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精選即時國內

南眉河畔候鳥成群  提早遷徙吸引攝友民眾

報導:鄭智鍵

(大山腳27日訊)近期全球天氣異常,北方候鳥也在無預警下提早遷徙到南方,數萬隻成群結隊的候鳥最近出現在大山腳南眉河畔一帶,或高空盤旋或覓食,成了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吸引許多居民駐足觀鳥,也有不少鳥類攝影發燒友爭相拍照,捕捉難得一見的畫面。

Advertisement

馬來西亞自然之友協會檳州分會秘書兼鳥類保育委員會主席陳子英受訪時說,通常每年9至10月,在冬季來臨前,俄羅斯、蒙古、中國及日本等國家候鳥,包括海濱鳥都會往南飛,一些就到檳城及威省一帶的濕地“過冬”。

最近出現於南眉河畔一帶的鉗嘴鸛。

成群的紅腳鷸在泥灘上覓食。

9至10月來過冬

ADVERTISEMENT

他說,這些候鳥也些會留到11月,甚至停留多達半年,牠們會在這里歇息及補充食物,之后會繼續“旅程”,飛向南半球,如澳洲及紐西蘭等,有些會則停留在印尼。

他直言,現今科技越發達越難預測季候鳥遷徙時間,研究顯示,近年來受到無線電的干扰影響,更難准确地預測季候鳥過境的時間。

“除了濱鳥及陸地候鳥,包括老鷹也很難捕捉觀察和研究,因為在無線電的干扰下,更難精准地确定候鳥的抵達和离開的時間。”

紅腳鷸上体褐灰,下体白色,最惹人注目的還是橙紅色的雙腳。

本那牙現逾千候鳥

他說,根据研究,本月23日漲潮時,大概統計,在威北本那牙一帶只有1500只季候鳥,包括常見的濱鳥、紅腳鷸、大濱鷸、翹嘴鷸、彎嘴濱鷸、青藏沙鴴、紅頸濱鷸、中杓鷸及歐亞杓鷸(又稱白腰杓鷸)等,數据顯然下降了,惟他將繼續進行相關研究和調查,直到9月至10月。

除此,遷飛到達檳威兩地的季候鳥尚有草鷺(Purple Heron) 、蒼鷺(Grey Heron)、白鷺(Little Egret)、牛背鷺(Cattle Egret)、鉗嘴鸛(Asian Openbill) 、小鸕鷀(Little Cormorant)及夜鷺(Black-crowned Night-heron)等。

他說,遺憾的是威北本那牙作為全馬擁有最多的重點鳥區(IBA),至今仍未獲得提名被州政府稱為

“候鳥遷飛路線站點”。該地點也符合“拉姆薩爾濕地”資格。所謂拉姆薩爾濕地(國際重要濕地)就是全球性的真實濕地網絡,包括沿海和內陸等各類型濕地。

看似烏鴉的小鸕鶿實屬一种海鳥,栖息于亞洲西南部及歐洲東南部。

每季2.5萬隻候鳥遷徙檳 

陳子英說,根据該會及博物學家40年來的研究,每個季節遷徙而來的候鳥,全檳估計有2万5000只左右,分別是威北本那牙有大約2万只,威省一帶的紅樹林、泥灘和稻田等,特別是西南區濕地及海岸,大約有5000只。

他說,觀賞遷徙濱鳥和當地水鳥的最佳地點是威北縣直落斗哇至瓜拉慕達的本那牙。

他也說,上述地點也是一個重要的鳥類和生物多樣性區(IBA),因為當地的泥灘蘊藏丰富的食物,包括海洋蠕虫、螃蟹、貝殼、彈涂魚和沿海小水池中的其他魚類、昆虫幼虫以及紅樹林。

珍稀水鳥翹嘴鷸也成群遷飛至檳威兩地濕地。

拍候鳥須技巧耐心規劃 

陳子英也大方与攝影愛好者分享觀鳥心得,他說,除了技巧和耐心,更重要的是后勤規划,包括准備望遠鏡。在退潮時,鴴鷸鳥會分散在整個海岸或泥灘,因為牠們會和人類保持很遠的距离。

“或者可以等漲潮,漲潮時濱鳥會聚集在同一個栖息地,通常是在沙嘴,即沿岸形成的沉積地形的區域或沙洲。如果潮水非常高,所有的濱鳥甚至可能飛向更內陸的稻田等地。濱鳥不會栖息在樹上或樹枝,更別說是降落在公園或在汽車上。”

他透露,大山腳柔府及威南峇都交灣一帶的泥灘是鴴鷸鳥類的另一個“常駐”的栖息地,惟數量不比本那牙多。此外,檳島的浮羅山背、雙溪布隆地區也是島上觀鳥上好的位置。

大濱鷸是鷸科濱鷸屬小型涉禽,喜歡在開闊河流或沿岸地帶生活,對水質環境要求特別高。

提防濱鳥病毒

他也說,濱鳥和其他水鳥,包括水禽如鴨子,都有攜帶禽流感病毒的風險,因此政府通過野生動物和國家公園部受委負責檢驗濱鳥的血液樣本。一旦檢測出被感染禽流感,有關部門即發布健康提示及處理野鳥協議。

他提醒飼養家禽者,最好讓雞、鴨等家禽遠离濱鳥,因為濱鳥也攜帶蜱虫和螨虫,但過去的研究顯示,濱鳥很少向人類傳播任何疾病。如果民眾發現死亡的濱鳥,應向當局報告,不要擅自處理牠們。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