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心靈關係】原生家庭影響人格發展 從依附關係治癒童年創傷

文:陳真紀、張淑媚《明報》

(香港訊)心理學家指出,原生家庭造成的傷口雖無法逆轉,但能透過自我療癒而走出創傷。

Advertisement

《年少日記》透過主角鄭sir追查一封學生遺書的過程,揭開自己充滿傷痕的童年,看似光鮮亮麗的一家四口,關上家門後卻是一個充滿言語暴力、肢體暴力的成長環境,使主角長大後對於建立自己的家庭失去信心。

原生家庭不單影響愛情觀、家庭觀,對於一個人的性格塑造、人際關係的互動,都有一定關係。為何原生家庭的影響如此深遠?

抑鬱焦慮患者兒時多受傷害

“家庭是一個人情感或經驗學習的最初場所,在這個環境下,每個人都會建立出他獨有習慣、人格和思維。”

ADVERTISEMENT

臨床心理學家梁重皿引用心理學家John Bowlby的依附關係理論指出,幼年時與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關係,會塑造一個人未來與其他人的相處方式,從父母怎樣回應小朋友情感需要,形成安全或不安全的依附關係。

“例如當小朋友有情緒需求時,如果照顧者會安慰、鼓勵他,會使他覺得被愛、值得被關心;相反的,若父母長期對孩子的哭泣不聞不問,他慢慢會覺得自己沒有人在意、不值得被愛,無視自己的情緒需求,逃避問題。”

父母不和積累壓力形成創傷

因此,一個安全依附關係可令小朋友學會怎樣去管理情緒,怎樣跟人相處、面對困難;但是一個不安全的依附關係,就會令小朋友較易形成有問題的內在運作模式。

“很多心理問題如抑鬱症、焦慮症等其實都只是表徵,與患者傾談到最後,發現當事人小時候受過不少傷害。”

精神科醫生譚煥芝則指出,大家普遍上都認為,暴力、虐待、貧窮、父母患有精神病等原因,有可能在孩子心裏形成創傷,但其實,對孩子最大影響的是父母長期不和。

她解釋,人在幼時很依靠父母,因此家庭除了提供物質外,提供安穩的環境亦很重要,讓孩子慢慢成長。

“小朋友天生對家庭很忠誠,很想家庭圓滿,父母關係良好,所以他們對於父母的關係很敏感,非常留意父母的情緒;尤其是媽媽,因為通常孩子出生之後,都會與媽媽保持很親密的關係。

因此,一個充滿爭執、一直不處理問題、父母長期不和的家庭氣氛,令人感到窒息,長期積累的壓力或對父母分離的憂慮,同樣會形成創傷。”

透過心理輔導走出童年陰影

《年少日記》呈現的管教方式引起觀眾共鳴,甚至有人不敢入場,擔心勾起童年創傷。華人家庭的管教方式,除了體罰,還經常透過比較來“鼓勵”小朋友發憤。

梁重皿指出,常被比較的小朋友,不單“輸”的一方長大後自信心較低,“贏”的那人都可能有負面影響,覺得一定要比別人好,認為只有自己比他人優勝才會被愛。“他可能是high achiever,要不停往上爬,甚至爬到自己overload,純粹很需要他人的認同。”

雖然原生家庭對初期人格建立有很大影響,但不代表這個影響會持續一生。

“一個人的成長路上,除了家庭,還會有學校、職場、朋友等新的人際關係,這些後天因素都有影響”。假設遇到好的依附關係,如身邊有好的師長、同輩,或透過心理輔導,都可走出童年陰影。

臨床心理學家梁重皿

精神科醫生譚煥芝

寫日記繪畫覺察情緒

自我滿足依附需求

怎樣走出原生家庭的創傷?原生家庭的創傷化成內在運作模式,令人產生一種自動反應,但這種反應、想法可能有問題。

臨床心理學家梁重皿指出,“如遇上不如意的人際關係,第一反應可能是:我不被愛,連父母都不愛我,這些時候需要刻意學習第二反應,用不同方式,緩解這個自動反應。”

1.寫日記、繪畫

當有壓力或受到刺激時,留意自己身心狀態,什麼事情觸發這些情緒,了解自己是否有什麼需要未被滿足。無論是寫日記、繪畫都是覺察情緒的方式。

2.充當父母角色愛自己

或許兒時被照顧、被接納、被肯定等的依附需求未被滿足;過去很多東西或許未能從父母身上得到,但是不代表現在不可以自我滿足,例如缺乏愛,可充當父母的角色愛自己。

3.多溝通解心結

當人際關係上感到不安,有時第一反應就是“是否我不被愛呢?”當留意到自己的害怕和容易受傷的一面後,同時間都要嘗試溝通,解開心結。長久以來,大家或習慣不觸碰自己的感受,但是這些時候需要學習怎樣提起勇氣,向對方表達想維持關係的信息。

4.建人際關係支援網

人際關係網絡帶來的支持很重要,讓人知道面對困難時會有人幫忙,減少不安。過去或許有很多傷害,但不代表長大後不可能建立一些好的人際關係,嘗試不再只是想着過去發生的事,而是集中現在和未來,或許就可以慢慢走出過去的陰影。

5.生活有規律

有規律的生活會令人有安全感,覺得有事情可以掌控,減低對周遭的敏感。

6.尋專業人士幫忙

不一定要到情緒出現問題才找人幫忙,有時覺得工作、人際關係上有地方卡住了,自己無法處理,都可找專業人士幫忙。

愛逃避父親育愛逃避兒子

關係模式傳下一代

如果(原生家庭)一直有很多不處理的衝突和情緒,那可能將來結婚,在下一代又浮現類似的問題。

精神科醫生譚煥芝指出,跨代問題不是純粹的行為複製,而是一種關係模式的問題。

家庭影響孩子行為

“我們發現一些東西是一代傳一代。眼前一些小朋友面對的問題,原來並不是這兩代的(小朋友與父母),而是父母和上一代的問題。”

“家庭就是一個生命,一個生命會成長,也可能會生病,它的病就是裏面的人關係糾纏了,醫治這病就是要幫它鬆綁,再去看看是否有其他可能,處理需要面對的問題。”

因此,當小朋友出現情緒或行為問題,家庭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家庭治療着重在關係中尋找問題根源,然後讓父母和子女一起改變,達到治療效果。

曾有一個抑鬱男士求助,他與兩個兒子常常爭吵,關係疏離,他亦經常就家事處理與太太吵架。經了解後,發現他因父親患上癌症而憂慮,由於父母都住在附近,他堅持每天下班後都先探望父母再回家,因而忽略了自己家庭,令太太常有抱怨,兩個兒子也比較親近太太;加上當事人自小就比較依賴母親,什麼事情都會找母親幫忙,每當兒子不聽教或與太太爭執時,就會叫母親過來處理,自己則逃避面對。

久而久之他與太太和兒子的關係比較差,因而經常不開心,覺得自己無能。而兒子也像當事人一樣,當察覺事情有什麼不妥當,也選擇逃避,什麼都不管。

兒子有事向母求助

譚煥芝指出,回看這個家庭,兩代人都是母親與兒子比較親密,而兒子處理問題方式又像父親,猶如一面鏡子,這就是一種跨代關係模式的延續,“要處理這個家庭問題,方向是強化夫妻關係,令男士明白不能事事向媽媽求助,需要夫妻共同努力處理兩個兒子的事情。”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