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媽媽好手藝2】蘇渼琄縫製兒時玩具 鼓勵親子互動

報導 +攝影:劉楚珊

蘇渼琄生長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因此她成為人母後縫製童裝,也縫製她在兒時玩過的玩具給女兒。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她後來也為其他孩子縫製這些玩具及布偶,並鼓勵家長與孩子一同玩傳統遊戲來拉近親子關係。

Advertisement

在科技發達的廿一世紀,大多數孩子的童年都是在玩手機和電腦遊戲裡度過,那些曾經在上個世紀陪伴許多人長大的傳統遊戲,例如七粒石、彈珠、彈弓等等已為現代兒童所不識。

現年56歲的蘇渼琄在雪蘭莪州的沙白安南(Sabak Bernam)一個鄉村成長。當時的村裡缺乏資源且沒有水電供應,水源來自家中常備的蓄水箱或是井水,晚間用大光燈照明,困苦的童年生活如今成了她難以忘懷的珍貴回憶。

她有一名姐姐,不過姐姐年長她12歲,當她還在玩遊戲時,姐姐已經在學習縫紉。因此,童年時她經常與年齡相近的兄長一起玩耍。

蘇渼琄為布娃娃縫製小巧漂亮的衣裳和小包包,希望小朋友玩得開心!

ADVERTISEMENT

為紙娃娃畫製衣裳

當時是物資匱乏的六七十年代,買玩具於她是件奢侈的事。因此,她與兄長經常在椰林裡玩七粒石、彈珠、彈弓遊戲,又或者騎腳車到處逛、到河邊捉魚等等。

彼時家庭經濟許可的女孩都會有一個洋娃娃作伴,但蘇渼琄的家買不起。於是,祖母就把一個長形抱枕改製成一個布娃娃給她玩。

那時,村裡的雜貨店有出售紙娃娃,漂亮的紙娃娃令她愛不釋手。她買了一個紙娃娃後,再買來紙張為紙娃娃畫製更多美麗的衣裳。

“童年時,我與很多小女孩一樣也愛玩家家酒。不過,當時我不是去買家家酒的玩具來玩,而是到村裡拔草,再把草當成‘菜’,然後用刀來切‘菜’,再用食油來‘煮食’。”當時她沒有能力買玩具,只能自個兒發揮創意,採用家裡有限的資源玩家家酒。

她的姐姐學縫紉有成之後當了裁縫師,家中有一台縫紉機,她在耳濡目染下也動手縫紉起來,正所謂“熟能生巧”,小學時期的她已懂得自行縫製睡裙供自穿。

這些可愛柔軟的布娃娃都是蘇渼琄為兒童精心縫製的。

舞台爭霸

為女兒縫製戰衣

蘇渼琄對針線活的熱愛一直沒有減少,婚後懷孕時她學起十字繡。女兒出生後,她為了給女兒鄺莉恩縫製衣服,便參考了很多外國雜誌來學習流行一時的皺褶繡(Smocking),為女兒縫製優雅又清新的小洋裝。

不過,女兒在五歲之後不再穿她縫製的衣裳。此時,她想起曾經帶給她歡樂童年的傳統遊戲,於是她用布料縫製七粒石,也縫製布娃娃,希望為女兒的童年製造更多歡樂趣味。

蘇渼琄的女兒在七歲那年學習韻律操、拉丁舞和芭蕾舞,無論是在體育場還是舞台上都表現出色。每當女兒參加韻律操和拉丁舞比賽時,參賽的服裝都是由她親手縫製,直到女兒12歲之後停止訓練,縫製參賽服裝也就戛然而止,繼而再次縫製起兒童傳統玩具和布娃娃。

蘇渼琄為布娃娃精心縫製五顏六色的衣裳並用衣架整齊掛起來。

大玩色彩

布偶都獨一無二

當女兒年幼時,蘇渼琄縫製布娃娃是為了給女兒玩。如今,即便就讀中學的女兒已不再玩布娃娃,她依然在縫製,那是因為很多家長會購買布娃娃送孩子,也有很多成人會收藏布娃娃。

她對布娃娃的臉部表情甚有要求。她發現,每當她的心情不好做縫紉時就會影響她的手藝,因此在檢查成品時一旦發現效果不理想就只能拆線重做。

“我縫製的布娃娃都是獨一無二的。我會採用各種顏色和款式的布料為布娃娃縫製衣裳,希望五顏六色的衣裳能為孩子的童年增添色彩!”

