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青少年須知安全性行為 正確避孕別搞出人命

文◆張淑媚《明報》

支援年輕女性的非牟利機構「青躍」發現,近來接獲意外懷孕的求助個案是疫情前3倍,當中不乏中學生,估計與交友渠道多元有關,如交友Apps、網上打機等,令親密關係界線變得模糊;加上網上充斥錯誤的性資訊,不少青少年容易抱有僥倖心態發生不安全性行為,導致「意外」頻生。

Advertisement

青躍資源發展主管周昭欣

 

社工蔡凱霖

婦產科專科醫生謝曉明

ADVERTISEMENT

招彥燾教授

(香港訊)青少年遇上意外懷孕,面對隨之而來的責任,人生計劃被全盤打亂,令他們手足無措。

關注年輕女性權益與發展的“青躍——青少女發展網絡”(簡稱青躍),處理不少戀愛暴力、家暴、少女援交、意外懷孕等求助個案,發現近來意外懷孕的個案明顯上升。

未成年懷孕最小年僅11歲

青躍資源發展主管周昭欣指出,疫情前機構每月平均接獲2至3宗個案,但在疫情爆發後及至近年,直接求助數字是疫情前3倍;連同由學校、教會、其他中心等轉介,每月曾有近20宗個案。

求助數字至今未見回落,而求助人年齡差距越來越大,“我們主要支援16至25歲的女生,但機構熱線每日24小時運作,收過未成年懷孕個案,年齡最小的僅11歲;近期較常見17歲左右的個案,亦有30至40歲女士求助”,當中甚至牽涉性暴力、原生家庭問題等複雜情況。

意外懷孕求助數字急增,青躍曾向不同院校、醫院及前線同工了解原因。比如疫情期間公立醫院暫停終止懷孕手術等非緊急服務,女士唯有轉向機構求助;另外,近年結交朋友的渠道多元,如交友Apps、網上組團打遊戲等,這些交友方式對親密關係的界線較模糊。

周昭欣指出,網上討論區、社交平台等不少人談論性,但內容分散又夾雜謬誤,青少年容易抱有僥倖心態發生不安全性行為。

“我們發現,根本原因在於當事人對於安全性行為的看法出現偏差,他們對避孕措施有一定認識,但對‘安全’卻有不同詮釋。”青躍外展項目幹事、註冊社工蔡凱霖表示,最常見是誤以為體外射精、計算安全期等方法能有效避孕(見“請問專家”)。家計會“2021年青少年與性研究”調查亦發現,僅3至4成的中三至中六學生對上述性知識有正確認知。

周昭欣續說,“在溝通過程中,伴侶之間未必有明確共識,女方即使覺得不安全,也未有表態,結果雙方在對安全性行為的模糊定義下性交,就易有意外懷孕的情況出現。”

少女發現意外懷孕,打亂人生計劃,身心備受壓力。

打亂讀書工作引致情緒病

“當少女發現意外懷孕,情緒會即時受到影響;因讀書、工作或各種計劃都可能因而被打亂。”

周昭欣指出,求助人聯絡機構時,很多都徬徨無助、備受壓力,例如應否繼續懷孕,在當地抑或中國做終止懷孕手術、有何風險、怎向家人交代等,“華人社會對未婚懷孕仍有禁忌,她們還需面對個人形象、自愛等問題,很大壓力。”

生理上,部分少女自身營養不足,不適合懷孕,甚至懷孕後才發現基因有問題會影響下一代,這些都對孕婦和胎兒健康有影響。婦產科專科醫生謝曉明亦指,“無論怎樣處理這次懷孕,之後也會很影響當事人的情緒,甚或引致抑鬱、情緒病等。”

與伴侶仔細討論安全避孕

避免意外懷孕,周昭欣指出,伴侶間應就親密行為有雙向溝通,不止是什麼時候發生性行為,還要就安全的避孕措施仔細討論,“女生都可採取主動,跟對方說出自己認為安全的措施,例如服避孕丸、打避孕針;若使用安全套,還要深入地談及什麼時候戴。”

