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中馬即時國內地方

張峰菖揭環保葬迷思 逝者價值真正傳承

報導:廖佩盈

攝影:楊初猛

Advertisement

(吉隆坡2日訊)撒一把灰在土裡,自此塵歸塵、土歸土。沒有名字、沒有墓碑,仿若不曾來世上走一遭,這樣的環保自然葬方式也許會引起一些人詬病:“這跟亂葬崗有什麼分別?”、“這根本是反傳統!”,而你是否也對環保葬的概念存在著迷思和困惑呢?

對於大馬人而言,環保葬的概念仍十分新穎,甚至有人會將其粗暴定義為“亂葬崗”,即逝者的骨灰全掩埋在同一片土地裡。對此,馬來西亞生命園區志工團團長張峰菖聲稱,無論是任何一種下葬方式,沒人能永久保存肉體,這不是一個自然的方式,逝者能夠留在世上的只有他的貢獻、精神和思維這些無形東西。

張峰菖指出,他們並不會強制要求大家採用植存的方式,只是提供一項新的選擇。

把土地資源留給下一代

ADVERTISEMENT

“你如果以短期來看,自然葬看起來似乎是這樣(亂葬崗),但如果你把時間拉長至100年、200年,不管是怎樣的下葬方式,其實到最後的結局都是一樣,我們最終會變成土地的一部分,只是時間的長短問題,很有可能我們現在腳下就有著別人幾百年或幾萬年前的骨灰,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張峰菖接受《光明日報》專訪問時提及,即使是傳統土葬,在20至30年後也會變成土地的肥料,只是自然葬的方式會加速整個過程,且環保不佔地是其最大優勢,我們應把更多的土地資源留給下一代。

根據馬來西亞生命園區網站資料,截至2021年底,世界人口已達70億人;2040年預計世界人口將達100億人。

森州行政議員周世揚(左)與志工團一起考察義山,探討生命園區的可行性。

至於說“反傳統”,他則說,在幾千年前,華人也經歷過百家爭鳴的時代,有儒家、道家等,在漢朝時期的主流是道家思想,之後才慢慢轉變成推崇儒家思想;道家就是崇尚道法自然、回歸自然,因此環保葬也可說是回溯道家思想的傳統,就看自己如何定義。

“所謂的傳統可能只是2、3代人的記憶,而每個時代的傳統都在不斷改變,例如以前華人都會堅持土葬,不接受火葬,但到了今天,已有很多人會選擇火葬,這是反傳統嗎?並不是,而是建立在時代的進步和改變,相信環保葬會是未來大趨勢。”

他補充,畢竟地球的土地資源是有限的,加上傳統殯葬儀式花費大,因此回歸自然會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國人迷思增推廣難度

詢及是否會擔心即將設在森州的“綠色生態環保葬-植存園區”反應不如預期時,張峰菖幽默笑答:“應該說,反應會像我們想像中那麼不好。”

他坦言,國人目前對於環保葬的種種迷思讓他和志工們在推廣這項理念工作上倍感挑戰,這還需要更多時間進行教育。

不過,他表示,他最初在召集志工團時,也已向志工們說明,推廣環保自然葬不是我們這一代人能完成的項目,但至少先起了一個頭,帶來了一些影響,下一代可延續實行。

“目前大部分人可能還是會傾向擁有自己的墓地,這個需長時間的教育和觀念改變。”

張峰菖希望,接下來有更多墓園或義山能響應環保葬的概念。

張峰菖也認同,儘管很多人表現出很贊成環保葬的概念,但等到事情真正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可能會做出不一樣的決定。事實上,自然葬只是讓大家能有多一個選擇,並不是要強制改變大家的觀念。

“畢竟每個人關心的重點不一樣,有些人關注環保,有些人或許想要墓地的風水好,大家只是理念不同,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方式,我們不會把價值觀強加在別人身上,而是告訴大家除了土葬、骨灰塔之外的另一新選擇。”

家人希望日後有墓碑

張峰菖表示,以他自己為例,儘管在這兩年來積極推廣環保葬概念,但家人都難以接受這種形式,甚至父母也已購買好墓地,希望將來能葬在有墓碑的地方。

“我的叔叔在三年前去世,他當時已立了遺囑表明希望死後採用海葬方式,因為叔叔是單身,因此指定我做遺囑執行人。”

然而,等到他想按照叔叔遺囑實行時,卻遭到親戚們的強烈反對,認為海葬“很冷”,堅持要把骨灰安放在骨灰塔。

“我沒辦法,剛好在入甕時骨灰滿了,還有一些剩餘的骨灰無法裝進去,我就把它收起來拿去海葬,算是間接完成了他的遺願。”

張峰菖說,海葬是屬於較不正式的葬儀,因此很多人不能接受。相較之下,植存園區會是更正規的殯葬形式,至少是有一個地方安置逝者骨灰,也更容易讓大眾接納。

區分各類型葬禮

花葬、樹葬、撒葬、植存都屬於自然葬的一種,究竟其中有何區別?

