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骨科腫瘤專題】大馬首位華裔女骨科醫生 蔡冰清揚威男性主導領域

文:梁慧穎 攝影:蔡添華 / 受訪者提供照片

(吉隆坡訊)骨科腫瘤是骨科的其中一個次專科,本地全職醫治骨科腫瘤的外科醫生不多,估計只有個位數,蔡冰清醫生(Dr Chye Ping Ching)是其中一人。

Advertisement

蔡冰清創下多項紀錄,她是我國首位華裔女性骨科外科醫生,也是我國首位華裔女性骨科腫瘤外科醫生。

不僅如此,在骨科這個數一數二以男性為主的專科領域,她還是馬來西亞骨科學會首位華裔女性會長,以及東南亞骨科學會首位女會長。

骨科腫瘤外科醫生:蔡冰清

很多年前,當蔡冰清還是實習醫生時,她參與的第一宗手術是髖關節手術,需要在病人靠近臀部的位置植入螺絲釘。當時主刀醫生費了好大的勁,都沒能成功在病人的臀部鑽出準確的洞,連一旁的麻醉科醫生也快看不下去。

ADVERTISEMENT

就在大家焦頭爛額之際,資歷最淺的蔡冰清膽粗粗問了一句:“可以讓我嘗試嗎?”結果在眾目睽睽之下,她只嘗試一次,洞就打好了。

自幼熟悉“木匠活”難不倒她

在醫學界,骨科手術常被戲稱是木匠活,主要因為骨科手術常使用的器械,例如骨銼、骨鑿和電鑽,外形看起來就跟木匠的工具非常相似。這些“木匠活”一點也難不倒蔡冰清,因為她父親蔡伯龍雖然是音樂老師,但課餘很喜歡做各種木工和修理各種樂器,蔡冰清小時候常跟在父親身邊當小幫手,對各種器械自然熟悉得很。

在年紀還很小時,她已經學會自己做書架和鞋架,還有為小雞小狗蓋屋子。不過當時的她,“還沒意識到這些技能日後對自己可能會有什麼幫助,因為小時候就只是愛玩嘛,東西做出來會很有成就感。”

到了中學時期,她經常陪伴有慢性疾病的父親到醫院看診,體會到醫生這份職業確實很偉大。在長期耳濡目染之下,她在本地國大就讀醫學院期間,她的婦產科成績非常好,而且她本身很喜歡婦產科,覺得接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當時還差點就決定將來要專攻婦產科。

不過,後來當她到馬大醫院實習時,第一個被分派到的部門是骨科,她從此改變主意,一頭栽進了骨科。如今回想起那段菜鳥日子,她仍難掩興奮:“那時候才發現原來骨科有這麼好玩的東西,跟我在醫學院學的骨科完全不一樣,以前只是讀死書,很少有機會看醫生怎樣實際做手術,進手術室後才發現手術室是另外一個世界!”

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宗髖關節手術,是她一鳴驚人之作,後來她越做越喜歡,一有機會就會主動跟其他實習醫生要求換班,只為了能夠多待在手術室。她也漸漸發現,“這個工作(骨科)不是男生才可以做的,女生也可以做,而且可以做得比他們漂亮,做得比他們好。”

完成實習之後,她留在馬大醫院擔任住院醫生(Medical Officer),認識了我國第一位骨科女外科醫生東姑莎拉。她和東姑莎拉非常投緣,兩人都很喜歡古典音樂,常常在手術室一搭一唱,氣氛非常良好。不久後她離開了馬大醫院,輾轉在其他醫院接受4年骨科專科訓練,成為我國首位華裔女性骨科醫生。

蔡冰清受父親影響,從小就能夠熟練使用銼刀、鋸子等工具,所以骨科手術的活兒可難不倒她。

骨科手術的基本器械。

工作包括骨頭軟組織重建

成為骨科醫生以後,她其實大可以繼續一輩子就當個專科醫生,但她顯然不滿足於此,因為後來她又去進修,專攻骨科腫瘤(Orthopaedic Oncology)。

骨科有好幾個次專科(Subspecialty),次專科的關注領域會更精細,例如脊椎外科、小兒骨科、運動醫學和手外科。她之所以選擇骨科腫瘤,一來是因為早年本地極少人專精這個領域,二來是因為她喜歡研究腫瘤,還有各種腫瘤手術和術後的重建工作。

