥膩的食物;證屬腎陽不足的消渴患者,除少吃肥甘厚味及甜食,亦應少吃苦寒生冷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如果對自己的體質及所患疾病的屬性有疑問,建議向中醫查詢。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