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趙少傑把雙親 遺物化成裝置藝術

報導 +攝影:劉楚珊

遺物不只承載着生者對逝者的思念,也能成為藝術創作的一部分。美術老師趙少傑將對已故雙親的思念化成藝術創作,把父母的遺物設置成裝置藝術,不但為遺物創造了藝術價值,也改造遺物成為可持續使用的物件。

Advertisement

趙少傑將雙親曾在世上留下的痕跡,化成了素描作品《寂寞的風景》。

“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每當雨水一點一點地落下,從老舊鋅板屋頂的破孔滴入老房子時,不禁勾起美術老師趙少傑對已故雙親的無盡思念。

趙少傑來自檳州威中縣大山腳的峇冬丁宜新村,自小與父母一起居住在新村的老房子裡。他投入美術教學工作20年,曾到柔佛州執教。後來,為了方便照顧年邁且患病的父母,他回到北馬,曾在吉打州和檳島任教,於2018年在大山腳的日新獨中擔任美術老師迄今。

兩年前,雙親相繼往生。當他在收拾父母的遺物時,以往一家人在老房子裡生活的點點滴滴再次浮現腦海裡。

ADVERTISEMENT

“我們一家三代在新村裡居住多年,由祖輩留下來的老房子滿載着一家人生活的情感。但是隨着歲月流逝,父母逐漸老去,老房子也慢慢地變得老舊。每當下雨時,父母都會發愁,因為必須用一個個塑膠水桶來盛從破損鋅板屋頂落下的雨珠。

“母親生前曾說過,人與房子的生命一樣,隨着時間推移,毛病叢生。人老且生病之後,即使完成了一項治療,接着還有其他病痛陸續找上身,老房子也一樣,即便修補好了某一處,接着又要為另一處破損而煩惱。”

他曾經向父母提議搬到水泥洋房居住,但是雙親始終對新村有着難以割捨的情感,不想搬離。

“不少新村的長輩,即便子女已在外頭購買了新房子,還是經常回到新村。有一對鄰居老夫婦,白天時會回到新村的老家,晚間才到子女的家睡覺。”

趙少傑採用父母生前在新村拍攝的照片製成明信片,以便年輕人可以體驗手寫明信片並寄給家人朋友。

文化差異撞出火花 激發觀點

趙少傑說,裝置藝術的意義是將物件抽離原本的空間,以同樣的概念在不同的空間裡展出,以激發出不一樣的藝術創作面貌,進而激發前來參觀的大眾衍生出新觀點。如果直接在新村老家舉辦裝置藝術展,那並非藝術創作,也失去了展覽的意義。

“此外,不同展覽場地的面積大小、門窗的設置都有分別,藝術家必須在展覽空間的設計上作出適當調整,依據空間的氛圍來構思展覽。”

他舉例,華人新村是本地獨有的聚居點,若是在外國例如香港或新加坡等大城市展出新村居民使用的物品,將會碰撞出文化差異的火花,外國人參觀展覽的時候將會激發出有別於本地人的觀點。

趙少傑在《你忘了把雨聲帶走》裝置藝術展出已故雙親的各種遺物,包括舊工具、針線盒和塑膠罐、眼鏡、水壺、洗臉盆、痰盂、碗盞、頭盔、錄影帶、串珠手提袋、電話等等。

各色舊衣相打結 縫成地毯

趙少傑將展覽劃分為4個主題與空間,包括《你忘了把雨聲帶走》、《思念的地毯》、《寂寞的風景》和《停電的夜晚》。

《你忘了把雨聲帶走》展出了各種各樣父母的遺物,包括父親常用的舊工具、母親的針線盒和塑膠罐、眼鏡、水壺、洗臉盆、痰盂、碗盞、頭盔、錄影帶、串珠手提袋、巧克力鐵盒、電話、作業簿、舊照片、打字機箱子等等。

在眾多遺物之中,其中一個黑色的舊式電話記錄着他幼時與父母在新村生活的回憶。“在那個手機還不普遍的年代,家裡的電話是家人與外界聯繫的重要通訊工具。於是,父親將電話安裝在飯廳的角落且沒有椅子坐,以免我們長時間佔用電話,耽誤其他家庭成員處理要事。”

當他整理雙親的衣櫃時,發現父母留下了各種顏色和款式的新舊衣服,每一件都記錄着父母在不同時期和季節穿衣的習慣。於是,他將父母生前曾穿過的衣服聯合他本身的一些服飾,親手縫製成一件地毯──《思念的地毯》來表達對雙親的思念。

