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明周刊副刊

走我們觀鳥去!

特約報導+攝影 \ 高寶麗

觀鳥活動在馬來西亞並不普及,除非當事人對觀鳥非常有興趣,或曾參與觀鳥活動,否則,相信很少人會特意起個大早,到海邊或者林間尋找鳥蹤。

Advertisement

雪蘭莪州的後花園瓜雪一帶是觀鳥的天堂,從巴生出發靠着西海岸線,沿着加埔路(Jalan Kapar)北上,大約半個小時車程就可以抵達無垠海邊。這一天天氣非常給力,前兩個星期還天天天陰下雨,但今早卻陽光普照天青氣爽,早上7點半海潮已經退到百米之外,恰好給過境海鳥提供了食物,吸引牠們停止飛翔駐足覓食。

這正正是觀鳥人難逢的好時機,站在岸邊,把活動氣息調整到“靜音”狀態,呼吸也要特別小心,避免驚動遠處逍遙自在覓食的群鳥,舉起手上的望遠鏡或者攝影鏡頭,對準目標調整焦距,靜待鳥兒一個華麗回眸,然後把這神態牢牢記在心上,定格起來。

嗨,海鳥,我“捕捉”到你了!

雪蘭莪州的後花園瓜雪一帶是觀鳥的天堂,鳥人最愛。

ADVERTISEMENT

Chris Gibbins 教授在課堂上畫出鳥類羽毛部位名稱。(受訪者提供)

馬來西亞大自然協會雪蘭莪分會於3月在瓜拉雪蘭莪濱海沿岸,舉辦了一場為期兩天一夜的觀鳥工作坊,讓有興趣的“鳥人”參與,這一項為期兩天的活動首日是由Chris Gibbins教授主講,教導學員如何分辨海鳥和濱鳥,第二天的活動就是戲肉了──海岸觀鳥。

對外行人而言,鳥,就是鳥,有啥差別,但對內行人而言,鳥,分別多着呢!

在Chris Gibbins教授(右三)的帶領下,鳥人到海岸觀鳥。

“識別海鳥和濱鳥是一項挑戰,尤其是對不懂鳥的人而言,許多鳥外觀非常相似。尚且觀鳥時鳥兒通常都相當遙遠或在飛行中,因此就變得更加難以捉摸。牠們的羽毛會隨着年齡和季節以及磨損而發生變化,因此辨識海鳥需要學習。”

一伙笑謔自己為“鳥人”的學員,浩浩蕩蕩地在教授帶領下以及觀鳥小組統籌黃雪虹的協調下,展開這次活動。

用上單筒望遠鏡可把遠處的鳥兒都拉到眼前來。

距離感影響觀鳥

活動從早上7點開始,黃雪虹指出,觀海鳥是場與潮汐的競賽。“早上開始退潮,潮水退下後,泥灘上會留下小貝殼之類的生物,海鳥和濱鳥就會停留在這裡找吃。”

因此,當時間過得越久,海岸線就退得越遠,海鳥找吃的位置離開海岸相對的也越遠,站在岸邊的“鳥人”在觀鳥方面就會感受到距離感;縱有再好的望遠鏡,距離卻永遠是影響觀鳥的一大因素,遠了,難以捕捉到鳥的倩影。

當時間逐漸流逝溫度也隨着升高,在大太陽下觀鳥,即便有海風吹送,此時已不再是享受,而是煎熬了!

早上7點天色漸亮,空氣清涼,是觀鳥最佳時段。這是飛行中的白腰杓鷸(黃雪虹攝)

紅腳鷸(黃雪虹攝)

每一隻都不一樣

從早上六點多七點天色漸亮(有時甚至五點多就可以看見曙光),到大約10點猛烈陽光直射地面,就是觀海鳥活動結束之時。這一天與海鳥的相逢劃下句號,下一次來再看到的海鳥,已經不可能是這次有緣看到的鳥了。

在我們不懂觀鳥的普通人眼中,每一隻鳥幾乎都長得同一個模樣,但在“鳥人”眼中,每一隻鳥都是獨特的,都具有鑒賞價值以及辨識挑戰;如果能夠從外表上,再延伸到深入瞭解到其習性和生活方式,就是一門更加深奧和專業的學問了。

走,跟隨“鳥人”的腳步,我們觀鳥去!

