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美‧沉在時間之海的美麗與失落

我知道的燕美故事是從一家醫館開始。

以前,燕美廣場(Imbi Plaza)的前身有很多高腳屋,住在那裡的都是峇峇和娘惹。成功時代廣場(Berjaya Times Square)那裡也有不少屋子,每次經過,還會看到挑糞水的挑夫走過……

Advertisement

縱然四周的景物不斷更替,但醫館沒有遷移的打算,居民對醫館耳熟能詳,外人一問,他們就可指點方向,甚至領著他們到目的地。

醫館的女主人曾梅芳在上世紀60年代隨夫婿楊國信醫師從吉膽島遷來吉隆坡,最終在燕美(Imbi)安家落戶。有一回,我和她閒聊時,她提起燕美的古早風貌,說巴剎賣的碗仔糕很好吃,都是真材實料製成。巴剎是從吉隆坡廣場(KL Plaza)原地那裡搬過來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那些搬走多年的居民,還是每天或每週回來這裡買菜、喝茶、吃東西,談天,可見燕美是他們的心靈故鄉。

有個上午,我和她在巴剎喝完海南茶,經過一條馬路時,她遙指遠處的高架天橋說,那裡以前是一個大草場,建輝(她的兒子)小學時常在那裡踢球。現在,草場不見了,更別說有小孩在那裡踢球、玩耍。當時,草場對面還有公務員的宿舍,都是獨立式或半獨式洋房,多達160間,所以燕美有個別名叫“百六間”;有很大的院子和寬寬的巷子,種滿各種各樣的果樹,有紅毛丹、芒果等,充滿熱帶風情。

當我們再次相約去喝海南茶時,她說,以前,醫館後面有個幼稚園,是吉隆坡坤成女中前校長開辦的,楊婷(她的女兒)就在那裡讀書。如今,幼稚園走進歷史,被一座座店屋取代。而市政局擴建西路(Jln. Barat),使醫館前的數個泊車位也不見了。過後,醫館前面的交通車水馬龍,連過馬路也要張望和等待許久,才能越過對面去。

ADVERTISEMENT

她有一班固定的茶友,從1967年開始在同一張桌子喝茶,街坊稱她們當中的4個人為“四大美人”。“四大美人”一出現,陌生茶客就自動讓座。時間流轉多年,一些茶友過世了,每天風雨不改來赴會者看來愈來愈少,卻也增加一些新臉孔,例如她們的女兒。

醫師的醫術傳至千里

其實,當年外人對燕美略有所聞的另一個原因是楊國信醫師的醫術,他擅於治療小兒麻痹症。常常,病人康復後送來答謝的禮物多不勝數,擺滿整張大桌子。但他不肯收,只求病人送一張照片作紀念,病人答允。而一些照片依然懸掛在醫館牆上,成為歷史的見證。

曾美芳說,過去,醫館雖是醫館,卻更像是會館,聚集無數的病人、家屬和街坊,大家都把此處當成談天說地的大本營,熱鬧極了。不知情者還會以為,是否有人在此辦嘉年華會。

當時間繼續往前走,走進21世紀後,她發現,燕美會讓主婦喪失下廚的能力,因為週圍有很多食檔、餐館、酒樓。即使每天三餐都在外頭吃,吃幾個月也未必吃得完。然而,也有不少餐館無法在激烈的競爭中突圍,而三天關一間,五天開一間,或是換了門面或菜式,速度猶如走馬燈。

百六間成歷史名詞

燕美位於武吉免登區內。一般相信,“燕美”是從國語“Imbi”的諧音轉化而成。

當年,你和德士司機說要去“百六間”,不會有人罵你“神經病”,反會順利送你到達目的地。“百六間”是燕美曾經響噹噹的代號,無人不曉,即使是穿行此間的巴士,也以“百六間”為指示牌。“百六間”意指燕美的公務員宿舍,環境清幽,是人們眼中閃亮耀耀的明珠。

由於當地住了許多高級公務員,基本設備和水電供應自然齊全,居民從來不愁會制水停電,這是住在這裡的好處。此外,燕美的地理格局是四四方方,每條路都有一個清潔工友負責清理垃圾,衛生乾淨不在話下。

不過,在時間的侵蝕下,這些洋房已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四層樓建築物或是馬路。“百六間”成了歷史詞匯。而當地的衛生水平並沒有和時代的躍進並行,反之每況愈下。

再說,當局把西路(Jln Barat)擴建成通往蕉賴、半山芭、八打靈再也等地的路段,整個地區的風貌一分為二。過往的純樸也被切割得支離破碎。

燕美在時間的風裡,搖搖晃晃。她很不幸的是被布城(Putrajaya)擠出發展的列車外,無法是首相署和行政中心的地點。政府原本也計劃在此間設有城市公園,也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目前,有不少等待到第三國家落戶的緬甸難民群居在此處,並設有本身的小學校,有者甚至開店擺檔做生意。

燕美倒成了“小緬甸”。

海南茶魅力無法擋

燕美巴剎的海南茶和燒烤麵包是當地人引以為傲的飲料和食品,前來捧場者不乏年輕人。他們當中,有些人喝海南茶一喝就是2杯,足見其有一定魅力。

海南茶是由經加工炒過的咖啡粉、茶葉和淡奶沖泡而成,冷熱皆宜。

海南茶頭手陳有偉說,海南茶是由父親陳澤佳在70年代的“絕活”,那時,喝茶者主要是老年人。1988年,茶檔從樂天廣場(Lot 10)搬到燕美,才真正地推廣海南茶。

他認為,海南茶固然是海南人研發出來的飲料,但各家有各家的沖泡法,各花入各眼。而海南茶是否沖泡得好喝,從茶色就可看出來。好喝的茶一聞就聞到茶香,入喉時可感到甘香、潤滑,反之則是感到粗糙。

“現代年輕人很會喝茶,你泡得好不好喝,一喝就知道。”

老燕美話當年

陳有偉,55歲

“燕美的地理位置絕佳,可讓四面八方的人來到這裡,交通很方便。早期的燕美像個小鄉村,還可看到人家種菜。現在的改變當然很大,高樓大廈不少,算是有發展到。”

蘇麗蓉,72歲

“我弟弟是駕德士的,他每天載我來探望老朋友,我會先去巴剎逛逛,買菜買吃的,然後去“金河咖啡店”喝茶、和老朋友談天。如果金河休業,我們就轉去咖哩魚頭店。我們一班老朋友從1967年開始一起喝早茶,喝到現在。有的人“移民”(過世)了,剩下的人也只有幾個人了。燕美有甚麼好?方便,又有巴剎,有很多朋友。以前住在這裡,從來不怕制水停電,因為這裡是政府公務員的宿舍區。”

黃美玲,55歲

“我3歲就住在燕美,在武吉免登女中讀書,這間有逾百年歷史的學校拆掉了,成了Pavilion的所在地。我搬去蕉賴後,每天都要回來燕美買菜、吃東西,一天不來就會週身不舒服。搬走後最想念這裡的朋友們,他們都是很熱情的人。”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