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洋服大師傅何永成 優質服務贏客心

文:吳雄 圖:吳楚勤

裁缝业是香港传统行业之一,背后有一段移民史。1940年代末中国难民涌港,带来了上海“十里洋场”大量的资金和手艺精良的裁缝师傅,众多的裁缝店开始在香港落地生根,发扬光大。

Advertisement

刘德华在“优质服务,致胜之道”广告所说“今时今日咁嘅服务态度未够嘅”深入民心,香港隐世老店华达洋服公司的老板何永成,就凭着为客人提供120分优质服务,入行近60年来与伙计、家人风雨同路。

何永成得过西装工艺比赛亚军,从爸爸手中接过店舖卅余年,见证荃湾、香港、国际环境的变迁,一家人齐齐整整撑住舖头,第三代也已经准备好接班。

儿子志伟(左至右)、何太、何永成、大女儿,目前是店舖的核心成员。

常言道:“创业难,守业更难”,面对急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有多少老行业、老手艺能逃得过被时代淘汰的宿命,避开后继无人的厄运,一代代传承下去,继续发扬光大?

ADVERTISEMENT

香港时装不但世界闻名,其纯手工制作的西装水平更是蜚声国际。

华达是荃湾洋服名店,在香港洋服界,名字亦响当当,创办人何十来自广州,二十年代入行,专门为达官贵人裁制洋服,五十年代来港创办华达。即使周遭的环境年年不同、日日改变,何十退休,小店已传到儿子何永年手上,作风却依然不变。

何永成在广州出生,他补充说,爸爸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即已赴港做洋服,后来香港沦陷才返回广州发展,五十年代再次回到香港创业。六十年代,荃湾要发展成新市镇,何十在1962年接儿子何永成来港,约两年后搬入荃湾大展拳脚。

爸爸要求严格,很多教诲何永成铭记至今。“他说做什么行业无所谓,最重要喜欢那行,用心和努力去做,不要换来换去。”何永成回忆说。他也自觉适合做裁缝,皆因喜欢“师傅”二字,“客人都称我爸爸做师傅,很尊重,这是我入行的原因。”

爸爸从做衬衫教起,一年后学做西裤,1967年遇上六七暴动,社会动荡,生意大跌。“我干脆连西装都学了,行内人叫埋位——即入工厂里踩(衣)车,不仅做裁剪工夫,还要做针线,所以我比较全面。”何永成觉得学就要学全套,更要认认真真地学。

注重新意的何永成,不拿皮尺拍照,选择了锋利的剪刀。

从外国时装杂志偷师

“爸爸说做人勿有贪念,要踏实学门技术,那样在任何社会都不会饿死。我觉得是对的,所以跟着他做下去。爸爸在1989年去世,前前后后做了60年西装,之后由我维持下去。”他忆起爸爸多次眼眶湿润,语音颤抖。“记得爸爸在生时,人人叫他老师傅,我就叫做师傅仔,他离开后就我一个人独自站在店里。他说最重要是客人穿得合身、合意,其他都无所谓。”

的确,他爸爸在生意淡薄时,连夜场女歌手的服装也接来做,是个懂得与时并进的老师傅,绝不因循保守。社会不断在变,开门做生意怎能守旧?“刚开始,荃湾只有一两条大街,附近很多纱厂工人、染布的工人,我们一般做他们生意。今天搬入很多办公楼,整个区比过去热闹得多,所以我们也变,如今重质不重量。”香港早从轻工业转型成商业社会,很多年轻人也穿起西装上班,款式旧要如何吸引顾客?

