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大自然錄音師李星宇 聽樹懶長哨 助長臂猿唱和

文╱程穗兒

大自然的哪種聲音最讓你念念不忘?大海、山林、鳥鳴、蟲叫……對於喜歡收錄自然之聲的李星宇來說,那是奇妙的生命歌唱,“在這個星球上,最美妙的便是每一個絢爛的生命。”

Advertisement

那聲音,是亞馬遜雨林裡樹懶尋找配偶的長哨聲、切葉蟻種蘑菇的“咕咕咕”或“得得得”的勞作聲;是高黎貢山裡天行長臂猿與同類的唱和聲……

李星宇和團隊在雲南省高黎貢山錄製天行長臂猿的“猿鳴”。

被稱為“大自然錄音師”的李星宇,也是一名聲音設計師、獨立音樂製作人。在李星宇的眼裡,聲音是立體的、有結構的。“你聽,我們旁邊的人在聊天,如果你聽我說話就只關注到我的聲音,但如果錄下來,你會錄到一個環境,會有很多你忽略掉的東西。”他揮動雙手,左一指,右一劃,彷彿真就把聲音攥進了手裡。

2020年,中國出品的野生動物紀錄片《天行情歌》上映。該紀錄片主要展示了生活在雲南省高黎貢山的天行長臂猿這一瀕危物種的生存狀況。李星宇作為聲音藝術家,深入參與該項目工作,幫助天行長臂猿“脫單”。

ADVERTISEMENT

天行長臂猿是由中國科學家范朋飛教授團隊發現並命名的類人猿新種,中國境內存在150隻左右。隨着紀錄片拍攝的不斷深入,也引發創作團隊的思考:天行長臂猿為什麼會瀕臨消亡?原來,這是因為牠們的棲息地碎片化嚴重,種群之間難以進行基因交流,從而面臨物種滅絕的風險。

幫天行長臂猿“脫單”

如何讓天行長臂猿進行交流,互相接近呢?“我當時提出採取直播的方式傳遞叫聲”,李星宇認為,天行長臂猿像人一樣,需要社交,而直播已成為我們當下互聯網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借助‘直播相親’的方式,讓距離幾十公里的天行長臂猿之間進行溝通,牠們就會有動力去尋找另一半。”

學者們聽取他的建議,進行實驗。之後在雲南省高黎貢山的不同棲息地架設直播設備,通過強收音話筒,讓身處兩地的異性天行長臂猿之間互相“猿鳴”,建立社交聯繫。

“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天行長臂猿聽見了同伴的呼喊,已經知道遠方有自己的族群,有助於牠們尋找自己的另一半。這也是此舉的最大意義,給牠們的保護和繁殖帶來了希望。”李星宇欣慰地說。

李星宇稱自己是一個尋找聲音的人。今年38歲的他因為曾有在亞馬遜收錄各種生物聲音的經歷,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有人稱他是“大自然錄音師”。

開啟亞馬遜尋聲之旅

樹懶行動遲緩,人盡皆知,可你聽過樹懶的叫聲?你可能不會想到這個慢吞吞的傢伙聲音竟是這樣高亢且有穿透力。李星宇就是記錄下牠聲音的那個人。

2016年,李星宇踏上亞馬遜雨林之旅,是源於對城市噪音的焦慮,想要重新找回平靜。他開啟了“亞馬遜尋聲計劃”,旨在用聲音記錄正在消失的世界。他希望此行能讓那些無法遠行的人可以感受到地球另一端世界,讓懵懂的孩子去認識最為原始、但卻正逐漸消失的自然聲,能留下一些真正有意義的聲音資料,能給身處喧囂城市的人們帶來遠方自然的寧靜。

“由於當時資金短缺,我發起了眾籌,沒想到得到了很多素不相識的人的熱烈支持。”回想起當時,李星宇還是很激動。於是,他帶着大家對於自然的好奇開啟了亞馬遜雨林尋聲之旅。

在亞馬遜雨林裡,李星宇把錄音機架設在不同的地方收集聲音,包括樹上。

樹懶的叫聲像吹口哨

15天的與世隔絕,李星宇和團隊記錄了這片原始叢林裡的各種聲響。

他第一次聽到了樹懶的叫聲,“牠的聲音很高,像吹口哨一樣,這是公樹懶在召喚母樹懶的聲音,因為它們離得很遠。”樹懶趴在樹上一動不動,遠看就是一根樹枝。

牠的動作非常慢,牠發出聲音,對方要是回應的話,牠們要花好幾天的時間才能見面。因為牠們的動作太慢了,要爬很遠,在經過短短幾分鐘的兩個人見面認識以後,又分開了,再爬很遠回去……

你有聽過樹懶的“叫聲”嗎?

