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製軟餐吃出好滋味 讓長者有口福

(香港訊)正常吞嚥過程中,食糰在喉嚨引起吞嚥反射,會厭把氣管遮蓋,讓食物進入食道而非氣管。

言語治療師陳文琪

Advertisement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香港大學吞嚥研究所所長、言語治療師陳文琪表示,所以若一邊說話一邊進食,容易“卡住”;正常人就能夠把誤進氣管的食物咳出來,但長者因感覺沒那麼靈敏或不夠氣力咳出來,食物可能就會跌落氣管和肺部。

肌肉變弱致吞嚥困難

“我們靠腦部控制肌肉,若腦部有任何損傷,都有可能影響控制肌肉能力。如果控制肌肉的時間拿捏不好,會厭開閂時間與食物吞嚥過程‘不配合’,食物便可能跌進肺部。”

ADVERTISEMENT

她說,中風、柏金遜症、認知障礙症、頭頸癌、腦損傷等病症,使控制吞嚥的肌肉或神經受損,引致吞嚥困難。居於院舍的長者因活動量小,全身肌肉都會變弱;如果口腔及咽喉肌肉變弱,會厭可能不夠力“閂門”,或者不夠力把食物從氣管咳出。

吞嚥困難患者較難咀嚼和吞嚥硬體食物,但不等於食物愈稀薄愈容易吞嚥。

“如果食物太快滑到喉嚨,但肌肉未收到指示要去閂門,亦有可能去了氣管。”

陳文琪表示,食物在嘴裏流動較慢,變相為吞嚥困難患者“爭取時間”處理食物,做好吞嚥動作,進食時更安全。

鮑魚軟餐 坊間有多種軟化粉、凝固粉可用於製作軟餐。

飲料醬汁加入凝固粉

社創項目“軟餐俠”負責人、The Project Futurus創辦人文慧妍(Queenie),本身持有護理員證書(PCW),不時走訪老人院舍,見到不少長者咀嚼能力減弱,進食時經常“吞渣”,“只啜到汁液”而不能吞下食物,影響消化和營養吸收。

“視覺或味覺退化、咀嚼困難、牙齒脫落等問題,都會影響長者日常飲食。”

她說,吞嚥困難的長者更容易“梗住”,令他們食慾減退,長遠導致生活質素下降、體重減輕、營養不良,甚至增加吸入性肺炎風險。

“照顧者對於吞嚥困難的了解不多,很多時以為長者吃不到正餐,改吃‘米糊’或是加凝固粉入飲品便可以。”

文慧妍表示,吞嚥困難患者需要按言語治療師的指示,選擇合適的膳食種類,例如碎餐、糊餐、軟餐。飲料稀稠度亦因人而異,可按個別需要在飲料或醬汁中加入凝固粉,增加液體稠度,減少誤嚥及嗆咳的風險。

模具製作糊餐賣相好

“軟餐是坊間所用的名詞,用模具製作使糊餐賣相更加好。”

陳文琪表示,軟餐“可理解成好看的糊餐”,有不同製法,如加入酵素加熱再倒模、3D打印等,製成近似食物原來的模樣。

◆方法1:軟餐酵素

製作軟餐有不同方法,例如將淮山磨成蓉、搓爛嫩滑豆腐等,但大量製作的話不但需時,軟硬度亦欠缺統一標準。

文慧妍說,使用軟餐酵素製作軟餐相對簡易和方便,調校水分和酵素粉的比例,便可調整軟餐的軟硬度,讓照顧者能更準確地預備合適質地的食物。

市面其中一款軟餐酵素的主要成分是α澱粉酶,在加熱過程中將食物黏度降低。

3D打印東坡肉軟餐

◆方法2:3D食物打印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早前推出“營印未來”計劃,從食物及營養學的角度,透過3D食物打印技術,為長者製作精緻、健康又美味的食物,口感猶如薯蓉。

幾可亂真的“東坡肉”肉層用眉豆、豆腐、雞胸製成,皮層則主要來自紅豆。

項目統籌人黃蘊芝表示,不同款式的食材都可以打印,包括肉類、蔬菜、主糧。譬如先將馬鈴薯蒸熟,以攪拌機打成薯蓉,如有需要可加入鮮奶,令質感更適合打印。

“肉類則由於較乾身,例如豬肉,可先切粒炒熟,打成糊狀後加入飯糊、淮山糊或薯蓉,增加食材黏度後便更容易打印。蔬菜水分較多,攪拌後可在烹煮時加入生粉。一般來說,2至3両的牛扒大約需要20至30分鐘打印。”

她指出,3D食物打印技術,在香港仍屬初步階段,希望未來引入新技術,發展長者膳食的新方向。

黃原膠保持顏色味道

陳文琪指出,市面上的凝固粉主要成分有兩類:澱粉類、黃原膠。澱粉類味道近似生粉,混和飲料後變得渾濁。

黃原膠則可保持食物原有顏色和味道,放置一段時間後亦不易結塊。

也是營養師的黃蘊芝解釋,黃原膠是不能被人體吸收和消化的水溶性纖維,遇水會發脹,從而將液體變成半固體的形態。

軟化劑降低食品硬度     

食物軟化劑是否是專門給咀嚼困難的人士使用?

文慧妍解釋,吞嚥困難和咀嚼困難的患者各有不同飲食需要,長者可能因缺牙而咀嚼困難,但未必有吞嚥問題。食物軟化劑可降低食品的硬度,其中一款食物軟化劑是酵素,原理是切斷肉類纖維,讓水分和酵素滲入纖維縫隙,從而令食材變軟。

混糊味道賣相不吸引

糊餐的做法是將食物煮熟,再攪磨成糊狀。為方便餵食,院舍的糊餐大多是一碗混合了肉、菜、飯的“混糊”,不是分開盛載。

文慧妍形容,“混糊”味道和賣相都不吸引,曾有長者拒絕進食。有見及此,她希望在香港推廣軟餐文化,還原食物原汁、原味、原狀,令長者知道自己正在吃什麼。

“吃得開心又吸收到所需要的營養,最重要是吃得有尊嚴。”

湯圓軟餐應節

製作軟餐有不同方法,只要是無骨的食材,幾乎都可以製成軟餐。

眼前所見的冬瓜盅、鮑魚、蘿蔔糕軟餐,看起來跟正常餐十分相似。冬瓜盅的上湯和肉味不減,蘿蔔糕有淡淡胡椒粉香味和蘿蔔的甜味。

軟餐俠負責人文慧妍(Queenie)教大家利用酵素粉,製作湯圓軟餐應節。

長者食量小 選營養密度高食物

冬瓜盅軟餐

3D打印 將食材以攪拌機打成蓉,變成「墨水」,便可打印。

長者每日需要的熱量較成年人少,但不論男女老幼,均衡飲食是健康法則。

長者因牙齒缺失或消化功能退化,引致食量小或消化不良,營養師黃蘊芝建議,選擇營養密度較高的食物,例如粥裏加入蛋或肉碎,與白粥相比雖分量相若,但相對攝取的營養不僅是碳水化合物,還含豐富蛋白質。

“假如長者每次只吃到一碗粥,就在一碗粥分量裡加多些營養。雖然吃得少,但可以攝取足夠能量和營養素。”

另外,長者消化能力弱,宜少食多餐;豬肉、牛肉纖維較粗,長者或難以咀嚼,可選擇相對容易消化的肉類,例如魚肉。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