因為寂寞而畫

“地毯以各種顏色的衣服相互打結而成,紅色布是採用父母生前在農曆新年時穿的紅衣,還有其他顏色布是他們曾經穿過的衣褲。

“這地毯不只用來展覽,也是我用來打盹的寢具。每當我坐着或躺在地毯上歇息時都會勾起對父母的無盡思念,也期待在地毯上午睡時能在夢裡與他們相會。”

《寂寞的風景》則是他於2015年就開始創作的系列素描作品。那年他在新村的巴剎看見一個擺地攤的老人在賣皺巴巴的舊布,啟發他以素描的方式畫出布上的皺褶。

初時他是因為寂寞而畫,在素描過程中逐漸學會與寂寞共處。儘管此系列作品還未完成,父母已往生,不過,他認為,雙親曾在世上留下的痕跡如今都已化成了作品裡既熟悉又寂寞的風景。

其老家除了下雨時有漏水之憂,也因作為電力輸送的電線不規則地懸掛在新村的老房子上,導致村子常面對停電的困擾,使全村陷入一片漆黑。每當停電時,他與家人必須摸黑點燃蠟燭,一家人圍着燭火發出的微光談天說地,當時的情景啟發他以蠟燭來創作了《停電的夜晚》。 

趙少傑將父母生前曾穿過的衣服聯合他本身的一些服飾,縫製成一件《思念的地毯》來表達對雙親的思念。

賦予舊物新價值成集體回憶

即便雙親往生了兩年,趙少傑對父母的思念不減。中國藝術家宋冬曾於2005年創作裝置藝術《物盡其用》展示宋母在家中所堆滿的居家用品,啟發他將過去逾一年裡整理的父母遺物,於今年11月在大山腳的山腳庴飲食文創館舉辦裝置藝術展《你忘了把雨聲帶走》來緬懷雙親,同時也藉此來展現新村的風貌。

“父母遺留下來的舊物並非古董,但對我而言,它們承載着父母生前的種種痕跡。裝置藝術是以空間設置為概念,我希望可藉由展覽這些遺物來抒發我對他們的思念。”

他說,人的生命有期限,而藝術的生命更長久。當一個人的生命來到終點時,並沒有人會記得他生前曾經使用過的物品,若將逝者的遺物以裝置藝術呈現,可以延續其生命並賦予新的價值,讓遺物不再只是逝者家屬的個人回憶,也可成為大眾的集體回憶。

“展出父母留下來的舊物並不表示我懷念舊時代,而是希望藉此讓新生代更瞭解過往新村的生活面貌。舉例,我曾有過手寫明信片,然後寄給家人的經歷。現代年輕人多沒有這方面的體驗。”

因此,趙少傑把父母生前在新村拍攝的照片製成明信片,讓前來參觀展覽的年輕人可以體驗手寫明信片並寄給家人、朋友的感覺。他認為,裝置藝術展也提供一個教育平台,讓年輕人通過欣賞不熟悉的物品來增廣見聞。

在手機不普遍的年代,家裡的電話是一家人與外界聯繫的主要通訊工具。此黑色的舊式電話記錄着趙少傑幼時與父母在新村生活的回憶。

趙少傑將雙親遺留下的打字機箱子用來擺放展覽手冊,創造可再使用的價值。

籌備裝置藝術展 耗神費力

趙少傑曾經多次與國內其他藝術家聯合辦畫展,也曾在意大利辦畫展,還有曾在香港辦裝置藝術展。

他說,與畫展相比之下,籌備裝置藝術展比較消耗精神和體力。在國外,裝置藝術展都是由一群人組成團隊合力創作。

“那是因為裝置藝術展出之前,需要大量人力來搬運物件到展覽場地進行設置。而且,裝置藝術是以空間為設計概念,並不是能夠以單價賣出的藝術作品。待展覽結束後,藝術家得想辦法和找地方來收藏物件。”

此展覽是他首次在國內舉辦裝置藝術展,但在缺乏人力協助下,他一人包辦策展的大小事務,包括燈光設計、展覽場地的路線規劃、設置聽覺和嗅覺體驗等等。

為了將場地塑造成猶如雨天的情境,他特地錄製雨水落下的聲音來作為展覽的音效背景,好讓參觀展覽的大眾仿佛身歷其境。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