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理解生命意義了解病人需要 醫護學生睡棺體驗死亡

文◆陳穎樂(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許多時候,醫學只注重科學理論,疾病科學和心靈關顧很難兩者兼備,以往甚至會教導醫生與病人及家屬保持一定距離。

Advertisement

然而醫護不是看症機器,人心肉做,怎能沒有感情地只看病而不看人?

悲歡離合——台北護理學院癒花園雕塑品《淚痕》,半邊臉表達人生的悲歡離合。

(香港訊)一場生死教育,讓醫護學生理解生命價值、尊重每一個生命,更願意理解病人和家屬的需要,在未來工作崗位上為身邊人帶來溫暖。

醫院每天看見生離死別,生命無常,有的很短暫,短得尚在母腹之中已離世,連世界的光也未看過;有的活得精彩,過百歲人生。

ADVERTISEMENT

師生交流——香港大學醫護學生與台灣輔仁大學師生交流患病的經歷和對死亡的體會。

人生最後課堂面對死亡

醫科和護士學生,將來在職場上肩負照顧病人、對抗疾病的神聖使命,接觸生老病死。即使醫學科技有多發達,無論是婦科、兒科或家庭醫學科,都總要面對生與死。

生死教育在醫學院不是必修課,

許多醫科生和護士學生第一次接觸死亡,

就是在畢業後的實習期。

他們要應對病人死亡前的訴求、

鑑定死亡、安撫家屬複雜情緒,

還有自身的無力感、恐懼和壓力,

都要學習如何消化和處理。

為了讓學生更早面對生死問題,理解生命意義,香港大學臨床腫瘤科聯同深切治療醫學部臨床副教授冼維正、生物醫學學院高級講師(解剖學)楊鑒、生死教育學會前主席陳丘敏如、靈實醫院前院牧黃民,舉辦了“人生最後課堂”工作坊,工作坊有5個主題:

1.什麼是死亡?死亡是人生的終結嗎?

2.如何預備死亡的來臨?死前的預備和生活質素。

3.如何面對哀傷及跨越傷痛。

4.大體老師:背後動人的故事。

5.生死教育的歷史和理論。

完成工作坊後,25名學員到台灣考察,參觀金寶山日光苑和鄧麗君墓園,了解當地殮葬文化,大家都驚歎墓地規模和宏偉;到苗栗仁德醫專體驗“死亡”,學生分組角色扮演,一人扮演“往生者”,寫下遺囑和讀遺書,而另一人扮演家人,嘗試理解死者的感受;又與輔仁大學的師生交流,台灣同學第一身敘述自己患病經歷,香港學生分享面對家人死亡的體會;到烏來了解原居民文化,感受生活的美好,活在當下。

更明白病人辛酸和堅強

行程中他們也參觀了台北護理學院癒花園。花園意念是針對人們面對失落時的心靈狀態而設計,規劃成3大區域:自我照護區、心靈諮商區、和解花園區;花園內的眼淚池(tear pool)和心願池(wish pool)由長約20米的水道貫穿,象徵悲傷歷程一如水流,必須經過洗滌、沉澱、過濾、流動等過程而邁向和解。

來到樂山教養院,院友全是有嚴重殘障或自閉症人士,不能在家接受照顧,但看到院友的笑容和他們設計的畫作,全都美麗絕倫、顏色多彩,從中看到照顧人員的愛心和耐性,就明白生命或許有很多不完美,但保持內心溫柔,就會感受到那由心而發的笑容。

相信每個參加者都從中有所得益,在最後分享中,每個學員發言說出感受。有人說更了解自己,從悲傷中踏出了一步;有學員說更理解生命無常,學習珍惜與家人和朋友相處,製造更多快樂時刻;也有學員聽到病人親自說出患病經過和感受,更明白病人的辛酸和堅強,更有同理心。

在台灣苗栗仁德醫專的死亡體驗,同學寫下遺囑,穿上壽衣躺進棺材,嘗試理解死者的感受。

殮葬文化——同學參觀金寶山日光苑和鄧麗君墓園(圖),了解當地殮葬文化。

學會珍惜簡單的快樂

────學生感受1──── 文◆鄧方貽(香港大學6年級醫科生)

華人社會忌諱談論“死亡”,可是,它始終有一天會不請自來。

作為醫科生,在醫院都會稍微涉獵到生命的開始與終結,但我們閱歷尚淺,未能代入病人角色和心態,亦不能明白他們將死時最重視的事與物。

俗語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抱着這心態,我決定參加這次生死教育體驗遊。

令我感受深刻是第二天行程,早上出發到苗栗仁德醫專。這死亡體驗,來台之前聽黃牧師輕輕提及過“將會有躺棺的體驗”,他還說,“不恐怖的,有些人甚至舒服到在棺材裏睡着了。”

對活着依依不捨

他的輕描淡寫確是定心丸,我本來對這活動忐忑不安,也靜下心來迎接。這個死亡體驗非常獨特,仁德醫專作為全台第一間殯儀從業員專業訓練學校,特意設計了躺棺死亡體驗,讓同學深切體會到病人的心境。我換上壽衣,然後到一間安靜房間寫遺書,再在眾人面前讀出。

本來我以為自己對死亡看得很開,怎料讀完遺書,躺進棺材,一切靜下來時,才發現自己對活着這件事依依不捨。我還想繼續每天跟哥哥和媽媽一起吃早餐,想在課室和朋友見面和說笑,還想多坐一次過山車,多喝一杯全奶全糖拿鐵,多聽一首流行歌……不停下來,不去深思,我們就不會懂得珍惜一些簡單的快樂。每天觸手可及的幸福,在生命終結一刻就成為無法成真的夢囈。

停下來珍惜親人

經歷了這次死亡體驗,我學會了:工作不是忽略家人的藉口。我們應放慢腳步,活在當下,人生不需太匆匆。因為到了離別的那一刻才懂得停下來珍惜自己的親人,才是人生最大的遺憾。

愛惜自己才能守護他人

────學生感受2────文◆陳梓桐(香港大學1年級醫科生)

我在“人生最後課堂”領略到死亡的價值,深刻感受到這終結為人生賦予的力量。

工作坊其中一個活動是繪畫死亡,雖然看似簡單,但其實讓大家都走進內心深處,思考個人對死亡的認知。畫中每個細節,如顏色及線條,都不經意受人生經歷所影響,顯示了對死亡赤裸裸的體驗。

細聽捐贈者故事

此外,工作坊詳述大體老師計劃,醫科生可以細聽捐贈者及家屬作出決定的緣由及故事,對生死價值重新定位。疫情間,家屬得悉因處理大體老師的設施有限,無法捐出遺體時,頓時變得不知所措,可見整個計劃的重要。捐獻身體是釋懷,令死亡成為下一個開始。

接納自己的脆弱

在台灣交流時,到訪北護癒花園眼淚池,那時感受如泉湧,在淚光中想起乳癌晚期的婆婆。醫生對病人感情投放向來是具爭議的話題,然而在宏偉的噴泉前,哭泣不再顯得軟弱,反而是股強大的力量。醫生也是人,接納自己的脆弱實際上讓身心更強大,因為唯有愛惜自己,才有能力守護他人。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