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古蹟修復師竭力還原 玄天廟浴火重生

報導:陳麗凌

浴火重生的檳城大山腳伯公埕玄天廟,在修葺後不僅高度還原遭火劫前的面貌,更將在火災中付諸一炬的光緒年間的牌匾、對聯、八仙桌、中案桌及供桌,一一重現在大眾眼前,這當中少不了幕後功臣||資深古蹟修復師陳旭宏和團隊所投入的許多心思。

Advertisement

參與玄天廟進行修復工作、在大山腳土生土長的陳旭宏在接受《光明日報》專訪時披露,玄天廟在遭火劫前,該廟理事會已有意修葺玄天廟,並找上他幫忙,因此他便已將廟內所有珍貴的文物及廟宇結構一一拍照存檔,以作為他日修葺玄天廟的參考。

“豈料玄天廟突然發生大火,使得修葺玄天廟一事必須提前進行,當初拍下的照片也恰恰派上用場。”遺憾的是,廟裡始於光緒年間的牌匾和對聯,都在大火中被燒成木炭,因此他們只能以復刻方式,重現牌匾和對聯。

擁有逾130年歷史的玄天廟,是在2019年7月3日晚上8時30分左右發生大火,嚴重燒燬廟宇內部許多歷史文物。負責管理廟方事務的大山腳福德正神理事會,決定重新修復玄天廟,卻遇上冠病病毒肆虐,工程斷斷續續進行了三年餘,終於完成並於今年10月8日重新開放,以復古的嶄新面貌重現人前。

橫樑易腐朽

ADVERTISEMENT

與此同時,廟內的大山腳義學堂及早前玄天廟建廟的徵信錄石碑,都在大火中因高溫而碎裂。為此,陳旭宏和團隊動了個巧思,在與理事會商討後,將已經碎裂的石碑用玻璃保存起來,而刻有原文的復刻版石碑,則安置在廟旁展示。

陳旭宏透露,修復古蹟建築物,最難的工程是屋頂部分,因為許多老舊的建築物的橫樑已經腐朽。

“常見的狀況是,屋頂表面看起來很好,卻是虛有其表,一旦翻掀開來,裡面的橫樑已呈空心狀態,這也造成承包商在準備報價單時,出現誤差。”

他說,在修復古蹟的過程中,最令人頭痛的是外表看不見的損壞,後來他學會了以最壞的情況來準備報價單,並在工程進行時,還能使用的東西會再利用,需要報廢的才想辦法尋找替代品。

陳旭宏(左)以及陳清懷(右)在修復好了的玄天廟前留影。

具有歷史意義的玄天廟牌匾,在大火中被燻黑。(檔案照)

陳旭宏復刻玄天廟的牌匾。

以舊修舊

推敲本來面目

陳旭宏在進行修復古蹟工程時,一般會先檢驗建築的原木,有需要時才尋找原木或材質最接近的材料。

作為一名古蹟修復師,陳旭宏最主要的工作是把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以舊修舊,作最大程度的還原。早年建設的華人傳統建築物,許多材料都是從中國進口。

“這非常考究,古蹟修復師的工作就是把古蹟的原貌,重現在世人面前,當中最困難的是尋找替代的建材。”陳旭宏在分享他的經驗時也說,“我們一般上會從建築物斑駁的牆面來推敲出刷過了幾層漆料,而最底層的漆料是最原始的,若窗口經過改裝,則需要觀察隔壁同款的房子,從中推測建築的本來面目。”

陳旭宏以檳州第一首長王保尼的故居為例,向記者展示建築物上有多少層油漆,而最底層的才是最原始的漆身。

找出根源

不能頭痛醫頭

從歷年修復古蹟的寶貴經驗中,陳旭宏發現:“古蹟少一間就是一間,永遠不會變成兩間”。

他認為,古蹟修復的專業堪比專科醫生,萬萬不能將之當成一般普通的修理或裝修來看待,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只是治標不治本。

“應當用心與古蹟溝通交流,從而找出病原,對症下藥。正確的修復法,可以賦予古蹟新生命,讓民族的文化永續傳承。”

他非常感謝大山腳福德正神會理事會給予他這個機會, 讓他能夠參與玄天廟的修葺工程,這對他而言當真意義非凡!

