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本地醫療】小中風症狀輕微短暫 及時治療防大中風

文◆藍冰冰  整理◆梁盈秀

對於中風,幾乎所有人都會聞「風」喪膽,因為大家都清楚知道,一旦中風,即使不丟命,但整個人四肢無力,癱瘓在床,喪失自理能力,生活必須靠家人協助,家庭也可能因此「風」雲變色。

Advertisement

所以,只要是中風,都應該馬上求醫。

腦神經內科顧問
陳偉陽醫生
(Dr Tan Wee Yong)

(吉隆坡訊)何謂“小中風”?在醫生的臨床診斷中,會采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腦中風評估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來評分。評分範圍為0至42分,0至1分表示正常或趨近於正常,1至4分是小中風,5至15分表示中度中風,15至20分表示中重度中風,20分以上為重度中風,分數越高表示病況越嚴重。

三高患者中風機率高

ADVERTISEMENT

腦神經內科顧問陳偉陽醫生(Dr Tan Wee Yong)指出,小中風的症狀與中風的症狀其實很類似,病患會感覺到臉和一側肢體突然發麻;可以說話,但口齒不清,或理解語言困難,聽不懂別人的說話;單眼或雙眼視力模糊;手腳突然無力,舉步難行,失去平衡或協調,可是,這些不適的症狀通常很輕微,而且恢復得很快,有時候只是短短的出現數分鐘,症狀就突然緩解和消失。

“盡管有半數的小中風患者可以自行痊愈,

但曾經小中風就有機會大中風。

臨床上,有30%到50%小中風的病患,

會在24至48小時內變成大中風。

因此。如果出現小中風卻沒有及時控制病情,或者忽視這些警訊,

未來就有中風的幾率。

一般來說,中風是沒有前兆,

但小中風後續可能引發中風幾率相對提高,必須加以嚴防。”

在馬來西亞,小中風的好發族群為高血壓、高膽固醇和糖尿病患者,其中血壓長期偏高,容易導致血管壁脆弱、內膜受損,甚至破裂,最後引發腦血管出血;高血脂表示血液里脂肪堆積過多、壞膽固醇高,會造成動脈粥狀硬化,血管越變越狹窄;高血糖容易導致血管受損不易修覆,血循環變差,若再疊加上抽煙、酗酒等不良習慣,以及生活壓力過大,都容易讓身體及血管產生慢性發炎,提升小中風的幾率。

他提醒,在揪出小中風的元兇後,就必須對症下藥。三高患者,可以通過服食藥物控制病情,然後再改變作息習慣、適當舒壓,維持均衡飲食、補充足夠的水分、戒煙酒以及適度運動,可以達到預防效果。

有時候,病患若是出現腦梗塞情況,可能需要服食服用抗凝血劑,如阿司匹靈來防止血栓與動脈硬化的形成,避免發生第二次中風。

突然口齒不清要注意

小中風的症狀輕微及短暫,很多病患很難辨認出來,往往誤以為只是工作太累,過於疲倦所致,認為休息足夠就會好起來,但結果往往是一覺醒來變成大中風。

所以病患必須對這些“暫時性”的征兆有所警覺,這些症狀包括口齒不清、講話模糊不清、難以吞咽、身體局部痲痺、臉部一邊肌肉癱瘓、不靈活、四肢無力、失去平衡力、視力也出現問題、聚焦出現雙影等。

他舉例,有一名逾50歲的中年婦女病患,就是從細微的征兆中發現不妥,及時診斷而避免了從小中風惡化至大中風。

“這名婦女是美發師,平日的工作就是替客戶剪發、洗頭。有一天,她突然發現自己的右手沒有以前靈活。平時的她可以把客戶的頭發拿起來,但卻無法感覺到發質是細軟還是粗硬,她當下就驚覺不對勁。”

經過詳細的檢查,這名婦女是因為糖尿病沒有控制好,引發小中風。在給她進行中風治療,吃了清血藥,叮嚀必須好好控制糖尿後,婦女在住院觀察3天後就痊愈出院了。

腦記憶力部位小中風

另一個例子,病患也是一名60來歲的婦女。她是突然發現自己的記憶消退,就連自家大門的密碼鎖的號碼也記不起後前來求醫。這名婦女四肢有力,講話也沒有問題,經過診斷,發現問題出在她的腦部。她腦部記憶力部位出現小中風。在經過一天觀察,吃了清血藥後,婦女在兩三天就康復了。

因此,若是出現以上的情況,平時口齒清晰,卻“忽然健忘”,很多事務想不起,又或者手有力,但做不到一些細微動作,如用不到筷子、梳不到頭,那都必須懷疑自己是否可能患上小中風。每個人必須對身體散發出來的一些信號有所警覺,並且盡速檢查求醫,“病從淺中醫”,避免小中風變大中風。

發現有症狀 勿自行開車到醫院

談起中風的風險,有一些病人會以為只是過度疲勞而不察覺,直到發現休息後還是有些症狀,這些症狀就是口齒不清、吞咽不到東西;左右手有力,但做不到細微的動作,如不能用筷子及梳頭,但能拿東西。

陳偉陽提醒,在覺察到出現中風症狀後,病患在緊張和焦慮中,可能立刻就自己開車到醫院求診,這種行為是要避免的,因為在開車前往醫院的途中,中風的情況可能會惡化,病患可能意識模糊,喪失自控能力,進而發生意外,因此盡管心急,最好是叫救護車或者叫人載送。

臉歪嘴斜不一定中風

很多時候,一些人一早起來,看到鏡中的自己臉歪嘴斜,就驚慌失措的以為自己中風了,急忙的求醫。

其實這是一個誤解,臉歪嘴斜不一定是中風,而是貝爾氏麻痺症(Bell’s palsy),或俗稱面癱。面癱是面神經炎的一種,可能是臉部神經發炎,或者病毒感染之後,造成免疫反應導致臉部肌肉無力。另外,感冒、出水痘、COVID-19感染、糖尿病也都是隱匿的“罪魁禍首”。

面癱的表現為單側臉部肌肉出現癱瘓現象、口角下垂、眼睛無法完全閉合、嘴巴歪斜,口水外流、說話困難,咬字不清楚。面癱與中風最大的症狀差異在於,面癱沒有合並手腳無力及四肢感覺異常的情形。

好消息是,盡管面癱越來越普遍,但它只是一個短暫性的病症,在3至4周內,通常70%到80%的病人會痊愈。醫生也可對症下藥,如果是糖尿病病患,就進行糖尿病的治療;若是病毒感染造成,則會給予抗病毒藥物。

積極治療面癱4周痊愈

醫生也可能根據需要,給予病患劑量5至10天輕微的口服類固醇藥物,以協助消炎;同時還會配給維生素B和E,以助修覆神經線;此外,也會給予病患臉部復健,增加血液循環,以促進復覆,防止肌肉僵硬或預防部分功能喪失所帶來的後遺症。

一般上,很少病人會永久性面癱,若是有積極進行治療,2到4周內,面癱會自然痊愈,但若是不治療,或治療不及時,自愈時間可能要拖上3個月以上,而這期間,面癱可能會造成生活上一些不便,所以,及時治療仍是最佳良方。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