張峰菖解釋,這些自然葬的共同點是,在把遺體火化成骨灰後,還要經處理把骨灰磨成粉狀;如此一來,當骨灰下葬後很快就會變成泥土的一部分,相融在一起。

至於樹葬和花葬的方式大同小異,分別只是在於前者是骨灰下葬後種樹,後者則是會種花,但無論是樹葬或花葬,都可能會因睹物思人,即把那棵樹或那朵花當做是心靈寄託,假設有一天樹木或花朵枯萎凋謝,容易又一次激起悲傷的情緒。

“但是植存就比較乾脆,骨灰挖一個洞埋葬後就是鋪一層草,放眼望去就是一片草地,之後就不知道到底葬在哪裡,旨在要你放下對逝者肉體的執著,把他的愛永遠放在自己心上。”

他披露,即將設在森美蘭州汝來孝恩園採用的植存園區正是採用這個方式,他們主要是參照台灣新北市的生命園區,同樣也是植存方式,不過台灣礙於土地較小,因此必須每半年就翻土一次,以容納新骨灰。

“我們這裡的土地大一點,而且也需考慮到這裡的人民想法,因此可能會等至少3年至10年才翻土,屆時家屬的心裡也已放下。”

至於新加坡則是撒葬方式,即直接把骨灰撒在花土上,沒有掩埋的過程,讓骨灰成為花朵的肥料,但這樣的方式在我國可能接受度不高,因為會予人不被尊重的感覺。

環保葬沒宗教色彩

張峰菖強調,環保葬並沒有宗教色彩,最理想的情況是,無論來自任何種族或宗教,都能一同葬在植存墓園裡,但這並非一蹴而就的事情。

他說,倘若本身有宗教信仰,那所有的宗教儀式須在進入墓園前就完成,待踏入生命園區後,只有簡單莊嚴的儀式,把骨灰撒進洞裡,讓家屬撒土、獻花、默哀或致詞就完成了,不需有任何宗教儀式。

“未來也可考慮在墓園放置二維碼掃瞄,當想要緬懷逝者時,可直接掃瞄到照片,現場默哀悼念。”

張峰菖補充,接下來,志工團會繼續和墓園及義山接觸和交流,希望能有更多義山能響應自然葬形式,在義山或墓園撥出一片地做植存墓園,同時也放眼每個州屬都有至少一個植存墓園據點。

新聞背景

雪推花葬公園式墓園

雪州領先全國,首推“花葬”公園式墓園。原任雪州行政議員兼雪州佛教、基督教、興都教、錫克教及道教委員會聯合主席拿督鄧章欽此前宣佈,五大宗教委員會在5月15日批准這項全新概念的非伊斯蘭教公共墓園計畫,即把火化後磨成的骨灰埋葬入土(植存穴)不設墓碑,土地上方鋪上草皮和種花為休閒公園,是為花葬。

他指出,預計花葬的價格可低至300令吉,比起一般的殯葬用地費用低廉,足以作為民眾的選項。花葬不具強制性,民眾依然可按照本身所屬意殯葬方式,包括華人傳統的土葬、火葬及海葬等進行。

他說,花葬地點將設在雙溪毛糯往瓜雪路旁的沙亞南埃爾米娜新區(Bandar Elmina),發展商已移交保留予非伊斯蘭教用途的11英畝墓園地皮予州政府,州政府撥出當中7英畝為公園,其中2英畝約84000多平方呎土地,則作為花葬式公園。

另一方面,森美蘭州是繼雪州後,成為國內第二個推動“綠色生態環保葬”州屬。

原任森州行政議員周世揚表示,環保葬不僅滿足傳統“入土為安”意願,更能減輕葬費負擔,同時緩解州內墓地嚴重飽和現象。

他說,州政府響應且推動境內“綠色生態環保葬”即植存,以不涉及任何宗教儀式、不立碑、不安位、不焚燒及不獻花果,極簡主義形式下葬,墓園在數年後還能永續使用,而植存費用最低只需300令吉,可供民眾除了傳統土葬、火葬外的另一殯葬方式選擇。

孝恩園是森州境內首個響應環保葬的墓園,不過上述環保葬不會強制性落實,民眾仍需根據本身意願決定。目前州內改採用的“植存”模式,則是將逝者火化後的骨灰,經過特別研磨處理後,植入直徑深達3呎的土坑中,放上花瓣及覆蓋泥土,儀式即圓滿。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