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發燒超過48小時要就醫 瘧疾併發溶血可致命

(吉隆坡訊)瘧疾(malaria)與骨痛熱症的傳播媒介都是蚊子,引起的初期症狀也相似,不過它們屬於不同的病症,致病原因和病媒蚊也不同。

雪蘭莪雙溪毛糯醫院傳染病內科林嘉泉醫生(Dr Lim Kah Chuan)

Advertisement

雪蘭莪雙溪毛糯醫院傳染病內科林嘉泉醫生(Dr Lim Kah Chuan)指出,瘧疾是一種可致命的嚴重疾病,由寄生性的單細胞生物瘧原蟲感染所引起。

“目前有5種瘧原蟲,可使人類感染瘧疾,分別為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三日瘧原蟲(plasmodium malariae)、卵形瘧原蟲(plasmodium ovale)、間日瘧原蟲(plasmodium vivax),以及寄生在獼猴(macaque)身上,可感染猴子和人類的諾氏瘧原蟲(plasmodium knowlesi)。”

不及時醫治變重症瘧疾

他說,瘧原蟲的生命週期和傳染途徑比較複雜,前4種原本寄生於人類的瘧原蟲,期間會經過人體和蚊子兩個宿主;至於諾氏瘧原蟲原本只出現在猴子身上,是至今唯一的人畜共患類型瘧疾,經由瘧蚊在猴子與人類之間傳播,常見於沙巴與砂拉越州的內陸地區。

ADVERTISEMENT

“至於骨痛熱症是由屬於黃病毒科(flavivirus)的登革病毒引起,可分為4种血清型:DENV-1、DENV-2、DENV-3和DENV-4,通過雌性黑斑蚊如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和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叮咬傳播。”

他表示,雌性瘧蚊(Anopheles)則是瘧疾的主要傳播媒介。不同的蚊子生活習性也不同,瘧蚊通常在晚上活動,森林和郊外是他們的理想繁殖棲地;而黑斑蚊喜歡在天色變化階段,譬如黃昏或清晨出沒。

“我國並非是瘧疾盛行地區,骨痛熱症病更為普遍,這與城市化發展(人口密集、衍生的垃圾和衛生問題等)加速傳播有關。因為埃及斑蚊是‘城市的蚊子’,特別喜歡在人造容器裡繁殖;白線斑蚊則有些許不同,多棲息在鄉下或戶外。大馬許多地區都已城市化,所以不難明白為什麼骨痛熱症的病例比瘧疾更多。”

他提醒,瘧疾引起的典型症狀與骨痛熱症有些相似,包括發燒、疲憊、嘔吐、頭痛和畏寒等。若要指出它們的不同之處,那就是瘧疾患者可能會發燒持續超過1週,並出現無法控制的發抖(rigor),而骨痛熱症患者大多發燒1週就會消退。

瘧疾的潛伏期平均為1至4週,視感染的瘧原蟲種類,有些可長達1年,而骨痛熱症最長為2週。

“當然,我並不建議發燒那麼久才去就醫,只是問及如何分辨瘧疾與骨痛熱症,這是其中一點,譬如當患者已發燒1個月,那就肯定不是骨痛熱症。一般人其實難以分清二者的症狀,最重要的是發燒超過48小時,就應趕緊去驗血檢查。”

他指出,瘧疾若不及時醫治,會發展成重症瘧疾,其主要病理標誌為溶血現象(haemolysis),瘧原蟲會攻擊並導致宿主紅血球破裂,造成貧血(anaemia)和黃疸(jaundice)等,患者可能會重度貧血、昏迷、器官功能障礙或死亡。

住森林區從事伐木 易感染人畜共患瘧疾

瘧疾依感染方式可分為當地新染(indigenous )、境外輸入(imported)與人畜共患類型(zoonotic)等。

我國在2019年接獲的3941宗瘧疾病例中並無當地新染病例,當中81.8%是人畜共患類型瘧疾、15.7%為境外輸入,而2.5%是其他原因的感染。

6宗死亡病例全是諾氏瘧原蟲所造成的人畜共患類型瘧疾。

林嘉泉表示,瘧疾只會經由瘧蚊傳播,而導致人畜共患瘧疾的諾氏瘧原蟲,是因為瘧蚊在吸了獼猴的血液後再叮咬人類而感染。因此居住在森林地區,特別是沙巴和砂拉越內陸地區,或是從事伐木業等工作者,都是感染人畜共患瘧疾的高風險群,切記要做好防蚊措施,而一旦發燒超過48小時,應主動去看醫生。

