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從良性瘜肉變癌需20年 50歲起篩檢揪大腸癌

(香港訊)大腸癌是各國常見癌症,發病年齡中位數為68歲(男)、 69歲(女)。

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林嘉安指出,從良性、癌前期瘜肉發展成大腸癌,約需要20年,因此由50歲開始做篩查,就可盡早發現可能的癌症,及早醫治。

Advertisement

臨床腫瘤科專科林嘉安醫生

篩檢方法選擇多樣化

大便隱血測試是坊間最普遍的非入侵篩檢方法,近年市面上有更多選擇,包括多靶點糞便基因測試(FIT-DNA)和糞便細菌基因M3檢測。究竟有何分別?

他表示,較常用的大便隱血篩查“糞便免疫化學測試”(Faecal Immunochemical Test,FIT)有10多年歷史,以抗體檢測大便隱血。

ADVERTISEMENT

“FIT並不是直接偵測癌症或瘜肉,而是偵測它們引致的出血。”從間接標記篩查出可能患癌或有瘜肉人士,建議每1至2年檢查1次。

糞便基因檢測較敏感

剛引入香港的“多靶點糞便基因測試”,將FIT及糞便基因測試結合,透過檢測糞便中的血液和特定基因生物標記物,測出大腸癌風險。

大腸癌與基因變異息息相關,過去有多項研究對比大腸癌患者與健康人士的糞便基因,發現某些基因生物標記物與大腸癌風險有直接關係。

研究及發展部主管馬湖波

Prenetics研究及發展部主管馬湖波指出,“在大腸癌發展過程中,從瘜肉、腺瘤,再到癌前病變的進展期腺瘤,過程中細胞基因不斷出現突變,不斷有‘甲基化’情況出現。”

甲基化猶如基因的“開關掣”,有些基因專門防止細胞變異成癌症,當它們甲基化,會影響到抗癌功能,癌症發生機率就會增加。

甲基化以外,KRAS基因突變亦在癌症中常見。這些變異的細胞基因會在大腸癌病變過程中脫落到糞便,所以檢測糞便中基因,可捕捉腸道細胞早期變異的重要資訊,提升檢測靈敏度。

既然糞便基因檢測的靈敏度更高,為何要結合FIT?

“越敏感的測試(即高靈敏度),特異性就會相對地越低。”換句話說,即是“假陽性”機率或較高。

馬湖波解釋,靈敏度高的基因檢測,有如大網一樣捕捉到更多大腸癌信號,或較易出現“陽性結果”,而FIT就可彌補這問題,預先排除痔瘡、胃潰瘍、經期等的血便情況後(不建議這3類人接受檢測),如果FIT仍檢出血液,即進一步佐證大腸癌風險較高。

 

 

兩者互補不足,

令FIT-DNA對大腸癌的靈敏度提升至約96%,

進展期腺瘤的靈敏度則約64%。

當檢測結果呈陽性,建議做大腸鏡跟進;而陰性結果,若沒有其他大腸癌徵狀或風險,1至3年後再做檢測。

M3預測大腸瘜肉復發

腸道微生態與大腸癌風險關係密切。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總監黃秀娟與團隊,將健康人士、大腸癌、大腸瘜肉患者的腸道細菌做比對,發現一組共4種糞便細菌基因(M3),會增加大腸癌風險,用以識別大腸癌的靈敏度約94%。

9成大腸癌從瘜肉演變而成,透過檢測M3可偵測小至5毫米、大至30毫米的瘜肉。

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總監黃秀娟教授

黃秀娟表示,“偵測小瘜肉的靈敏度約50%,這已經很好,暫時市面上未有其他工具高過50%;而大粒瘜肉靈敏度接近70%。完成檢測後,若顯示大腸癌相關風險低,就不須再做大腸鏡檢查。”

切除瘜肉能減低大腸癌風險,但黃秀娟指出,約60%人的瘜肉會在1至2年後復發,檢測M3能預測大腸瘜肉復發,減少非必要的大腸鏡檢查。

“以非入侵方法,用糞便樣本,方便監察病情。”其團隊追蹤了200多個曾在5年內切除瘜肉的人士,發現瘜肉復發人士的M3水平比沒有復發的高;偵測瘜肉復發的靈敏度約90%。

大腸內窺鏡——大腸內窺鏡可直接觀察大腸內部有否異常,並可切除瘜肉和抽取樣本化驗。檢查前有飲食限制,並須服用瀉藥清理腸道。

另外,檢測M3還可以反映腸道的健康狀況,有需要可透過控制飲食來降低M3水平,減大腸癌風險。

任何年齡都可檢測M3,黃秀娟尤其建議45歲以上人士每1至2年驗1次。來經期間或有痔瘡人士不受影響,因為檢測針對糞便細菌基因,糞便中混有血液影響不大。

“唯一要小心抗生素,因為會影響腸道細菌,建議停吃兩星期後才做檢測。”

僅10%合格者參加篩查

大腸癌篩檢方法越來越多,應該如何選擇呢?林嘉安分析3種方法優劣(見以下圖表),並強調,“選哪款方法都不要緊,最重要去做!”

無病徵的一般風險人士,可選任何一種篩查方法,行動最重要。他更提醒已出現病徵人士(如大便習慣改變、大便有血、腸塞等),應盡快求醫,安排詳細檢查,如X光或內窺鏡檢查,以免延誤治療。

直接看見有沒有腫瘤 大腸鏡篩查「黃金定律」

大腸鏡是篩查的“黃金定律”。大腸鏡好處是直接看見有沒有腫瘤、瘜肉,檢查期間可同時抽取組織樣本和切除瘜肉,作病理化驗。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林嘉安指出,一般風險人士無論是接受大便隱血測試、多靶點糞便基因測試或糞便細菌基因檢測,如結果呈陽性,都需要接受大腸鏡檢查作病理診斷。若檢查結果正常,可隔10年才再覆檢。

至於高風險人士,包括有腸癌家族史、連氏綜合症(Lynch Syndrome)或家族性大腸腺瘜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患者,則建議直接以大腸鏡作篩查方法,並應較頻密地接受檢查。

文 \ 張淑媚、李欣敏《明報》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