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漁村變身藝術村 我叫沙沙蘭

我們不一樣!

相對國內沿海一帶的漁村,坐落在通往瓜雪途中的沙沙蘭漁村就顯得不一樣,由於村內藝術家黃美對推動藝術充滿熱誠和堅持,多年來帶動村民一起配合及參與藝術活動,讓漁村除了散發獨有的潮汐味,也洋溢着濃得化不開的藝術氣息。

Advertisement

漁村變身藝術村,村內設有美術館及藝術公園,每三年舉辦一次大型國際藝術節,引起全國關注,此外,街頭巷尾的壁畫增顏添秀,使得沙沙蘭不再只是一個開車路過的地點,而是可以停車留下,感受漁村藝術氛圍的好地方。

無可否認,也或許是主觀,如果沒有沙沙蘭藝術公園和美術館的存在,沙沙蘭漁村的確只是一個人們過門不入的地方,在漫長的五號公路上,遊客要嘛往北奔往瓜雪暢吃海鮮,要嘛驅向南面到巴生嚐肉骨茶,完全不會知道沙沙蘭在哪裡,更甭說駐足停留。

“不就是漁村一個嘛!”匆匆趕路的旅客或會這樣不屑的想。

但是,對漁村土生土長的村民,同時也是“傻傻然藝術協會”會長黃美而言,沙沙蘭漁村太漂亮了,它的底蘊和隱藏式的美麗風貌,是其他漁村無法取代的,也正因為如此,這位在新加坡南洋美專修讀純美術,隨後再到法國國立藝術美專專攻油畫的藝術家,在考獲碩士學位後什麼地方都不去,就是一心想回到漁村,享受漁村的魅力。

ADVERTISEMENT

漁村之美我看見

除了擁有它擁抱它,黃美懷有一個更加遠大的抱負:讓全世界看見沙沙蘭的美。

“這裡太美麗了,村民的生活也非常簡單,我一個人安安靜靜地作畫,參加畫展,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許多人提出質疑,吉隆坡大都會發展空間無限,為何一個從法國畢業的藝術家會想窩在小小漁村裡,不到吉隆坡大展拳腳?“這是因為別人看不見我村的美麗。整個漁村對我而言就是藝術品。別人看不見,但我卻看見,它就是我的白色畫布!”

它坐擁熱帶雨林的藍天白雲,恬靜的溪流,揚帆回歸的漁船,緩慢流動的日光剪影,樂活慢活的漁民……都是黃美的入畫靈感,原始而天然。

沙沙蘭漁村和全馬漁村一樣,都面對年輕人外流的問題,經濟活動和社區活動緩慢甚至乎停頓,漁村走向沒落,縱然河流兩岸都是色彩繽紛的漁船,卻激不起浪花。

“想到漁村的平淡,我無限感觸。一直問自己能夠為漁村做些什麼?”

沙沙蘭漁村是藝術村,除了獨有的潮汐味,也洋溢着濃濃的藝術氣息。

漁村入口處 設置藝術館

由於本身醉心藝術,黃美決定從藝術着手,讓藝術融入漁村,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村民吸取藝術的養分,氣質更優雅鮮明,沙沙蘭從一眾漁村中脫穎而出,不但村民的生活因為受到藝術的熏陶而變得不一樣,甚至幫助了沙沙蘭擺脫黯淡,蛻變成閃爍異彩的藝術村。

黃美把漁村當成他的畫布,要為布面添上一筆一筆不一樣的繽紛。

自2006年啟動以來,每一年都是漁村藝術發展的里程碑,黃美為發起人,帶領沙沙蘭村民成立“傻傻然藝術協會”,在村民的大力配合及後獲得雪州政府的支持下,成功打造沙沙蘭藝術公園和藝術館,這一個設立在入口處的藝術館,成功讓沙沙蘭轉型為藝術漁村,引來舉國注目。

藝術種子播撒下來,遍地開花,前後花了15年的辛勤耕耘,沙沙蘭漁村如今被開拓為雪州旅遊景點之一,而不是開車呼嘯而過的一個不知名漁村。

藝術被帶入漁村,藝術讓漁村在世界綻放光芒,一點一滴的收穫都是努力的結晶,讓全世界記住:我叫沙沙蘭,是一個融入藝術的漁村。

沙沙蘭美術館分上下兩層,是初創藝術及對外宣傳的一個亮點。

「傻傻然藝術協會」會長黃美把藝術代入漁村,讓漁村變得不一樣!

