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本地醫療】產前產後做足功課 適時求助減產後憂鬱

文:陳孝全 整理:梁盈秀

(吉隆坡訊)產後憂郁症的誘導因素可分為3種,分別是生理、心理及環境因素。生理因素是指家族遺傳或女性在產後身體發生的生理變化,孕婦身體產後的荷爾蒙會發生劇烈的變化,造成精神上的不穩定,導致憂郁。

Advertisement

70%孕婦產後或有輕微憂郁

心理因素是指女性未能適應新的生活及扮演新的角色,而感到緊張、擔憂、焦慮及壓力,尤其是媽媽。媽媽在缺乏照顧孩子的信心之下,更會提高患上產後憂郁症的幾率。某些媽媽在產後無法得到足夠的睡眠,加上家人與丈夫缺少關心,將注意力集中於嬰兒,因而忽略媽媽的感受,最終可能導致媽媽患有產後憂郁症。

有些媽媽是完美主義者,總會與別的媽媽比較,自然就會給自己壓力,尤其這些媽媽堅持哺乳,哺乳技巧卻十分生疏,擔心自己的乳汁不夠,壓力可能就會翻倍。

此外,一些媽媽在產後身形不再苗條,留下妊娠紋,甚至發福變肥,以前的信心也沒有了,這些也可以是媽媽的壓力來源。

ADVERTISEMENT

精神專科顧問湯凱欣醫生(Dr Thong Kai Shin)指出,環境因素方面,媽媽若沒有獲得家人、丈夫或朋友的支援,也會容易患上產後憂郁症。現代夫妻鮮少與父母同住一個屋檐下,因而家人難以給予援助,媽媽在無助之下容易崩潰。某些家庭成員與媽媽在照顧嬰兒上有意見分歧,造成爭吵與糾紛,這些都會讓媽媽感到特別壓力。

“產後情緒變化疾病可分為3種,分別是輕微型的產後憂郁(postpartum blues)、產後憂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及嚴重型的產後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

“在馬來西亞,70%孕婦在產後可能會有輕微產後憂郁,這些媽媽會有情緒上的波動,如緊張、失眠、疲累、莫名哭泣等情緒上的改變,但是這些症狀不會影響日常生活,當事人仍可正常工作,但情緒上的波動會在產後慢慢加劇。”

下次懷孕生產復發率增50%

如果這些症狀變得嚴重和超過兩周,這表示媽媽已患有產後憂郁症。產後憂郁症患者會長時間不開心、對事與人不再感興趣、不再熱衷於以前的嗜好、胃口或食欲不佳、睡眠素質下降、產生內疚感、沒有信心及絕望等,嚴重的更可能會有絕望、自殺傾向及傷害嬰兒的念頭。這些症狀每一天都會不斷湧現,且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導致患者無法如常工作,不能照顧嬰兒,甚至連自己也無法照料,生活素質也會每況愈下。

產後精神病比產後憂郁症更嚴重,而且人容易煩躁,患者的思想混亂,分不清現實,甚至有幻想、幻聽及幻覺。產後精神病的患者也可能會有自殘或暴力傾向,傷害自己與他人。產後精神病可以在產後數天即刻發作,因此,家人與丈夫需觀察媽媽有否精神異常。

“全球數據顯示,有17%的孕婦在產後會患上憂郁症。

至於馬來西亞則是介於3.9%至22.8%。

吉隆坡曾在2021年針對產後憂郁症做民調,

顯示14%的媽媽患上產後憂郁症,

0.1%的孕婦在產後會患上精神病。

有數據顯示,產後精神病患者在下一次懷孕生產時,復發機率提高50%。”

精神科醫生都會透過臨床診斷媽媽有否患上產後憂郁症,其中包括面談、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及身體狀況等。

輕微產後憂郁未必需服藥

她指出,雖然女性可透過產後憂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自我評估,但這方法只供於參考,並不能自我診斷,必須得到精神科醫生的臨床診斷。

“一旦女性確診患有產後憂郁症,可以接受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有些患者可單純接受心理治療,有些同時接受兩種治療,胥視病患的嚴重程度。在藥物治療方面都會給予抗憂郁藥物(antidepressant)。”

其實,患者若只是輕微產後憂郁,未必需要服用抗憂郁藥物,僅需要接受心理輔導或治療,但是如果患者已進入產後憂郁症階段,會被建議接受藥物及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可以幫助患者減緩情緒壓力,也教會患者從多個角度思考,從中改變患者的行為並釋放壓力。

嚴重的產後精神病患者除了可接受藥物及心理治療,也可以接受電痙攣療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

產後憂郁症可以伴有其他精神疾病,舉個例子,媽媽的心理壓力不僅誘發產後憂郁症,也可以誘發焦慮症、強迫症或被害妄想症等,因此,醫生需要知道患者的風險因子才能達到預防效果。

女性在備孕時必須做足功課,了解什麼是產後憂郁症,只要充分了解疾病才能預防,所以,提高有關的醫學知識極為重要。

“另外,丈夫與家人也需要了解產後憂郁症,觀察女性產後情緒變化,一旦察覺情緒有異常可即刻給予建議,從中就可幫助女性與嬰兒打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孕婦可在產前、產時及產後的課題上做更多的功課與準備,在面對狀況時就不會手足無措。媽媽若感到無法多方面顧及,也可向家人與丈夫求助,這也是預防產後憂郁症的有效方法。

精神專科顧問:湯凱欣醫生
(Dr Thong Kai Shin)

媽媽負面情緒變化

影響嬰兒心理成長

很多人認為,孕婦懷孕時多數都會開心,但也有些會擔憂。因此,建議孕婦多與朋友分憂,不要將擔憂藏在心里,這也是預防產後憂郁症的方法之一。

湯凱欣指出,除了丈夫、家人或朋友,媽媽也可與醫院的醫護人員分享或敘說心事。

家人提供實際性支援

丈夫、家人或朋友可透過實際性及情緒上支援產後憂郁症患者。實際性支援是指給予患者所需要的,舉個例子,媽媽可能照顧嬰兒疲憊不堪,想要補眠,那你可幫助她照顧嬰兒,讓她有足夠的睡眠時間。

她強調,情緒上支援是指,患者面對着情緒上的困擾時,給予同情、同理或認同。舉例,患者想要一對耳朵聆聽她的訴苦,那你可扮演患者的聆聽者,當你用同理心去聆聽患者的訴苦,這對於患者已經是莫大的幫助。聆聽者要讓患者知道,有人理解妳現在的處境,以及明白妳當下的感受。

聆聽者不應說“是這樣的啦!”或“不要想太多”之類的話語,這樣反而會讓患者覺得不理解她。

有些長者曾當過媽媽,因此當聽到患者訴苦時總會說一些含有‘敷衍’詞語,認為患者忍一時就可熬過,但是這些詞語反而會為患者帶來反效果。

聆聽者勿說敷衍詞語

湯凱欣要提醒的是,產後媽媽的負面情緒變化是會影響嬰兒的心理成長,若不予理會,更可能會忽略嬰兒的基本需求,因此,丈夫、家人或朋友若發現產後媽媽的情緒有異常,可建議患者找精神科醫生檢查和就醫,以免憂郁現象惡化。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