何永成早就看到捷足先登的道理,“好多年前,我已经开始看外国的时装杂志,有朋友在半岛酒店做侍应,每个月都帮我买最新的GQ杂志,这些杂志令我大开眼界,原来外国的款式那么多、那么新。”他还有很多日本时装杂志,外游也必定买潮流杂志,以满足客人的需要。

何家三代何十(黄圈)、何永成(蓝圈)和何志伟(红圈)多年前与亲人合照。

合身合心滿足客人需求

何永成说,合身、合心是两个层次,前者难不到老师傅。何永成儿子何志伟在外国大学毕业时所穿的西装,就是他亲自裁剪寄过去,不用量身就能订造。“儿子有朋友在中国内地,说不来港度身行不行?我说只需两个条件,给一张和我儿子的合照,以及腰围尺寸。”

合心则是满足客人的心意,年轻客人要求新颖,曾有客人订造结婚西装,却要求参考希特勒的军装设计,“很多店舖不肯做,说那样的设计不好看。他拿着参考书来找我,完成后他说把书给你,我要西装就行。”何永成哭笑不得地说。

每日有不同顾客到来,他总是笑面迎人,皆因满足客人需求带来很大满足感。“曾经有德国篮球员来订造西装,当时量身要垫高俯低;还有一个做生意的,说穿上我的西装接到一笔大生意,开心得不得了。还有个客人要做三十年代的西装,但那个年代连我都还未出世呢!于是我们不断做资料搜集,总算满足到客人的需要。”

德国篮球员身高破店舖纪录,何永成(右二)要站在凳子上方能为他量身。

業主加租搬過幾次店

笼罩在新冠疫情阴影之下时,生意大受影响。“我们在中旅社附近,以前很多中国内地游客等车或办证件的时候,有空闲就来度身做西装,过几天让秘书来取。不过,在疫情下旅客都来不了,我们也就流失不少顾客。此外,在航运大受影响下,布料的运费也提升。”他透露一年进货两次,分别是冬天和夏天的布料。

华达的布料大都来自意大利和英国,但货品价钱却比其他店便宜,背后隐藏典型香港小企业的苦况。

“我们搬过几次店,每次业主都加租,8年前我们还价遭拒,面临结束营业的困境。”刚好那时地产经纪介绍了今天的位址。

由于位置比较僻静,很多人都没有察觉华达的存在。现今的舖位当年更被天桥所阻,何永成天天面壁不特止,马路对面也看不到店舖。不过,他们买下舖位后三个月,政府就来信通知天桥会拆卸重建,一下天桥刚好看到华达。

华达洋服在今年初荣获香港洋服总会颁下的资深裁缝大师、资深裁缝师、资深衬衫裁缝师奖项及荣誉。

以一朵花比喻洋服店

明年4月就是何永成入行60周年,店舖经历过许多风浪,何永成如何渡过一个个难关?

他听到问题还是提到爸爸,“他说要看环境变迁,环境不好就节省支出,多学点手艺。千万不能向任何人借钱,他说看过太多好朋友因财失义,宁可自己省着点用,也不能借钱。”

何永成兢兢业业之余,也不忘投资,过去常从收音机和报纸获取资讯。他就遵循父亲的教诲和专家的指引,应对国际政经形势的转变。“华达是主业,它就像一朵花,要不停除虫、加水,只要这棵长得好,自然长出分枝。我一直把收入留起五成,其他的则投资楼市或股市。很幸运,经历过这么多风浪,店舖仍然站得住,我自己也总算避过风浪。”

何永成(左)在一百多名老师傅中脱颖而出,获得2019年西装工艺比赛亚军。
何永成(左)在一百多名老师傅中脱颖而出,获得2019年西装工艺比赛亚军。

與裁縫師合作數十年

生意能持久不倒,何永成跟伙计的关系也很关键,尤其是他喜欢创新,“伙计当然做惯手势不愿变,那样就要看老板和他们的关系。我们要对师傅们好,确保他们的生活,更要让他们明白顾客有厌倦感,如果款式不变会流失客人,没生意如何维持工作呢?”

店舖的裁缝师傅最多时有9人,最老的一位合作了六十多年。“华达不到60年,何以有六十多年老师傅?因为他是爸爸的旧伙计,我们的伙计最少也合作二三十年,都是做一辈子的,直至他们做不了为止。”如今,店里还剩5名师傅,其余4名店员就是何永成、何太和一对子女。

家人是员工,自然能节省不少薪水。读工商管理的长子志伟已学做西装十多年,近年做金融的长女也回来帮忙,最小的女儿则在外国。他们全年只有年初一休息,每天都在店里工作,吃完晚饭才一起回家休息。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