各國藝術家 駐村展創意 

從2008年起,沙沙蘭漁村每三年舉辦一次大型的國際藝術節,獲得國內外藝術家熱烈參與與響應,透過藝術,讓漁村的藝術色彩散播至全世界。

根據該協會出版的刊物文獻《沙沙蘭國際藝術節》記載,2008年舉辦第一屆國際藝術節,來自意大利、中國、印尼、泰國、菲律賓、台灣、越南、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32位藝術家參與其盛,他們前後駐村12天,以本身的專業在村內展現藝術體驗和情感,讓村民和外界感受他們獨有的藝術風格。

就像在湖面丟下一顆小石頭,泛起圈圈漣漪,漣漪越泛越大,引起激烈迴響。

3年後的2011年,第二屆國際藝術節吸引了17個國家的60位藝術家參與,透過藝術創作再次喚醒大家對沙沙蘭的關注,此次活動,一共吸引超過一萬名遊客,藝術的火花照亮夜空。

2014年,取名“瘋一瘋”──處處皆藝術的國際藝術節,成功讓到來的訪客比上一屆翻倍,他們以實際行動,讓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遊客聚集在漁村,以為遠在天邊的藝術, 此時正無聲無息在大家尤其是村民的心中埋下,落下凡間接了地氣。

2017年來自五湖四海共20個國家50位藝術家,再一次透過不同的媒介,呈現出令人讚歎的藝術創作。

“我們把全世界的藝術帶到沙沙蘭,再把馬來西亞的藝術推向全世界。把藝術進駐尋常百姓家不是夢想,而是可以實現的目標!”主辦單位開心地對外宣佈。

沙沙蘭中華小學的集會地點地面上,繪上了3D圖像,豐富了校內風景。

身邊的「鹿」是黃美和村民把河邊爛木搬來,進行創作後的成果。

創作接地氣 大家來幫忙

藝術不是只在天上有,藝術是在地面上的,只要用心發掘,輕輕一碰就會出現!

經過連續四屆藝術節的“訓練”和“調教”,對沙沙蘭村民而言,藝術已經不再是遠在天邊的事,而是近在眼前隨手可得的創作。“我們推動藝術很接地氣,例如安排藝術家入住村民的家,在藝術家創作的時候,由村民全程配合協助,最後,作品是屬於藝術家的,也是屬於村民的。”

黃美說,例如一位中國藝術家呈現的馬來貘,用的材料都是鐵支鐵片,如果單單憑一己之力,不可能在一個星期內完成,“但因為獲得村民的協助,包括燒焊、扭鐵支,很快就完成了。”

透過活動,村民的關係被連接起來,朝着同一個目標前進,如今幾乎每一個村民都瞭解何謂藝術,也懂得欣賞藝術,甚至會創作藝術。

“除了繪畫,大家都知道什麼是裝置藝術、行動藝術、街頭藝術、行為藝術、陶瓷藝術、雕塑藝術……漁村的活動不多,當藝術節來臨時大家都特別興奮,因為他們可以成為其中一員,這是大家的驕傲!”

因疫情停辦 嘗試動起來

由於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原定在2020年舉辦的國際藝術節被迫停辦,但在後疫情時代,小型的藝術活動還是動了起來,為日後大型活動作暖身。

“我們陸續邀請本地藝術家過來現場作畫,安排本地藝術學院畢業生作品交流,也有藝術系學生駐村體驗,日後也會安排他們的小型藝術作品展覽,我在台南大學陶藝系畢業的孩子也會回來舉辦陶藝工作坊,到時希望能夠吸引大家過來,體驗漁村藝術的樂趣。”

一場疫情搗亂了世界,但只要有夢想,生命就不會停擺,希望所有活動可以恢復疫情前的面貌,讓漁村藝術再次飛揚。

中國藝術家呈現的馬來貘,用的都是鐵支鐵片,獲得村民協助燒焊、扭鐵支。

昆明藝術家宋堅的藝術作品由鐵釘組成,是結合村民的幫助才能夠在短期內完成。

特約報導 +攝影:高寶麗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