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羅志仲 學習和自己獨處 自我革新安內在

報導\何欣瑜    攝影\楊初猛/馬來西亞薩提爾全人發展協會提供

常言道:人生無常。

Advertisement

我們都知道死亡是每個人的人生終站,近幾年的新冠疫情讓人更深刻體會到無常是日常,死亡似乎就在轉角處。面對生命中的不確定性和世事的紛擾,我們可以如何穩住內在、安定自己?靜心近十年的台灣著名教育工作者羅志仲博士分享透過獨處內觀,讓個人在喧囂的世界裡尋回內心的平靜,達到個人成長。

羅志仲是台灣著名教育工作者,清華大學中文博士,他在馬來西亞薩提爾全人發展協會的邀請下,到吉隆坡和檳城帶領工作坊與講座。他帶領的工作坊與講座主題包括自由書寫、靜心、安頓內在、親子關係、人際溝通等。

無常就在身邊,除了新冠疫情,生活中許多的突發事件也讓人深刻體會人生的無常。在疫情發生之前幾乎每年都會到馬來西亞展開一系列活動的羅志仲便說,除了疫情帶走了一些朋友,峇冬加里營地土崩事件也讓他失去了一位朋友。

這些生活中的突發事件總是令人措手不及,生命的稍縱即逝對人帶來莫大的衝擊,撞擊汲汲營營過日子的人的人生,把看似順遂無瑕的日子撞出裂縫甚至一個大洞,然而,這也成為陽光照射進入生命的縫隙。

ADVERTISEMENT

對羅志仲而言,生命中的裂縫便是2014年母親車禍離世,在這之前,他已經有18年沒有和父親說話,也沒有再說話的打算,母親的離開令他不得不回家面對父親,也是他把修行路上所學應用在生活中的開始。

“有句話說,不到黃河心不死,很多人都在面對了生命中的重大事件後才會有所改變,在那之前日子過得好好的,有時候可能心裡會覺得有一點怪怪的,可是並不會因此停下來檢視自己。”

曾經,羅志仲與爸爸有18年沒說話,媽媽離世的衝擊讓他不得不回家面對這件事,並用了兩年半的時間與爸爸和解。

覺察自己 獨處很重要

母親去世後,他花了兩年半的時間與父親和解,爾後也發現,許多前來上課的人同樣因為人生受到衝擊,如生了一場大病、事業成功卻突然收到太太遞上的離婚協議書等,才開始意識到自己或許已經迷失在人生道路上。

那,我們能否在這些事發生前就對自己多一點的覺察,而不是等到人生支離破碎時才驚覺已找不到自己?

羅志仲說,一個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能夠不時給自己一個獨處的時間,哪怕時間很短,這都有助於覺察自己,去看看自己的生活、體會自己的想法。

然而,這也是現代人面對的難題,很多人無法獨處,當落單的時候就讓自己掛在社交媒體上,無法真正完全和自己相處。

“我有個朋友甚至連寫孤單兩個字都不敢寫,他太害怕自己一個人的感覺。”

只是,在這紛紛擾擾的世界,獨處更顯得重要。羅志仲建議,一個人的時候可以給自己一個藝術之約,即沒有目的性的地去做一件事。

“現在的人都太有目的性了,藝術之約不是說要去看畫展什麼的,而是自己一個人,沒有目的地去做一些讓自己放空的事。例如到處去逛逛走走;給自己十分鐘把手機關掉去散步。”

藝術之約 給自己充電

藝術之約是要當事人跳脫日常角色,把關注點拉回自己的身上。“一個媽媽用逛街的方式體驗藝術之約,但是當在街道上看到適合孩子或先生的衣服她就去買,這就掉入了媽媽的角色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她要買應該為自己而買,不為他人。”

害怕一個人的人可以在人群中做出嘗試。“你可以去看電影,電影院裡有其他人,但都是陌生人,這樣你是一個人的同時也不完全落單。”一個人用餐、搭公車也行,這些人群中的藝術之約讓人雖然一個人但依然和這個世界有連結,這樣的放空過程有助於被生活透支的自己充電。