黃雪虹:3月的海鳥會換上婚羽,顏色特別靚麗。

這些候鳥 歲歲年年冬來春

春天趕回鄉 換上婚羽才離去 

黃雪虹表示,當海潮退去,大量小生物會露出海面,例如小貝殼、小螃蟹等等,這是海鳥最喜歡的食物,這也是為什麼,退潮之後會有海鳥出現在沿海泥灘上。

“3月的海鳥會換上‘婚羽’,顏色特別靚麗,平日海鳥的羽毛顏色大多是灰色、褐色、白色,一點都不起眼。這個月換上‘婚羽’的海鳥,顏色非常引人。”

在大馬的海鳥,一些是候鳥,一些則是已經“移民”過來的鳥,長住這裡不回去了,這也只有懂鳥的人,才能辨識出牠們是候鳥還是留鳥。

換上婚羽的小白鷺 。(黃雪虹攝)

3月是候鳥春季遷徙的月份,候鳥在春天開始回鄉,離家避冬那麼長時間,他們想家啦,想回去繁衍下一代,因此,也就這麼毫不留戀地飛回家。

“候鳥會往北部飛去,牠們的家鄉如俄羅斯、中國東北或北部地區、韓國等開始暖和,飛越千山萬水長達9000公里甚至一萬公里,回到家鄉一處有‘苔原’的地方。‘苔原’是一大片的自然環境,因為天氣轉暖,開始開花長青苔,飛回去之後的候鳥會繁衍下一代。”

春夏過後緊隨着秋天,鳥兒趕在冬天來臨之前往南飛,來到馬來西亞、印尼等地避冬,因此我們一般所見的大部分都是候鳥。

歲歲如是,年年如此,這就是候鳥的宿命。

鳥人全副武裝上陣,長袖衣、長褲、護臂袖套、遮陽帽、包鞋,從頭到腳都包得密實。

太陽很毒辣 武裝自己免曬傷

對於觀鳥,一眾“鳥人”可是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準備好一切,為了克服大馬炎熱的天氣,都全副武裝上陣,長袖衣、長褲、護臂袖套、遮陽帽、包鞋,從頭到腳都包得密實,避免被太陽的吻傷。

黃雪虹建議:“衣着最好穿暗沉的顏色,帽子最好買加長版的,即是在頸後多加一層布,可以保護頸部的更好,因為大馬的太陽真的可以把人的頸部烤焦!”至於鞋子選擇包鞋會比較方便。

輕便雙筒望遠鏡是入門觀鳥工具,增加觀鳥樂趣。

“我們的觀鳥活動其實不只是到海邊觀海鳥,我們也入山觀林鳥,包鞋可以防止走在海灘被貝殼割傷,也可以避免在森林裡被野草荊棘刮傷,這是穿包鞋的用意。”

除了一身“武裝”,鳥人的配備也一應俱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望遠鏡,學員們無論是重量級的單筒望遠鏡或是入門級的輕便雙筒望遠鏡,幾乎都人手一鏡,畢竟遠在百米之外的海鳥,需要透過望遠鏡才能看得清楚!

為鳥人們拍攝大合照的時候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往上看,因為在空中翱翔的老鷹更加吸引人。

嚴守BCF 鳥類權益排第一

除了望遠鏡,鍾情於拍攝海鳥的鳥人也帶上專業攝影機,把眼前活潑可人、無論是展翅高飛抑或低頭覓食,又或者是雙雙呢喃、圍聚喜樂的鳥兒,都一一攝錄在鏡頭內珍藏。

“拍照是個人的喜好,我們並不阻止拍攝,但大前提必須是Birds Come First。所謂的BCF就是將鳥類的權益排在第一位。”

舉個例子,想拍攝鳥巢裡的鳥兒沒問題,但卻萬萬不可騷擾到巢裡頭的寶貝鳥,“曾經看過一張母鳥餵食小鳥的照片,非常漂亮,但其真相卻是小鳥被抓起來黏在鳥巢裡,以達到唯美的畫面效果,這種惡劣的行為真氣人。”

“曾經也有一次發生在國外,為了拍攝美麗的鳥和樹,攝影師竟然把整棵樹給鋸下來,放在馬路上,這也實在太過份。”

一隻虎紋伯勞在香蕉葉上歇息(黃雪虹攝)

大家有共識 4不做保護鳥兒

觀鳥有不成文條規,雖然並沒有明文規定“鳥人”必須跟從,但如果每一個人都識相,大家就更加能在活動中體悟到觀鳥的樂趣!

黃雪虹表示,觀鳥並沒有設下條例規定什麼可做什麼不可做,但是,卻有幾項重點需要鳥人們配合,才能讓觀鳥更加順利、圓滿。

首先是Birds Come First,例如觀林鳥不能為了更加清楚看到鳥巢裡的鳥,而剪去附近的樹枝,這會導致鳥暴露在天敵眼中。再者不能喧嘩。鳥兒受到聲音的干擾會驚怕,第一個反應就是逃走,因此,何來鳥兒可觀呢?再者,這也會打擾到其他的觀鳥人。

第三是不阻擋在他人前面,“若有人已經選站了觀鳥位置,怎麼可以阻擋在他的前面呢?這是基本禮貌。”

第四則是不餵鳥,即使那是標榜着健康的食物。“有人喜歡給老鷹餵食雞皮、雞腸等等,結果研究發現這對老鷹本身的荷爾蒙構成影響。研究也發現栗鳶吃了這些食物之後,所產的蛋殼會變薄,容易破裂。雞皮、雞腸我們人類吃了尚且不健康,怎麼能給老鷹、栗鳶吃呢?”

