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本地醫療】釐清關節痛或骨關節發炎 女性易患膝關節炎

文◆陳秋蕾  整理◆梁盈秀

關節炎指的就是關節發炎,主要以退化性關節炎(或稱骨關節炎)為主,最常侵犯膝蓋及髖關節。

Advertisement

患上骨關節炎影響日常生活之余,也會給身心帶來負面影響。除了吃藥減緩疼痛,還能進行關節置換手術,近年興起的機械臂輔助關節置換術,就是其中一個治療方案。

(吉隆坡訊)很多人厘不清關節痛和骨關節炎。其實,關節痛和骨關節炎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病況,前者的發生是由許多外在因素,如意外、跌倒、 扭傷、運動性受損等所造成。

以膝蓋為例,膝蓋有不同的部位,如韌帶、滑囊、肌腱、半月板、軟骨等,只要這些部位受損或受傷,皆是關節疼痛的主因,但不表示就是骨關節炎。

骨科顧問
蔡華升醫生
(Dr Chua Hwa Sen)

ADVERTISEMENT

關節軟骨磨損變關節炎

骨科顧問蔡華升醫生(Dr Chua Hwa Sen)指出,關節炎指的就是關節發炎,主要分為退化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或稱為骨關節炎,及自體免疫性關節炎如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必須注意的是,長輩常說的“風濕”大多數是屬於退化性關節炎,非類風濕性關節炎,後者是因人體的免疫系統攻擊關節細胞所致,所以它也並非只是老年人的“專利”。

那如此聽來,關節痛與骨關節炎是毫無關連的,但他必須提醒大家的是,如果關節受傷時並沒有悉心照料,放任不管,日後患上骨關節炎的幾率相對會提高,而患病年齡亦會提前。這種情況也就是醫學上所說的繼發性骨關節炎(secondary osteoarthritis)。

“另一種骨關節炎的情況稱為原發性骨關節炎(primary osteoarthritis)。是指在沒有任何外在因素影響下,人年紀漸長,關節軟骨經年累月的磨損(wear and tear)而老化,繼而演變成骨關節炎。”

他說,骨關節炎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層,但一般常見於60歲以上的長者,如年輕時做粗重工作,老來患上骨關節炎者相當普遍;而遺傳基因亦是患骨關節炎的原因之一。

“骨關節炎的發生都集中在活動關節,所以,一般的骨關節炎多發病於活動使用量大的膝蓋、髖部、手、肩和脊柱。惟最常見的則是膝關節炎和髖關節炎,因為這兩者乃負重關節,因此患上骨關節炎的幾率就會增加。

除了上面逐一列舉的年齡增長、磨損、關節受傷及受損因素造成骨關節炎,肥胖也是不可忽視的成因之一。”

女性較容易患膝關節炎

值得一提的是,女性比較容易患上膝關節炎。為什麼呢?他指出,因為女性盆骨寬闊而股骨則比較短,兩者因距離甚短,這個角度給膝蓋的負重帶來不良影響所致。

他說,髖關節炎的病因與人種相關,如外國人因長得高大,髖關節炎病例比亞洲人來得高,而亞洲人則是因髖關節發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而患此疾。以日本人為例,受到傳統風俗影響,日本人習慣於用布緊緊包裹着初生嬰兒,致使其髖關節發育不良,負重能力變弱,當年長時則易患上髖關節炎。”

“另一種髖關節炎的病因,

是由其它因素如酗酒、服類固醇、運動受傷等,

致使股骨頭壞死,而演變成髖關節炎。

在馬來西亞以致全球,

約有10%的人會患上膝關節炎和髖關節炎,

盛行率相當高。”

關節痛和骨關節炎的唯一共同點是疼痛,但後者所帶來的症狀尚包括積水、紅腫等情況。那要怎麼分辨是否已被膝關節炎或髖關節炎找上門?