忙碌的生活或許無法在緊湊的日程中特別抽出時間去展開藝術之約,那換個方式或善用日程之間的幾分鐘空檔也行。上班族換個路線上班、職業婦女下班後回家前到公園坐坐放鬆才回家、父母在等待孩子補習班放學時不滑手機去附近散步,這些都是可以體驗藝術之約的時間。

“台灣很多媽媽都習慣被人以孩子的名字來稱呼自己,而不是自己的名字,這好像被某個角色困住了。我們是不是能夠有時候跳脫這些角色,給自己一個獨處的時刻,在這個時間裡不是別人,只是我自己。”這樣做能讓自己停下來,避免在不停轉動的生活中迷失。

去創造一個獨處的時間讓人從日常角色中跳脫,意識到自己並回到自己身上和自己連結,這是人與生俱來的需求,只是,我們都在快速的生活步伐中忙着追隨着時代的腳步而忘了照顧自己這方面的需求。

連結自我 要用心去感受

人是社群動物,群居生活帶來的安全感與歸屬感讓人傾向於與選擇從眾是正常不過的事,然而,我們也要懂得在生活中不時回歸自我,才能及時讓自己從陀螺似的生活中跳脫,去覺察自己的狀態。

這樣的覺察能讓自己與自我連結,了解自己,畢竟人生在世,總可能遇上一些重大的事件,如何應對和看待是關鍵。我們隨時可能失去所擁有的,還沒遭遇重大事件的人會把現在擁有的視為理所當然和永恆的。

羅志仲直言:“就好像我們都知道死亡隨時會發生,但是我們卻生活得好像自己永遠不會死那樣。我們都知道父母終究在某一天會離我們而去,可是我們對待他們的方式卻好像他們永遠會待在我們身邊。

“如果我在母親遇上車禍三天前就確實知道她會在三天後離開我,我和她的互動會不會不一樣?那是一定的。”

知道和真正去體會到,存在着這麼近、那麼遠的距離。知道僅停留在腦袋,我們有沒有用心去感受,才是真正重要也能帶來改變的,否則一切只是概念或者理論,知道,卻未必做得到。

▲▼暌違三年,羅志仲再次應邀來馬展開一系列的工作坊與講座,也和久別的朋友重聚,讓他覺得特別珍貴。

從小實驗 看到其他可能性

羅志仲喜歡在生活中進行各種小實驗,藉此看看自己的生活是不是能有其他可能性。

他曾經是臉書的重度使用者,為了看看生活沒有臉書的狀態,他把自己的帳號刪除,為期兩年;他選擇把平板電腦放在地下停車場的車子裡,而且至今仍然選擇無法上網的按鍵式手機,有些時候還不帶手機出門去享受一個人的時刻。從事自由接案工作的他也在前陣子給自己一個月沒有收入和工作的長假。

在刪除臉書帳號的當下,他打從心裡鬆了一口氣,也讓他為了和朋友聯繫而打電話,讓彼此的連結更深刻;平板電腦放在車子裡讓他在家能專注於工作與休息;沒帶手機出門或許讓他錯過了一些工作,但卻讓他享受了絕佳的個人時光;長假讓他得到了和朋友相聚的珍貴時光。

“人是靠習慣過日子,如果我在習慣裡做一些小改變呢?這些生活實驗讓我有機會看看生活中有沒有一些不同的可能性,而且,我還是可以回到原來的生活方式。”因為體驗過這些美妙時刻,所以他願意在生活中作出調整去看看有什麼不同,也成為另一種獲得。

檢視自己 回到紅塵修行

有的人在生活中迷失自我,然而,有人跳出舒適圈,選擇去上各種課程來達到自我成長,最後卻迷失在靈修追求中,這是非常可惜的事。

真正的修行一直都在生活中,羅志仲坦承上課確實帶來奇妙且強烈的喜悅感覺,但人還是必須回來面對現實的坑坑窪窪,才能檢視自己的修行到什麼程度。

“好像佛陀已經開悟,但是還是回到人世間。我在媽媽過世前去上課,上課所學是在和爸爸相處、碰撞後才知道讓我所學習的修行到底有沒有用,能不能落實在生活中,我是不是上課來逃避?”

唯有回到紅塵、回到自己身上、和他人的關係,才能看到自己的修行,也因為修行一直都在生活中,每天汲汲營營過日子、沒有創造獨處的空間很難在生活中修行。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