黃胸織布鳥,雌鳥(黃雪虹攝)

大仙鶲(黃雪虹攝於福隆港)

棕尾褐鶲(黃雪虹攝)

賞鳥有得着 為科研提供數據

觀鳥活動值得鼓勵,這有助於年輕人遠離電子產品,多接觸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帶來的美妙!

黃雪虹極力推崇觀鳥,因為這是一項健康活動,再者透過觀鳥還可以協助科學調查。“鳥人是民間科學家。我們在觀鳥的時候,會把一些發現到的現象,例如鳥類的品種和數目記錄下來,並上傳到eBird網站,這一些數據對科學家或者生物學家肯定有用處。間接的,我們算是為科學調查作出了貢獻。”

與此同時,“鳥人”在觀鳥時,偶爾會遇上一些腿部繫有標籤的鳥,這些標籤記載着重要訊息,是科學家為了追蹤鳥的行動而繫上去的。“我們把所觀察到的這一隻鳥的訊息傳上網,也等同是報告了牠的行蹤,讓有關方面瞭解牠的飛行路線、週期等等。在追蹤情報上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訊息。”

此外,在觀鳥的過程中,可讓大家親自領略大自然之美,對環境保護也起了助益。

鳥人1/ 劉國賢 68歲 美國朋友帶入坑

我有個美國朋友在廿多年前特地來馬觀鳥,我跟隨他到國家公園完成了一趟觀鳥之旅,從此就愛上觀鳥。

試想一想,連美國朋友也大老遠來馬觀鳥,這裡肯定有着豐富的鳥寶藏等待我們去發掘。

觀鳥的樂趣只有觀鳥人才懂得,很多人問我“鳥有什麼好看的?”哈哈,可見,沒有多少人瞭解觀鳥人的心情。不必多說,你觀過鳥就懂。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福隆港觀賞到了Rufous-browed Flycatcher(棕眉姬鶲)和Rusty-naped Pitta(栗頭八色鶇),沒有刻意去找牠,是牠自己出現在我的腳旁,真是叫我太驚喜了。

鳥人2/ 李恩德 80歲 這是很划算的活動

我是群裡最年長的鳥人,20年前朋友邀我參加觀鳥組織,一加入就到現在。

有人說觀鳥所用的望遠鏡很貴,但這是一次性投資,過後可以使用一輩子,因此算是非常划算的活動。入門者可以一步一步來,也不急着一次過購買所有器材。

為了增加對鳥類的認識,我經常報名參加課程,雖然在書本上也是可以找得到,但上課會更加明白。我最享受親臨現場的觀鳥活動,從牠們的喙、羽毛、身形、顏色等等來辨識,這才是真正的樂趣所在。

有一次我在泰國觀鳥,意外看到Spoon-billed Sandpiper(勺嘴鷸),這是一種很罕見的鳥,是我最大的收穫。基本上我每個月都會參加一次協會舉辦的活動,見見老朋友,看看鳥,當着是生活中學習的一部分。

鳥人3/ 陳淑菁 41歲老鷹把稻田當酒店

我參加觀鳥組不到一年,可說是誤打誤撞下進來的。之前我是海洋保護組組員,經常到海灘去撿拾垃圾,後來想學習多一些東西,於是加入觀鳥組。

當初以為觀鳥組不就是去觀鳥嘛,後來才發現,原來觀鳥組裡的知識可豐富了,從課堂到實體活動,每一處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參加觀鳥組最大的好處是,這一個活動不需要花太多錢。

我上一次跟隨隊伍到安順一個稻田區去觀看老鷹遷徙,發現一個非常好玩的現象,原來牠們在傍晚會一隻一隻飛回稻田休息,就像入住酒店一樣,第二天早上就飛走。

這個畫面對我來說太深刻和震撼了,而這,就是大自然的美妙。

鳥人4/ 陳瑞萍 69歲找回內心的平靜

我退休十多年,在退休後想尋找健康的活動以便打發時間,但我卻很擔心會遇上不老實的新朋友,後來接觸到大自然協會,心裡想,熱愛大自然的人心靈一定很健康不會騙人,因此,我就進來了。

這的確是我正確的選擇,加入之後我的生活更加廣闊,所交的朋友和知識也不一樣。

觀鳥給我的感覺是找回身心靈的平靜。觀鳥,最避忌吵鬧,一旦發出聲響,驚動了鳥兒,牠們就會飛走。我學會放鬆心情,讓心安定下來,一旦心靈安定腦袋輕鬆,也更加能夠辨識眼前看到的鳥,觀賞的樂趣自然倍增。

有一回我們到太平湖觀鳥,我看到Sunbird(太陽鳥)在湖裡洗澡,又在我們的頭頂上盤旋,那個景象至今人仍教我回味不已。

觀鳥好時光。(陳淑菁攝)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