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國內地方

記憶中最獨特美食 年糕年餅家家新年必備

報道:陳玉燕

(大山腳9日訊)對窮人家孩子來說,年餅就是記憶中最獨特的一道美食。

Advertisement

陳星來小時住在鄉下地區,當時每家每戶每逢新年都會和家人自制年餅。媽媽新年時會做加必糕、雞蛋糕等各式年餅,他會帶去學校品嘗,對這名當年還是窮人家的孩子,年餅是記憶中的一道美食。

陳星來9年前開始以玩票性質上網學做年糕和年餅,朋友們在臉書看見他的分享帖,紛紛向他訂購,結果訂單越接越多,後來變成了一門生意。

陳星來小時候家里窮,記憶中的年餅是他的美食之一。

“小時候,母親做加必糕時,我就負責把烘好的加必糕摺成扇,可是每次都是摺了一半又跑去玩了,沒有特別喜歡做餅。”

ADVERTISEMENT

如今,他和太太一起做糕餅,兩名10歲及7歲的女兒則成了小幫手,新年前一家人快快樂樂做年餅,有番婆餅、黃梨酥、生肖造型的牛油餅,還有傳統年糕及班蘭味年糕。

也是糕糕在善主席的陳星來,也不忘赶在新年前把年餅送往孤兒院,讓孩子們在春節來臨時,感受一絲絲的暖意。

他說,制作年餅的無鹽牛油價格起了近一倍,所以有多用到牛油的年餅,售價會微漲2令吉,希望薄利多銷,讓大家開心過年。

孫秀月(左)和陳源榮每天凌晨3時許就摸黑起床,30多年來堅持制作傳統年糕。

每年春節放下檔口生意,在家制作年糕的孫秀月,是少數堅持以傳統方式制作年糕者,因為工序耗時又費神,一天得忙上10多個小時,雖然每天只睡約4小時,但她仍堅持留下這口老味道。

62歲的孫秀月,平日在武拉必小販中心賣面,農曆新年來臨前,她會暫時休業,接訂單在家做年糕應節,至今已30多年。

年糕是每戶人家過年的應節食品,以前家里窮想吃就要動手做,孫秀月便膽粗粗的從零開始。因缺乏經驗,蒸年糕時忘了添水,水都蒸發了,第一次的嚐試沒有成功。之後,她屢次嘗試終於學會,鄰居要求她多做一些出售,結果一做就是三十載。

孫秀月修剪香蕉葉取適用部分,裹入鋁罐做年糕的鋪墊。

每年春節前三週,孫秀月和夫婿陳源榮(69歲)及3名兒女,日夜為制作年糕而忙,直到大年初一降臨前兩天才收工過年。

制作年糕期間,兩人在凌晨3時左右就起床做準備,清晨5時開鍋隔水蒸年糕,用慢火一直蒸到晚上約11時,間中需添水及查看年糕的熟度,少點耐性都不行。

兩人深知制作年糕耗時耗力,孩子們也勸兩老別做了,但多年來自家的傳統年糕,獲得許多老顧客的贊譽,而且年關前還可賺點收入,這是兩老堅持下來的動力。

“我們長期做下來,有了一批老顧客,(做年糕)是辛苦一點,不過老顧客都愛吃,有些還買去送人,所以值得做下去。”

他們在住家旁起爐灶,清晨5時就開鍋蒸年糕,一蒸就是10多小時,直到晚上近11時才休息。

陳源榮說,他們托人把糯米攪成米漿後分裝進袋里,然後用大石擠壓,加快水分排出。之後,米漿和白糖混合隔水蒸熟。間中,太太會修剪已蒸熟的香蕉葉,取適用部分裹入鋁罐做年糕的鋪墊,中午一刻也沒休息。

有關蒸年糕的習俗和禁忌,他說,第一次開鍋蒸年糕,必須先在鍋上綁一束茉草、紅紙、紅繩和洒鹽米,洗去晦氣霉運。與此同時,也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也不可問“你的年糕熟不熟啊?”,及不可戴孝。

第一次開鍋蒸年糕,先在鍋上綁一束茉草、紅紙、紅繩和洒鹽米,洗去晦氣霉運。

“不說你不信,我們試過蒸了20個小時的年糕,怎樣都蒸不熟。所以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其年糕分小中大三種,每粒售價分別是6令吉50仙、8令吉50仙及13令吉,一個新年大約制作3000粒年糕。另外,也有一些神廟向他們訂購特制的大年糕,以拜祭神明。

相比新冠疫情的行動管制令時期,如今制作糕餅的材料價格相對穩定。

天天烘焙原料供應商老板林家鍵(28歲)說,制作年餅的牛油價格今年微升約5%,盛裝年餅的塑料罐價格也微調數十仙,面粉類及白糖價格則保持平穩。

另外,他說,制作年糕用的糯米粉和白糖,價格也沒大幅調漲。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