玄天廟內珍貴的石碑,在火災時因高溫而碎裂,如今被封存在玻璃櫃內。

陳旭宏復刻玄天廟內的石碑文,如今豎立在玄天廟旁,對外展示。

留澳經驗

有助在馬發展

作為一名古蹟修復師,最大的成就感,莫過於看見古蹟在經過修葺後,重現昔日的光輝。

陳旭宏說,當初負笈澳洲留學後,陰差陽錯進入了澳洲一家建築公司工作,該公司在澳洲的業務是修復西方古蹟建築,在回馬後,他在澳洲的工作經歷,也奠定了他成為古蹟建築師的地位。

2011年,他在澳洲進行的古蹟修復工程,主要是保住建築物的門面,其內部則可以敲毀或進行其他設計。

他說,在澳洲工作的那些年,他的父母曾到澳洲探望他,還小住了一段時間,在與父母相處的那段日子,他驀然察覺父母的兩鬢已斑白,這一發現促使他萌生了回流的念頭。

“到現在他們也不知道,其實我是因為想陪伴他們,才選擇回馬(工作)。我當時只是告訴他們,剛好在這裡找到一份工作,可以讓我發揮專長。”

2012年,陳旭宏回流大馬,在喬治市世遺機構上班一年後便自行創業,首個工程就是修復世德堂謝公司。

“當時我很坦白的告訴對方,自己在修復華人傳統建築物的經驗不多,但很感謝對方的信任,讓我承接這項工作,我就邊做邊摸索,一直做到現在。”

從事古蹟修復的師傅已經越來越少,圖為一名古蹟修復師傅聚精會神在為修復品上色。

年久+工藝失傳 難100%還原

來自中國福建的陳清懷,也是修復玄天廟的幕後班底之一,他自16歲起就師承父親陳永寶,學習世家相傳的古建手藝,並在2000年來到馬來西亞參與文思古建有限公司的後期修復工程。

現為文思古建有限公司董事的他指出,馬來西亞的傳統建築物和中國差別很大,馬來西亞多了中西合璧的文化建築物,或許是因為馬來西亞有不同族群生活在一起,所以建築設計方面就融入不同文化風格。

“馬來西亞古蹟與中國的相比,差別在於加入不同文化的設計,比如,雕刻、裝飾、傢具、線條和整體的設計風格,而地磚、柱子、木雕刻的構造也和中國建築物有別,雖然如此,馬來西亞對古蹟保護一直以來都很用心,做到很好。”

陳清懷披露,文思修復的古蹟建築裡,都是100至200年的建築,間中隔了三代的距離,以前的建築物都是純手藝建造,現在由於有些手工藝已失傳,唯有用現代工具來代替,相對來講少了以前手工雕刻的古早味,修復出來的效果只能達到原版的80%。

“最難修復的是,因年代久遠,有些裝飾如剪黏、木雕、彩繪已經脫落及受損,加上早年沒做檔案記錄,如今只能依靠師傅的經驗或者當地的地域文化來修復,又或是依靠舊照片來依樣畫葫蘆。”

說到行業前景,陳清懷也滿懷感慨,從事這一行的年輕師傅越來越少,現在很普遍的一個現象就是工廠聘請老師傅做一個樣板然後傳授給學徒,學徒又從中複製,工廠就把複製品打模大量生產。

馬中古蹟文化

同中有異

提及修復古建築最難忘的時刻,陳清懷遂把記憶倒帶到1992年。當時,想要走出中國到海外工作的師傅都非常辛苦,離鄉前在面對工作准證申請、想像離鄉背井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生活一段時日,頓時各種滋味上心頭,但是為了生活,必須堅持下去,把手藝發揮在馬來西亞的古蹟建築上。

然而,當陳清懷一行人來到馬來西亞看到本地的古蹟與中國非常相似,從住宿、傳統文化、宗教信仰到飲食文化,也很有親切感,他們都很讚賞本地華人保護自身傳統文化的精神。

“當時看到馬來西亞華人的傳統建築物時,非常震撼,很難想像在中國以外會有如此精美的建築物,有些建築物的雕刻手工甚至比中國的還精緻。”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