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

肚痛瀉不停 便血帶黏液小心 慢性腸炎勿大意

(香港訊)何謂慢性腸炎?外科醫生劉應裕指出,與一般吃了不潔食物所引起的急性腸胃炎不同,慢性腸炎是長期的慢性腸發炎,較常提及的有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

Advertisement

他說,慢性腸炎病症包括大便有血兼帶有黏液,而血色是暗紅色或深啡色,與痔瘡出現的鮮紅色血及沒黏液不同;大便習慣改變,次數增加,可能每日3至4次;以及肚痛。

生痱滋 無關腸發炎

ADVERTISEMENT

“有病人擔心經常生痱滋可能是患上克隆氏症,因此症可影響整個消化系統,包括口腔黏膜潰瘍,但相信絕大部分痱滋都與克隆氏症無關。若患上克隆氏症,一般情況下會出現其他病症,例如廔管、虹膜炎、皮膚結節性紅斑等,醫生可在診斷中分辨出來。”

他補充,痱滋是發生在口腔黏膜內的潰瘍,成因很多,可以是手足口病或其他問題。但若痱滋數目多、範圍大,加上其他可見黏膜如生殖器官均同時出現潰瘍,就有可能是免疫系統疾病引起的慢性腸炎。醫生若有懷疑,會詳細查問病人有關腸胃的病症,看看兩者是否相關。

克隆氏症 致腸收窄

他解釋,克隆氏症與潰瘍性結腸炎都是由免疫系統問題引發的慢性腸炎,多在約20至30歲病發,維持到50至60歲,男性患者較多。克隆氏症可影響整個消化系統,包括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而大腸炎的分佈為局部性,而且影響較深入,不止影響腸表面的黏膜層,還可影響腸壁、肌肉層,以至腸附近的其他器官。克隆氏症更可引致併發廔管(器官之間出現不正常通道)、腸收窄等。

“潰瘍性結腸炎只影響大腸,但發炎分佈位置為整條大腸,包括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而且只影響腸表面的黏膜層。9成潰瘍性結腸炎首先在直腸發生。”

感染寄生蟲 引發炎

他透露,慢性腸炎較常見的是免疫系統疾病,令大腸長期發炎。其他成因包括感染性,例如細菌感染,因長期使用廣譜性抗生素,令大腸內正常細菌被殺滅,以致腸內致病惡菌增加造成。

“另一種感染是寄生蟲,如曾到鄉郊或淡水地方,接觸或進食受阿米巴原蟲感染的水或食物。另一原因是腸急躁綜合症,本身有腸敏感,或因食物(如奶類、麩質類食物)引起發炎;此外,血液供應不理想,也可導致大腸反覆出現類似發炎症狀。”

他補充,由於成因眾多,醫生會建議病人接受不同檢查,找出病因對症下藥。

免疫系統引起  慢性腸炎難根治

劉應裕說,慢性腸炎多由免疫系統問題引起,治療目標與其他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一致,首先是減低發炎,降低病情對生活的影響;二是減少併發症,如腸臟變薄、水腫、廔管,及因長期反覆發炎影響細胞更新或不正常生長,出現癌變。藥物及外科手術有助控制病情。

定期洗腸 無助健康

他稱,慢性腸炎沒有根治方法,首要是減少發炎,醫生會先處方口服抗發炎藥。若病情突轉嚴重,就會短期使用類固醇藥物,遏制發炎;若再嚴重些,就會使用調節免疫系統藥物。最新則有標靶藥,降低免疫反應。

他指出,外科手術亦是處理慢性腸炎的方法。克隆氏症病人若出現廔管,醫生會以手術切除廔管。潰瘍性結腸炎方面,若病情突然轉壞,以致整條大腸潰爛及脹大,就需要手術切除大腸,以防大腸穿破,出現腹膜炎。

他提醒,洗腸近年彷彿成了時尚,但定期洗腸對健康沒有幫助,對腸臟亦沒有特別好處,不但不能預防慢性腸炎,洗腸用的化學液體更有可能刺激腸臟,長期使用或可引起腸臟發炎。

2年內曾照大腸鏡  大便有血需求診

香港政府近年推出大腸癌篩查計劃,分階段為50至75歲沒有大腸癌症狀的人士提供資助,接受篩查。若有病人兩年前曾照大腸鏡,當時並無發現腸癌或瘜肉,理應此後5至10年也不用照大腸鏡,但如發現近3個月大便有血並附有黏液,需要看醫生及再照腸鏡嗎?

家庭醫生鄭志文指出,若篩查結果顯示大腸沒有問題,病人於兩三年內出現腸瘜肉或腸癌的機率確實較小,因瘜肉及腸癌的生長較慢。但若發現大便有血及黏液的病症,即使過去兩年內曾照腸鏡,亦要看醫生診斷,因有可能患上慢性腸炎。

“醫生會根據診斷,向病人仔細查問病歷,如曾否服食大量抗生素、有否外吃淡水魚、有否肚痛、家人病歷等,或會建議病人檢查及照腸鏡,找出病因。不論曾於何時接受腸鏡檢查,只要出現新病症,特別是大便見血,都要看醫生。”

亞洲發病率 比歐洲低

外科醫生劉應裕指出,若醫生懷疑病人大腸發炎,會先測試大便樣本,檢查大便有否特別細菌、阿米巴原蟲卵或寄生蟲,倘發現大便有特別細菌或寄生蟲,有助判別是哪類腸炎。另一種檢查是照腸鏡,看清楚大腸發炎分佈位置、是表面還是深層,因克隆氏症與潰瘍性結腸炎的分佈有別。

“醫生並會在潰瘍位置抽組織檢查,看清有否寄生蟲或細菌,以在病理學上分辨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此外,醫生或會替病人安排血液基本測試,因長時間腸炎可引致貧血、白血球升高、紅血球沉澱指數升高等。”

慢性腸炎在香港並不常見。根據資料,香港目前約有3000至4000名患者。劉應裕表示,發病率雖不高,亞洲人的發病率更遠較歐洲人低,但香港近年的發病率比數十年前上升,這或與飲食習慣愈趨西化有關。

鄭志文醫生(家庭科)/劉應裕醫生(外科)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