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導演曹維駿尋根 拍鬼片傳達孝道

報導\劉楚珊   圖片\受訪者提供

導演曹維駿自幼接受英文教育,卻始終沒忘記追尋本身的文化根源。一年前,他在看不懂華文也不諳華語的情況下,努力翻閱英文版的佛經和中華文學經典,並以佛經故事《目連救母》為核心內容,製作了電影《餓鬼食堂》,希望藉此向觀眾傳達孝道的傳統美德。

Advertisement

曹維駿希望通過其執導的電影《餓鬼食堂》向觀眾傳達盡孝的美德,以及親情的可貴。

本地導演曹維駿在檳城出生並接受小學教育,後來長住吉隆坡。大學時他到英國修讀精算系,畢業後曾在銀行工作。業餘時間,他用積蓄購買相機發展興趣——拍攝短片。

“我有個嚴肅的父親,他從沒想過讓子女從事文化創意事業。2012年,擅長寫作的妹妹成功出版了首本英文小說,市場上反應也良好,這才讓父親對文創領域有所改觀。那年,我決定將拍短片的興趣轉成職業,出乎意料獲得父親大力支持,讓我從此全職投入電影製作領域。”

回鄉奔喪

ADVERTISEMENT

2014年他曾在松木影城(Pinewood Studios)接受好萊塢著名美術指導湯姆哈金森(Tim Hutchinson)培訓,學習電影美術設計。2015年,他與好友林萌志合作設立了Kinovisuals電影與紀錄片製作公司,並在好萊塢導演巴塔薩科馬庫(Baltasar Kormakur)指導下,完成執導短片《Coaster》。

在這些資深電影人的薰陶下,他製作短片的技術日益增進,有多部由他執導的短片曾入選日本、德國、墨西哥和波蘭等等國際電影節的競賽單元。

2017年,祖母過世,曹維駿回到父親的家鄉霹靂州仕林河奔喪。他籍貫客家,一直以來,父親與親戚聊天時說的是客家話,而他因為在吉隆坡發展多年,平日皆以英語和馬來語與他人溝通。因為不諳客家話和華語,他很擔心與父系親戚出現雞同鴨講的尷尬窘境,使得他一路帶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仕林河。

“因為許久沒有回到仕林河,當時我真的很害怕因為語言不通,而無法與親戚溝通。在祖母的葬禮上,有親戚諒解我不諳客家話,便以不流利的英語和手勢來引導我,讓我可以在沒有隔閡之下,與大家一起參與整個葬禮儀式。感受到濃厚的家庭溫暖後,原本心中的恐懼與不安也就得以消除。”

那一次回鄉出席祖母葬禮的經歷,也使他與父親的關係更緊密。“童年時期因父親忙於工作養家,我們相處的機會很少。待父親退休後,我又忙着工作無暇陪伴他。祖母葬禮之後,我才意識到親子關係是人生一門必須學習的功課,便重新學習與父親建立緊密的聯繫。”

導演曹維駿(右二)雖然不諳中文,依然親力親為以英語與演員溝通。

身份認同很重要 努力學華語

在祖母葬禮上與親戚一聚,讓曹維駿意識到讓下一代了解本身文化根源,以及對於身份認同的重要性。

“我是一個‘Banana’。雖然是華人,但不諳華語,也不懂客家話。雖然住在吉隆坡多年,但是廣東話也不流利。”他以“香蕉人’來介紹自己,此時的他即便自稱不諳華語,卻能以英語混合簡單的華語詞句接受訪問,是他過去兩個月努力學習華語之後收獲的成果。

“我的妻子也是‘香蕉人’,我們夫妻倆都對中華文化缺乏了解。我不想看到兩個女兒與我一樣,不了解自己的文化與語言。”

曹維駿擔心女兒對自身文化缺乏認同的恐懼感也油然而生,促使他憑着過去累積拍攝短片的豐富經驗,決定於2022年展開製作首部長片《餓鬼食堂》。

本地導演曹維駿不諳中文,6年前回鄉出席祖母葬禮而啟發他製作電影《餓鬼食堂》來傳達孝道美德,從中找到文化根源和身份認同。

受〈目連救母〉啟發

《餓鬼》展溫暖

片名《餓鬼食堂》乍看之下很恐怖,膽小者會認為那是令人毛骨悚然的鬼片!其實,這是一部融合奇幻、喜劇和親情溫暖的電影,片中的“恐怖”氛圍並非來自於“餓鬼”,而是源自於曹維駿內心對自身文化與語言缺乏了解的恐懼感。

