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即時國內

全國逾700人“回家” 世華媒體集團年宴好溫馨

(吉隆坡1日訊)2024年世華媒體集團今午迎來一場別開生面的盛大午宴,來自全國各州的逾700名同仁踴躍赴會,共同感染回家的溫馨之情。

這場由《星洲日報》、《南洋商報》、《中國報》、《光明日報》及《生活雜志》所舉辦的午宴落在五一勞動節,獲得大家的積極參與。他們難得放下平日忙碌、緊張的採訪任務,轉身以休閑之姿,現身會場。

Advertisement

入口處的迎賓區精心準備了各種飲料,酒品,甜品佳餚,還有人手一份的豐富手禮,同時還有總值數萬令吉的幸運抽獎,為現場增添熱騰的氣氛。

大會今年特別舉辦了“世華好聲音”歌唱比賽,唱功了得的同事們經過一場海選的龍爭虎鬥,6名入圍者殺出重圍,成為終極爭霸賽的入選者,還獲得著名歌手黎升銘出任導師指導歌藝,讓他們在午宴上施展歌藝,聽出耳油。

他們是羅瑞發、陳莉貞、林金俊、林雪琪、劉峻賓及林巧貝。

出席者包括世華媒體集團主席張聰、世華媒體集團執行董事及集團行政總裁張裘昌、世華媒體集團執行董事黃康元、廖深仁、集團獨立非執行董事邱甲坤、拿督張啓揚、世華媒體集團(馬)總編輯兼星洲日報總編輯郭清江、星洲媒體集團執行董事兼星洲日報首席執行員許春、星洲媒體集團首席財務總監盧瑋平、世華媒體集團營運總監(內容及策略)陳莉珍、南洋商報總執行長劉鴻輝、生活雜志總執行長楊柳青、南洋商報總編輯羅依薇、中國報總編輯林明標及光明日報首席執行員謝進鏵。

ADVERTISEMENT

世華媒體集團主席張聰女士講詞

各位親愛的同事們

大家下午好!大家平安!

時間過得飛快,一轉眼,今天又是世華大家庭每年一度團圓歡聚的好時光。當我看到這麼多熟悉的臉孔,親切的歡聲笑語,不禁喚起了我內心各種溫馨的情感和美好的記憶。

大家的出席,我心懷感激,我更要祝願各位同事,生活平安喜樂,家庭幸福美滿,工作愉快進取。

中文報業,既走過高山和低穀,見證大時代的變局,也經历過狂風驟雨,當然也少不了喜慶豐收的季節。但我們必須承認,今天當下面臨的挑戰,由於客觀大環境的變化,網絡社交媒體的崛起,無孔不入,對傳統媒體的營運與生存,造成了重大的沖擊和挑戰。為了自保與生存,一些傳統媒體,放棄自己特有的優勢,盲目跟風,不計利弊得失的追逐流量。這種隨波逐流的態度和判斷,的確,一時的流量,看起來像是救命稻草,為媒體找到了生機。但只要深刻的思考,就會明白,這不是中文報的正途和出路。傳統媒體不應該為了虛擬的流量,放棄苦心經營建立起來的公信力,也不能因此而辜負華社和讀者對我們的信任。

今天的各行各業,都面對不可預知的困境,有者是前所未見、巔覆性、災難性的挑戰;像傳統媒體就面對著網絡社交媒體極端的挑戰,走到了困境危難的深水區。傳統媒體雖然與各行各業面對著大環境、新科技的沖擊,但不少華社讀者,深知華文媒體是文化產業,是知識載體,它與華教、華團、華商是共存、共贏、共榮的命運共同體,缺一不可。當中文報紙的生存資源每況愈下的時候,的確引發不少有識之士的關切和憂慮。由關心化為真實的行動,就像近日,星洲日報配合報紙零售起價而推出的優惠配套,獲得讀者熱烈嚮應,既印證了好的媒體、好的內容,一定會遇上知音,得到華社的理解,也說明了報紙作為軟實力與話語平台,華社深知認可它生存的重要性,所以他們依然掏錢買報紙,支持媒體,是因為他們認同報紙的價值,認可我們真情的付出。