蘇渼琄用布料縫製兒童傳統玩具七粒石,有公雞造型(左起)、椰漿飯造型和恐龍造型。

五顏六色 七粒石造型有趣

2017年,蘇渼琄在檳州創立手作品牌Childhood At Play以推廣她縫製的各種傳統玩具,希望讓更多孩童有機會認識長輩們在兒時玩過的傳統遊戲。

“如今的人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幾乎手機不離手。即便是一家人在一起吃飯,也是人手一機,各玩各的,缺乏交流。因此,我希望通過這些布料製成的童玩,鼓勵家長和孩子通過玩傳統遊戲來交流,讓親子關係更親近。

“很多人以為七粒石是兒童遊戲。其實,它在以前是婦女和老人在家裡打發時間一起玩的遊戲,然後他們再和小孩一起玩。小孩再把七粒石拿到學校和同學一起玩,漸漸地七粒石成為彼時深受小朋友歡迎的遊戲。”她一邊把玩手中的七粒石,一邊說道。

過去七年來,蘇渼琄經常參與檳州多個市集推廣她縫製的童玩,也從很多外國遊客的分享中了解到不同的國家都有類似七粒石的童玩。

“不同國家的小孩也玩過類似這種七粒石的遊戲,唯這遊戲在其他國家並不稱為七粒石。”這個遊戲在國外有的稱為抓石子,材質也有所不同,本地人玩的是小石子,外國如韓國則採用橡膠製成。

蘇渼琄用各種顏色的布料縫製了多種造型的七粒石,包括公雞、恐龍造型,還有極具本地色彩的椰漿飯造型的七粒石,乍看和用香蕉葉包裝的椰漿飯非常相似!

她也發現,很多外國遊客都愛玩小丑耍雜技的手拋球,於是後來她也縫製手拋球。手拋球與七粒石有異曲同工之妙,前者是小丑的表演用材,後者是兒童玩的玩具,兩者同樣是訓練手眼協調能力。

“當我參與市集時,也會和小朋友一起玩。有些從未玩過這遊戲的小朋友一玩就停不下來,越玩越開心!”

每當她參與市集時,女兒也跟她一起去擺攤,還因為玩遊戲而和其他小朋友結成朋友。

每當蘇渼琄(右)到工作室縫紉時,女兒鄺莉恩(左)也會陪伴她,母女倆感情要好。

母女情深

無所不談沒代溝

如今鄺莉恩已長成亭亭玉立的17歲少女,即便不再穿蘇渼琄縫製的衣裳,也不再玩她縫的布娃娃,但是母女倆感情依然親近。

“我們無所不談,也可以互相打鬧。女兒也常跟我分享她的興趣、升學與未來發展志向,還有交友狀況,我都會聆聽並提供意見。”

除了鄺莉恩去學校上課,其他時間她們母女倆形影不離,經常一起去吃好吃的,在她到工作室縫紉時,女兒會坐在一旁溫習功課。

“女兒如今既獨立又成熟,無論她未來選修哪一科,我都尊重她的選擇,希望她可以在沒有任何約束下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她也深知有一天女兒中學畢業後可能會到外地升學,由於她跟女兒的關係一直都密切,如今她也很擔心自己難以適應女兒不常在她身邊的日子。於是,她開始調適自己做好心理準備,一旦女兒到外地升學,她就把時間和精神都寄託在縫紉上,只有讓生活充實起來,才能填補對女兒無盡思念的時刻。

蘇渼琄(右)與女兒鄺莉恩(左)感情親近,互相討論如何將布娃娃縫得更好。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