還有一種叫切葉蟻的,這種螞蟻喜歡把葉子切下來,運到窩裡,但是牠自己不吃,而是拿葉子養蘑菇,這些螞蟻吃蘑菇。

李星宇說這個聲音要安靜下來去聽。“螞蟻會發出‘咕咕’的聲音,我拿着話筒對着牠的時候,牠發出那樣的聲音讓我很驚訝,我後來發現螞蟻不只用觸角交流,還用語言交流。”

24小時錄下雨林的聲音

由於雨林的聲音多且繁雜,剛開始收集聲音時,李星宇和團隊比較盲目,有什麼就錄什麼。“但後來就想著能不能錄一些不一樣的聲音,在當地土著的幫助下,我們就把錄音機架設在雨林的各個角落裡,讓它24小時工作,第二天再收回來聽聲音。”

通過這樣的方式,能感受到一天雨林裡聲音的變化。早晨,喜歡在白天活動的蟲子開始鳴叫,太陽升起時,各種鳥兒開始“歌唱”,在牠們心情好或天氣好時,叫的聲音更大,此時哺乳類動物也開始甦醒,發出了屬於自己的聲音;中午,溫度升高,一切基本歸於平靜;傍晚再次熱鬧起來,動物們捕食或回家,夜行動物開始活動,又是截然不同的聲響。“每天都是這樣循環,大自然有非常規律的作息,和我們城市裡的生活不一樣。”

李星宇說,在雨林的生活,是充滿“危險”的。雨林中生物都比較野蠻,具有很強自我保護的攻擊性。在河邊,鱷魚可能就潛伏在不遠處;看似可愛的動物,攻擊性也很可怕,甚至暴風雨說來就來……“這也是長期生活在城市的困境,不瞭解大自然,我們的恐懼都來源於未知。”李星宇說,這些經歷讓他深切感受到自然之力是如此強大,更加敬畏自然。“所以,就更加想要保護好這片雨林,保護它的生物多樣性。”

反思入林尋聲的意義

結束亞馬遜之旅後,李星宇和他的團隊將一路採集回來的聲音,加入自我思考,通過音樂藝術化的表達,轉化為完整且極致的作品合輯——“亞馬遜三部曲”。第一張專輯由純聲音構成,經過後期編輯混音,以物種起源為線索,重新反思並梳理生命以及環境的意義。“從中會發現,在自然聲音體系接近飽和且未經開發的亞馬遜熱帶雨林裡,每一種聲音都有其對應的頻率區間,它們被巧妙的排布、互不干擾:蟲鳴在極高的高頻,接下來是中高頻的鳥類,然後是中頻的哺乳動物,最後是環境和氣候等自然聲音,牠們大部分處在低頻的位置。牠在這種自然的演化中形成一種聲音的規律,能保證每一種生物都有平等發聲的權利。我覺得非常有意思。”

第二張專輯中有李星宇和團隊對這趟行程意義的激烈討論,一定程度上講述的是他們與這片雨林的關係。“我們的活動不論怎樣,只要進入這片雨林,在某種意義上都是對它的侵入和破壞,這也引發我們的反思。我們所做的這些到底有沒有意義?究竟自然和人的關係是什麼?希望能通過這張專輯帶給大家一些啟發。”

李星宇認為,第三張專輯極具主觀性,他創作的初衷源於自小對未知領域的好奇,想要探尋奧秘,“專輯中有一首作品《少年的奇幻之旅》,那個‘少年’就是我。我希望通過這張專輯,能向人們傳達雖然當今科技非常發達,但仍有很多未知等待我們去探尋的想法,喚起大家對自然的嚮往和浪漫的想像。”

這些生物需要保護

通過對自然界聲音的追尋,李星宇發現原來自然界中存在如此多不同的生物種群,這使他更加堅定要用自己的方式去保護牠們的想法。

“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給大家帶來一種嚮往的力量。”李星宇坦言,自己的這些音樂作品並不能告訴人們自然究竟是怎樣的,但如果能讓大家對自然產生嚮往,引發對自然的好奇心,踏上屬於自己的旅程,就是其意義所在。

現代擬音技術非常先進,但李星宇仍堅持從大自然收錄聲音。關於這一點,他解釋說,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行為。就如現在想要獲得答案,可以通過搜索引擎去瞭解,但那不是知識,只是答案而已,知道答案並沒有意義,最重要的在於行動,在於探索的過程。只有讓自己真正置身於那個環境,接觸到自然,才能與自然產生情感上的聯繫,“就像我曾經去過的那麼多地方,它們對我來說都是珍貴的回憶,都有非常深的情感聯結,所以我想喚起大家對保護這些地方生物多樣性的重視。”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