“膝關節炎的症狀除了劇烈的疼痛,比較明顯的就是膝蓋腫脹,其外部呈現畸形(內翻或外翻),同時會慢慢感覺僵硬,漸漸導致靈活度下降,而從外觀上看,最明顯的就是會出現長短腳的情形。”

他指出,從這些症狀來看,十之八九是患上了關節炎,一般求診者來看診時,醫生首先會詢問其症狀、病史、做身體檢查;再依據不同情況進行掃描,如X光(X-ray)、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磁力共振造影(MRI),以得出相應的診斷結果。

“然後需要給求診者進行抽血檢測,以診斷出是退化性關節炎或其他關節炎;若確認患者膝蓋發炎導致積水,則需要抽取積水化驗其病症是否為痛風、細菌感染等疾病。”

“在得出診斷結果後,那就得根據病況制定治療方法。首要方法肯定是給病患開止痛藥及消炎藥以緩解疼痛;接着,就是安排物理治療;患者也可注射玻尿酸改善病情。”

射頻消融減痛但不治本

“另一種治療方法就是射頻消融(radio frequency ablation)。此方法的做法是先把醫用針放在神經,再以射頻消融來降低神經的敏感度,由此減輕疼痛感;不過此法治標不治本。”

他認為,有兩組人群較適合這個治療法,一是症狀不嚴重、非常疼痛卻無需動手術的年輕人,二是不適合進行手術的長者。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藥物治療,患者本身也需要在生活習慣上做出調整,比如肥胖者需要減重、選擇穿柔軟舒適的鞋及做一些合適自己的運動等。”

除了前述治療方法,醫生也會給病患進行關節鏡手術(arthroscopic surgery),或是關節替換手術。前者主要是在患處開兩個小孔,置入關節鏡,以依據病況治療,如清理積水、骨刺、軟骨硬化等。後者則是指動手術在患處置入人工關節。

他說,膝關節主要有3個部分,即內外側關節及髕骨關節,因此關節替換手術可被分為局部或全關節替換,而髖關節則是全關節替換。

“值得一提的是,全新的人工關節耐用時效有所不同,一個人工膝關節使用期為15至20年,而髖關節則可長達20至25年。”

“隨着醫療科技的發達,現在他們也有翻修全膝或髖關節置換術(revision total knee or hip replacement),意即只要該人工關節‘到期’或損壞,就能再做手術以另一個新的人工關節來替代。”

“手術中的風險和術後的後遺症無法估計,所以,說到動手術,大部分的人皆聞之色變。不過在醫療發達的這個年代,有鑒於醫療技術日新月異,醫生和病人都能從中受益,達到雙贏局面,像是近年來才興起的機械臂輔助關節置換術(Robotic-arm Assisted TKA,RATKA),就是骨關節炎病患的一大佳音。

醫生操刀機械手臂“輔助”

他表示,由於每個病患的情況、部位、尺寸不同,角度度數有所偏差,在進行手術預先規劃中,通過機械手臂的幫助,醫生依據病患的情況進行特定掃描,接着將掃描圖轉化為三維成像,以個性化的方案來計劃與執行手術,如切除部位及尺寸等,以精準的角度在合適的點上置入人工關節。

“手術進行當兒,在旁機械人能目測關節運動的平衡度,並將上述數據與術中的數據相結合,醫生就能更精淮地把關節置入。其精準性的相差值僅是約0.75毫米或0.5度。”

由於其高精準度置入使到關節磨損減少,從而延長人工關節的使用期限。值得一提的是,這項手術安全性高,它能劃清各個部位的界限,因此大大減低手術失誤。

降低器官運作力 不良於行影響心理

患了上述兩種類型的骨關節炎,將會帶來行動上的不便,影響日常生活之余,生活素質也隨之下降。

像一些原本應當含飴弄孫的老年人,因行動不便而足不出戶,無法享受與兒孫的天倫之樂,久而久之,也會造成心理不健康。

此外,當一個人因患疾而不良於行,其運動量減少或幾乎為零時,這還有可能會降低其它器官的運作力,進而引發其它疾病。所以,切勿輕忽膝、髖關節炎所帶來的影響力。

患骨關節炎非人人所想,但基於種種原因而得病亦是無可避免的事。然而,在它未發生前,或病情還未惡化前,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小心照護關節,以預防被關節疾病纏上。

從減體重開始做起

“如果你超重,或是飲食不健康,而沒有患骨關節炎,那是時侯改變飲食習慣,從減輕體重開始做起,來預防疾病。同時,也可以多攝取對關節有益的營養輔助品。除了飲食方面,你還能做合適的運動,比如遊泳、打太極及輕度瑜伽。”

爬山深蹲能免則免

蔡華升最後提醒大家,一些運動如爬山及某些動作能免則免,如對膝蓋造成負重的深蹲動作,以及我們爬山時的下山動作,其實也會傷及膝蓋。

有句話說“病中淺中醫”,他勸請大家,一旦發現症狀,盡早就醫,越早治療,改善病情的機會就越高,拖延醫治或置之不理有可能會升級至不可逆轉的局面。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