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新冠公共衛生緊急狀態解除 世衛強調疫情未結束

(日內瓦6日訊)歷時1191天之後,世界衛生組織(WHO)昨天宣佈,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意即解除公共衛生緊急狀態,但強調疫情並未因此而結束,尤其東南亞和中東地區病例數字仍然激增,全球每週依然有多達數千人因感染新冠病毒而喪失性命。

世衛總幹事譚德塞表示,解除對新冠疫情的緊急狀態,並不代表它作為全球健康威脅已結束。他指官方統計顯示,全球至少有700萬人死於新冠病毒,但真實死亡數字可能接近2000萬人。

Advertisement

新冠病毒自2020年起在全球範圍肆虐,世衛指至今造成7.64億宗感染病例,並有約50億人接種至少一劑疫苗加強保護。

世衛組織緊急委員會前天舉行新冠疫情例行季度評估會議,委員會就當前疫情形勢及未來防控,向譚德塞建議結束疫情屬於“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狀態,獲得譚德塞接納。

醫療健全國家死例最多

新冠病毒造成的全球首宗病例於2019年12月在中國發現,之後迅速傳播至全球其他國家及地區。2020年1月30日,世衛宣佈新冠疫情被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同年3月11日進一步宣佈疫情已經“全球大流行”。

ADVERTISEMENT

當時專家估計,醫療衛生系統薄弱的國家會出現重大死傷,結果反而是英美等醫療體制健全的國家死亡人數最為嚴重;數據亦顯示,非洲死亡人數僅佔全球總數3%。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

中專家促繼續做好監測

世衛組織昨天宣佈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國專家表示,這項決定不意味新冠病毒流行的結束,還要繼續做好監測預警,掌握疫情流行趨勢,同時加強健康教育和風險溝通,保持良好心態科學看待疫情。

保持良好心態科學看待

國家衛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認為,世衛的決定不意味對新冠疫情可放任不管,有數方面工作還需繼續堅持,包括有效地監測病毒變異情況和疫情發展情況;對高危人群和重點人群繼續加強疫苗接種;以及繼續強化臨床救治能力。

中疾控應急中心副主任施國慶也認為要繼續做好防疫工作,透過已建立的多渠道監測預警體系,在城市社區、哨點醫院、重點場所、城市污水等監測,不斷觀察疫情變化,及時做好風險研判,若發現聚集性疫情,應立刻啟動現場調查。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今天亦在微博發文稱,剛過去的五一假期,監測中國的新冠病毒亞型已逐漸與國際流行的病毒亞型趨同,都是以XBB為主,但嚴重程度對醫療沒造成壓力。

張文宏表示,新冠病毒還會存在,惟大流行已經過去。就疫情而言,全球已同此冷暖。

首染Omicron再染疫機率增 僅7.7%需醫療干預

中國疾控中心週報昨天公佈在廣東省的研究結果顯示,在首次感染新冠Omicron變異株6個多月後,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機率明顯增加,94.2%再感染病例有症狀,但只有7.7%需醫療干預,而且沒發現危重病例。

研究指,至少在未來3個月內,Omicron變異株在廣東省引發大規模疫情的可能性相對較低,但仍需監測新出現的變異株,進行基於人群的常規抗體水平調查。

溫暖天氣遏制傳播有限

研究團隊亦發現,無論病毒變異或上次感染後經過的時間如何,既往感染所賦予的保護可能有助降低再感染後重症的發生率,而醫護人員再感染發生率高於其他人群。

另一研究則指,大多數國家由Omicron引起的第二波疫情,出現在首波疫情發生後的5至7個月內,規模明顯小於首波。在151個北半球國家中,有107國發生第二波新冠感染的高峰時間為去年6月1日至8月30日,反映溫暖天氣對遏制疫情傳播的影響有限。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