“去年6月在雪蘭莪安邦烏魯冷岳出現了14宗的瘧疾案例,經衛生部調查與聲明指出,該名‘零號病人’(索引病例,index cases)是在印尼亞齊特區(Aceh)受感染,而他也導致了13名非大馬公民與1大馬公民確診瘧疾。不過自6月12日之後無新增病例報告。”

“因此,大馬人若需要到瘧疾盛行區,譬如非洲、南亞國家如印度、巴基斯坦,或是巴布亞新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印尼、中美洲和南美洲等地區的話,建議在行前參考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官網(www.cdc.gov/malaria),裡面評估了不同國家的瘧疾感染風險,也提供了指南與建議,譬如服用瘧疾預防藥物等。”

預防控制蚊媒傳染 保持環境清潔阻斷病源

一個人在感染了瘧疾後,所引起的症狀輕微或嚴重,由原蟲因子(malaria parasite factor)和宿主因子(host factor)決定。

林嘉泉說,惡性瘧原蟲與諾氏瘧原蟲是5種瘧原蟲之中比較危險的,患者出現並發症和死亡的概率最高,因它們繁殖的速度很快。

其他類型的瘧原蟲引起的症狀相對溫和,譬如發燒3至4周等,不會像前者一樣造成器官衰竭。宿主因子則包括特別年幼或年長者、孕婦和患有潛在疾病的高風險人群。

仍無有效瘧疾疫苗面世

“人體在感染瘧疾後,會產生部分免疫力(partial immunity),讓再度感染時引起的症狀較輕微。這便與骨痛熱症不同,因為人們感染了某一种血清型的登革病毒後,會對該型產生終身免疫,但日後二度感染其他血清型的登革病毒時,不僅無保護作用,發展成登革熱重症的機率更高。”

他表示,瘧疾的部分免疫力是患者一直曝露在被瘧蚊叮咬的環境下形成的,當他們離開了瘧疾盛行區,這種免疫力就會慢慢降低直到消失。

“我曾遇過從非洲來馬的患者,經血液檢測發現患有瘧疾,但是症狀輕微,好像沒有生病一樣。不過,大馬人身上並未有這種免疫力,一旦受感染,病情可能會特別嚴重,需多加留意。”

他指出,雖然相關研究已經持續了數10年,現今仍無有效瘧疾疫苗面世,最新研發的也處於臨床試驗階段。瘧原蟲是有着複雜生命週期的生物,會經歷多種形態階段,以便能寄生在不同宿主的細胞環境內,因此要研發出達到理想效果的瘧疾疫苗難度頗高。

“骨痛熱症的疫苗在推出後曾引發一些爭議,這款疫苗僅供9歲至45歲曾感染骨痛熱症者接種,以預防再度感染。不曾感染者若接種了該疫苗,在首次真正面對登革病毒時,身體的免疫反應卻會像是二度感染一樣,如同先前所提,引發登革熱重症的風險更高。正因如此,我國並沒有批准該疫苗的使用。”

家有蚊子即衛生出問題

“目前而言,無論瘧疾或骨痛熱症,疫苗都不是制止病情的最佳答案。我一直強調‘預防’,因為這才是能夠控制蚊媒傳染病的方法。很多時候人類習慣依賴疫苗或藥物,卻忘了每日簡單的動作─維持居家環境清潔,阻斷病媒蚊子的滋生即可,其實無需特意去打一支自己不了解的‘針’。”

他提醒,我們也不該有‘大馬是熱帶國家,有蚊子是很正常’而容忍蚊子存在想法,若家中出現蚊子,就代表有衛生問題了。要知道除了骨痛熱症和瘧疾,蚊子還能傳播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和寨卡病毒(zika virus)等,所以維持乾淨良好的生活環境,只會有百利而無一害。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