正因為我們背負了沉重的使命與華社的殷切期望,所以我們不能如一些媒體,不擇手段,奉流量為王,為了流量,不惜自降身段,用低俗、聳動、煽情的內容、誤導性的標題來攫取眼球。特別是社交媒體帶來的傲慢與偏見,各國社會近些年來的分裂和混亂,很大程度上都源於社交媒體上情緒、仇恨的煽動和傳播,導致了民粹、宗教、社會極端主義迅速地冒起。不久前KK Mart事件的爆發,就是最好的例證。鑒於網絡社交媒體對多元社會的威脅,世華媒體作為民主制度底下的第四權,我們要關註這些公共議題,包括電詐網騙,發揮監督權力與輿論宣導的功能。

世華媒體集團的宗旨說得很清楚:面向全球,辦優質傳媒;良知善行,傳播正能量;領航輿論,替華社發聲;匯聚共識,為團結奠基。我們切莫忘卻了辦報的初心,忘記了社會的責任。

世華媒體將繼續堅守新聞業的道德原則,進行客觀平衡的報道,提供可靠和有質量的新聞內容;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監督權力機構,為人民說話。

而在人工智能崛起,假新聞和“深度偽造”橫行的今天,世華媒體旗下報章,更要教育公眾,辨識信息真偽,提高讀者和閱聽人的媒體素養。這是我們的職責,也是報紙的使命。

但站在更寬闊的視角,去思考人工智能的崛起和發展的時候,一本取名《AI 世代與我們的未來:人工智慧如何改變生活,甚至是世界?》一書中,就直接地提出,“探討人工智能如何影嚮人類的觀感、認知、互動,以及對文化、历史、人性的沖擊,改變已勢不可擋,我們已無可避免地走進新的未來。”

傳統媒體新聞的核心價值,是內容為王、是求真求實、有公信力,不煽情、不虛構、不嘩眾取寵、內容豐富多彩、包羅萬象,又是知識的載體、文化的堡壘,更與華教、華團、華商並稱為華社的四大支柱,除了中老年齡層的讀者之外,年輕的讀者,幾乎斷層了。這是媒體報道吸引不了讀者的眼球,還是我們在報道的語言文字中,只是生硬的新聞方塊,缺少了更加生動、靈活,抓住年輕人的閱讀習慣或敘事方式和特點。

傳統媒體可以利用社交網絡平台,整合自己的內容,通過社交媒體,分享新聞、評論、視頻等內容,吸引更多讀者的關註,使它更貼近符合社交媒體用戶的閱讀習慣和偏好,並引導他們轉移到傳統紙媒的平台上,進行深度閱讀,提高內容的分享和傳播效果,開展推廣舉辦線上線下活動,甚至與讀者進行交流互動,增強讀者的參與感與忠誠度。我們可以主辦年輕人的論壇,設定年輕讀者關心、興趣、切身的議題,讓年輕人真切看到體會到傳統媒體強大有效的實用價值和傳播魅力,讓媒體可以和年輕的讀者再一次合體共融,成為利益命運共同體。我前幾天,上網瀏覽閱聽了台灣著名商業雜志《天下》“決策者•聽天下”視頻,請了經濟名家,論析了希音(SHEIN)購物平台在美國的崛起和新能源汽車的未來。談論的議題是當下經濟的熱點和焦點。如果是熱點話題,又關乎年輕人切身利益、感受、興趣、專註、就業、期待的議題,自然就會吸引讀者用戶的眼球。

當我們談論社交媒體和流量的時候,它的背後,其實是科學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的支撐和應用。它對每一個用戶個性化即一舉一動、心理、思維、習慣、消費的了解和掌握,幾乎到了無以複加和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但回看傳統媒體與華社讀者之間彼此的依存和互動關系,在對比參照之下,就顯得有些松弛和退步。

世華媒體旗下的四份華文報章,各有特色,擁有各自的一片天地,我父親張曉卿曾於2012年在世華媒體宴會上說,“兄弟登山,須各自努力,媒體競爭,須各自精彩”,是的,四報必須避免新聞同質化,同時要通過良性競爭來為讀者提供最好、最快、最客觀的新聞內容。唯有通過健康的良性競爭,不斷往上提升,才是生存之道。各位世華媒體同仁,讓我們在良性的競爭中,互相成就對方,攜手實踐媒體使命吧。

各位,世華是一個大家庭,未來的路,我們繼續手挽手一起走,我們要同心同德,一起開拓世華的新未來!

最後,祝世華的兄弟姐妹們身體健康、生活平安、工作愉快、家庭幸福!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