為了拍攝這部電影,曹維駿從網絡搜索英文版本的佛經和中華文學經典《詩經》,從佛經故事〈目連救母〉中獲得啟發,以其為核心內容來撰寫《餓鬼食堂》劇本。

該電影於2022年農曆七月盂蘭節期間,在霹靂州的美冷(Behrang)小鎮取景,通過拍攝當地人表演布袋戲和普度祭祀儀式來體現盂蘭節傳統習俗,以及呈現小鎮的風土人情。

主演包括本地演員曾潔鈺、陳沛江、張詠華和呂楊。該電影的故事內容敘述女主角Bonnie(曾潔鈺飾演)出生在一個客家家庭,長大後離鄉到吉隆坡經營餐車賣客家美食。在盂蘭節期間,她回到家鄉卻碰到國內爆發新冠疫情而受困在家鄉,並意外發現已逝世多年的母親變成了餓鬼。於是,她與父親(陳沛江飾演)遂聯手拯救母親,並從中領悟盂蘭節和〈目連救母〉的意義。

《餓鬼食堂》於2022年農曆七月盂蘭節期間到霹靂州的美冷(Behrang)小鎮取景,通過拍攝當地的普度祭祀儀式來體現盂蘭節傳統習俗。

盂蘭節傳揚孝道

非恐怖節日

曹維駿說,民間流傳了很多盂蘭節的禁忌,例如晚上不能出門,聽見有人叫名不回應等等。他認為,那是一種迷信。根據他從英文版本的中華古代文學經典了解到,鬼並不可怕,盂蘭節是在傳揚孝親的傳統優良美德,讓人們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而不是恐怖的節日。

他說,無可否認有影視作品為了戲劇效果而製作了令人不寒而慄的鬼片,進而影響觀眾對於鬼的印象,認為鬼的模樣就像恐怖電影裡一樣嚇人!

“這部電影想傳達的是親情的可貴。如果是我們已往生的祖先回來家裡,他們並不是恐怖的鬼魂,而是回來與家人團聚。”

他將自己回鄉出席祖母葬禮的經歷和感悟,透過電影中的女主角表現出來。女主角因行動管制令而待在家鄉,從中感受到親情的溫暖,也領會為父母盡孝的道理,這是這部電影想向觀眾傳達的中心思想。

“當父母還在世時,我們就應該盡孝,多抽時間陪伴他們。當人逝世後,即使燒再多紙錢祭拜,也彌補不了沒有即時盡孝的遺憾。”

該電影也以疫情爆發期間,國內實施行動管制令時期作為故事背景。“如今人們已走出疫情,恢復如往常一樣可以自由行動。但是,我希望通過電影提醒大家,疫情期間許多人遭受痛苦,有些人甚至無法回鄉出席親人的葬禮而心存遺憾。”

多元族群同拍戲

溝通無障礙

該電影無論是幕前演員還是幕後工作人員,都由本地多元族群所組成。在拍攝期間,曹維駿還沒有學習華語。在完全不諳華語的情況下,他分別以英語及馬來語跟華裔演員和巫裔工作人員溝通。

“原本這是一部華語電影,所以我找了會說華語的演員來演出。但我意外發現演員們說華語的腔調不一,這恐怕很難說服觀眾,因為演員們在電影中是飾演一家人。”

經過他與每個演員了解了家庭背景之後,他決定依據演員們熟悉的方言來表演。最終,這部電影以70%廣東話和30%客家話作為媒介語。

獲韓頒創投大獎

努力有回報

導演曹維駿(左起)與演員張詠華、曾潔鈺、陳沛江今年到韓國出席《餓鬼食堂》世界首映,該片在該影展榮獲“2023年韓國富川國際奇幻影展奈派克大獎”載譽歸國。

《餓鬼食堂》曾於兩年前在韓國重要的國際影展之一《第25屆富川國際奇幻影展》榮獲創投大獎(NAFF Award)。今年,這部電影回到該影展舉辦世界首映,並在頒獎禮上榮獲“2023年韓國富川國際奇幻影展奈派克大獎”載譽歸國。

“兩年前在韓國獲得創投大獎,激勵製作團隊開拍此片。但是,這並不是為韓國人而拍的電影,而是為我國多元族群製作的作品。”曹維駿說道。

當他與演員包括陳沛江、曾潔鈺、張詠華,監製林萌志和聯合監製李穎文到韓國出席世界首映時,他一度擔心韓國人看不明白。

“不過,當我看見韓國觀眾在觀看時,隨着劇情推進一會發出笑聲,一會感傷落淚,還有在問答環節上對於片中所述的盂蘭節習俗和我國多元文化色彩深感興趣時,都讓我感到很安慰,製作團隊為這部電影所付出的努力,值得!”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