青少年應學習正確的性知識,不少機構包括青躍,在網上都有性教育資料庫,建議主動了解。

發現意外懷孕勿獨自面對

萬一發現意外懷孕,“別把責任全放在自己身上。”

周昭欣鼓勵女性尋求相關機構協助,無須獨自面對。

在香港做終止懷孕手術有周數限制,

例如家計會,接受懷孕10周或以下孕婦終止懷孕,

她建議若經濟能力許可,當事人應盡量檢查懷孕周數,

“越早知道越好,若屬懷孕早期,可有更多選擇。”

交友Apps、網上打機等交友方式的親密界線模糊,青躍指是近年向機構求助的意外懷孕個案上升原因之一。

性交未射精也會懷孕

網上性資訊真假難分,易“搞出人命”!

婦產科專科醫生謝曉明拆解避孕迷思:

1.體外射精不會懷孕?

當陰莖進入陰道,即使男士未射精,分泌物中都可能有精液泄漏,使女方懷孕。

2.計算安全期,月經“前7後7”可避開排卵期?

安全期不易計算,尤其是月經不準的女性。另外,壓力、身體不適、藥物等都可改變體內荷爾蒙,影響排卵期。有研究指,計算安全期避孕有兩至三成機率失敗,不建議用此方法避孕。

3.雙重安全套更安全?

沒有這種說法。安全套若正確使用,一個已能安全避孕。注意應在陰莖未進入陰道前套上,而非射精前。另外拆開包裝時需小心,以免破壞安全套。

萬一沒有避孕,或避孕方法失敗,例如安全套破損,應盡快採取緊急避孕措施,“服緊急避孕丸或用避孕環。”

謝曉明指出,現時緊急避孕丸有兩種,包括單一荷爾蒙和黃體激素受體劑,兩者都能抑制排卵,減低精子與卵子結合的機率,“但越早服用越好,否則已排卵或受精,就會失效。”

“前者需在性行為後72小時內服用,避孕失敗率約2%至3%;後者需在120小時內服用,失敗率為1%至2%;至於避孕環,“需在發生性行為後5日內使用,由專業醫護置入體內,失敗率低於0.1%,非常有效。”

接種HPV疫苗 預防子宮頸癌

安全性行為不止避免意外懷孕,還可預防性病。

“很多年輕女性對於避孕措施的知識薄弱,甚至不避孕,容易患上性病。”

婦產科專科醫生謝曉明曾遇過10多歲的援交少女,感染性病疣(俗稱“椰菜花”)和其他性病。越年輕發生性行為,不單增加感染性病的風險,亦越早暴露於HPV病毒。

9歲或以上可打疫苗

HPV病毒主要經性接觸傳染,透過性行為可將病毒帶到子宮頸。交友觀念開放,部分人有不止一名伴侶,又或很快轉換對象;當性伴侶數量越多,染上HPV病毒的機率就越高,接觸到高危HPV病毒的風險亦增加。

“若身體抵抗力不足,無法清除這些病毒,在持續感染HPV病毒下,可引致細胞病變,演變成子宮頸癌。”謝曉明鼓勵女士盡早接種HPV疫苗,“現時9歲或以上女性已可接種,越年輕接種,免疫反應就越好,最理想在未有性行為前接種。”

另外,應減少性伴侶數目,並發生安全性行為。

定期檢查保護另一半

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學院客座副教授招彥燾補充,“數據顯示疫苗有約8成效用,女士還需定期做(HPV病毒及子宮頸癌)檢測,才能阻截病毒演變成癌症。”

現時透過子宮頸抹片,可檢測HPV病毒和癌前細胞病變;不過仍有部分女士因怕痛或尷尬,對子宮頸篩查卻步。市面上有些HPV病毒檢測包,可從尿液DNA找出高風險的HPV病毒,有助篩查子宮頸癌。

檢測包男女適用,招彥燾指出,即使女性本身並非有多名性伴侶,仍可能會反覆感染HPV病毒,或與伴侶體內本身潛藏HPV病毒有關,他鼓勵男士為保護另一半,也要定期檢查。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