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越戰已逝 老兵猶在

特約報導 +攝影\陳潭深

走在一些曾受印支戰火蹂躪的地方,可感受到亂世給越南人的心理健康造成永不磨滅的創傷。胡志明市堤岸的孤獨老華裔閉口不談過去、萬象中華理事會副理事長陳復謀提起寮國華人跳入湄公河到泰國避難、金邊照相館老爹失聲多年……

Advertisement

北越軍人慶祝西貢淪陷。
(取自網絡)

今年5月,美國華盛頓舉辦越南戰爭50週年展覽會,紀念這個多數美國人認為是場“贏不了”、“不值得贏”,更是“錯誤”的戰爭。

50週年是以最後一批美軍在1973年3月尾自越南撤退後算起,而西貢(現今胡志明市)則在1975年4月陷入越共手中,進而南北政府統一,成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我在90年代始在湄公河流域執行採訪工作,當時這場波及寮國和柬埔寨的越戰早已停止,但整個印支半島還處在不穩狀態。

ADVERTISEMENT

1995年7月某一天,我在河內街頭與一班向遊客推銷地圖書籍的越南孩童搭訕,然後一名年紀較大的男童用英語說我日前答應向他買本書。這不可能!因我剛踏入河內,但這時男生已提高聲量帶着威脅語氣與我對峙,頓使我想起那些短小精悍、勇猛堅韌的越共,曾把人高馬大的美兵打得落花流水。及後我發現他手上的盜版系列有本正是我要的,就跟他買了一本,而他也樂得在同夥面前炫耀如何迫使我完成交易。

平民百姓是最大受害者

那本小書《The Quiet American by Graham Greene》一直陪伴我至今,是以越南抗法戰爭時期為背景書寫的小說,講述一名年輕文靜的美國情報人員,靠一幫土匪搞恐怖活動,企圖建立“第三種勢力”,結果受害者還是無辜的越南老百姓。在任何戰亂地區,敵我兩方的平民百姓、參戰士兵、戰爭難民永遠是最大的受害者。

印支戰爭指的是1940至80年代在中南半島發生的法越戰爭(1946-1954)、美越戰爭(1959-1975)、柬越戰爭(1975-1989)及中越戰爭(1979)。遠離戰亂的我們,那些年代唱反戰歌 (Letter from LBJ)和看反戰電影(Coming Home, Deer Hunter)也是種發洩。

有分析說越南為了實現“印度支那聯邦”成為東南亞霸主而在戰後採取擴張和侵略政策。在1977年7月,越南與寮國簽“友好條約”藉此控制了寮國。

跟着越南在1978年8月開始迫害驅趕在國內的華橋,並在1979年1月全面攻擊柬埔寨,扶植傀儡政權。這一連串事件激發中國解放軍在同年4月越境開入北越,短暫佔據了諒山、老街等邊鎮。

越南難民困在洞里薩湖上,上不了岸,回不了國。

寮國人習慣了在印支戰爭期間渡河到泰國避難。

金邊孩童不曉得70年代末有200萬柬人遭殘殺。

無國籍越南難民 至今還在逃難

走在一些曾受印支戰火蹂躪的地方,可感受到亂世給越南人的心理健康造成永不磨滅的創傷。胡志明市堤岸的孤獨老華裔閉口不談過去、萬象中華理事會副理事長陳復謀提起寮國華人跳入湄公河到泰國避難、金邊照相館老爹失聲多年,但給我寫出9個字描述紅色高棉統治期間的悲劇:柬多人死,華僑多多人。

越南人也是戰亂受害者。在柬埔寨洞里薩湖上就有整萬名越南難民,住在水上浮村,以捕魚及水上小經營為活。戰後越南和柬埔寨政府都不接納他們,唯有以無國籍者身份一住就是幾十年,直到今天有時還需逃難。每當與柬人發生嚴重衝突時,可見到浮村被支解,分批從洞里薩湖被拖出,順着湄公河水流,飄到柬越邊界處避風頭。

此關卡直透廣西邊界,為中越戰爭的一個熱點。

270萬美軍參戰 大多有去無回

美軍撤出越南後的50年間並不完全是首悲歌,我就認識了一名曾參與越戰一年的美國老兵,聽到他的感人故事。他是來自美國加州的包德寧(Dennis Balcombe),在1966年4月被徵入美軍到越南服役。當時美機正日夜不停地轟炸北越和寮國的軍備輸送線;在南部,美軍則用盡所能去剿滅越共在柬埔寨邊界的儲存點。

美國共派遣270萬人參與越戰,據官方數字共死去5萬8000美國人,有50萬人因目睹戰爭殘酷而遭受“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折磨,今天還活着的有85萬老兵,其中包括包德寧。

他向我說出他的故事:

“我在越南那年平安無事,雖然幾乎每天我們的營地都遭受槍彈、大炮、迫擊炮火的攻擊。在執行任務時,我較喜愛做的是讀聖經及向身邊的戰友傳福音。就算面對軍法審判的威脅,有時我還是攜帶.45口徑手槍和M79槍械,但不裝彈藥。

“我相信美國將輸掉越戰,我勸告戰友不要隨意殺害敵人除非是本身的生命受到威脅。在越南服役期間,一個晚上我們的隊伍在靠近柬埔寨邊界處紮營,突然間我們被越共包圍了。他們居高臨下從山上用機關鎗、大炮和迫擊炮猛烈攻擊我們,而我們只能躲在四面有沙袋重重包圍着的小屋裡。在那關鍵時刻,我平靜地步出屋外,朝山坡下的發電機走去,將掣關掉。登時,我們的整個營地漆黑一片,越共完全失去方向感,不能再攻擊我們了。另一次是當我在執行一項工作時,我有種很強烈的感應:離開這地方。三分鐘後,一顆迫擊炮彈精準落在我工作的地方。

“在越南,我守了我的生命,但那地方卻成為千千萬萬名美國士兵喪命之處。後來我才知道那120人與我同機赴越南的美國應徵入伍者,大多數不是已戰死沙場就是受傷了。

“凡在越南服役而保住生命的美國士兵,都可享受到海外休閒一周的福利。既然我安然無恙,我就在1967那年得到了一個星期的休閒假期。只是,我不像其他人那樣選擇陽光和海灘的度假地點,而是到香港去,因我深信一天我將從香港入境到中國當宣教士。”

越戰退役老兵包德寧促進中國家庭教會大復興。

老兵退役後居港     一生獻身教會

隨後幾年,包德寧領受了更具體的預示,相信中國的門一天會開放,他將是最先踏入中國的西方宣教士之一。自1949年共產黨在中國取得政權後,中國對外的門緊緊地關上,從此沒人能將福音帶入中國。

包德寧平安從越南退役後,在1969年4月移居香港,同年底開了一所廣東語教會,以後也給自己立了一道家規:在家跟鬼婆(妻子Kathy)、鬼妹(女兒Sharon)、鬼仔(兒子Michael)說話只用廣東話。

另外,包德寧終於在1978年4月首次進入中國大陸,並從此將一生時間精力貢獻給中國的家庭教會。

我在2012融2014年間在香港葵方協助包德寧牧師整理資料,出版了China’s Opening Door( Florida: Charisma House, 2014),裡面記載了這位今年78歲越戰老兵的傳奇。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