在以前醫學科技還不像現在這麼發達的時候,如果病人的骨頭和軟組織長了惡性腫瘤,很可能就需要截肢。不過在最近十幾二十年,她說醫學發展取得飛躍進步,有很多治療可以做得比以前更好且更精準。

簡單來說,骨科腫瘤涵蓋的範圍包括軟組織腫瘤和骨腫瘤,其中又各分良性、惡性、原發性、繼發性和骨轉移。通常她會告訴來看診的病人:“你現在家裡住了一位不速之客,你不知道這個人是誰,不知道他是你的朋友還是你的敵人,你一定要先搞清楚,因為不一樣的腫瘤會有不一樣的‘性格’,治療方法又會不一樣。即使同樣是化療,但只要腫瘤稍微不同,治療方案就會跟着改變。”

除切除腫瘤之外,她的工作還包括骨頭和軟組織的重建,因為當腫瘤被切除後,不可能就任由病人體內留着一個窟窿,所以必須進行重建。

“比方說,如果骨頭長了腫瘤,骨頭切除後病人要怎麼走路?他的腳還在,可是沒有骨頭支撐,這時候就需要進行重建。”

除植入假體這種方法之外,另一種常見的重建手術是皮瓣移植,但皮瓣移植通常是針對軟組織。

最長紀錄動手術36小時

骨科腫瘤的手術一般都很不簡單,以她的經驗來說,“五六個小時是小兒科;七八個小時很平常;12個小時或以上也很常有,我本身最長紀錄是36個小時。”

她形容,骨科腫瘤外科醫生每照顧一個病人都是用生命去照顧,因為除了勞累之外,骨科腫瘤手術通常都很複雜,像她每次只要有手術要做,她在手術的前一天甚至一個星期前,腦裡就會一直演練手術的每一個步驟,避免有任何差錯。

目前全球大約有500位骨科腫瘤外科醫生,馬來西亞也有10位左右,但是據蔡冰清了解,國內目前真正全職骨科腫瘤的外科醫生只有兩三位,其他醫生通常都會兼做其他骨科手術。

骨科向來是數一數二以男性為主的醫學專科,“在發展國家例如美國,女性骨科醫生佔所有骨科醫生大約5%,而在馬來西亞,女性骨科醫生的比例大概是10%,算是亞細安(東盟)裡擁有最多女性骨科醫生的國家。”

為何骨科的女性醫生比例如此低?她說,女性醫生確實比較傾向其他專科,例如兒科、內科、麻醉科和放射科。但是,如果說骨科不適合女性醫生,這種說法她則無法認同,因為從她還有女性同行的經驗,她們能夠勝任骨科任何工作,而且往往做得比男性同行更好。

骨科手術用巧手不靠蠻力

儘管骨科手術很多時候需要又鑽又鋸,但她強調這些工夫不是靠蠻力就行,而是需要用巧手去做。 “有人認為這是粗重工作,但其實不粗也不重,女生只要有一般體能就能夠做,沒問題!”

她說,可喜的是,在馬來西亞女性骨科醫生基本上沒有遇到被歧視或不平等的待遇,但國外的女性同行則未必如此幸運,因為很多其他國家仍然存有不公平的製度,例如女醫生難有升遷的機會,或是出現同工不同酬的情況。

因此,她和其他國家的同行共同創立了“國際骨科多元聯盟”(International Orthopaedic Diversity Alliance)。這個組織旨在為女性還有屬於少數群體的骨科醫生髮聲,希望幫他們爭取公平的待遇。”

經訓練20年才能獨當一面

要成為像蔡冰清那樣的骨科腫瘤外科醫生,少說也要經過20年醫學訓練才能夠獨當一面。

大學醫學院(5年)

      ↓

實習醫生(2年)

     ↓

住院醫生(2年)

    ↓

專科訓練(4年)

    ↓

評估*(6個月至1年)

   ↓

累積專科實務經驗(3年至4年)

   ↓

次專科訓練(3年至4年)

*在完成4年專科訓練後,必須再花半年至1年時間進行評估(英文稱Gazettement),之後才能夠向專科醫生註冊局(NSR)註冊成為專科醫生。

骨科是一個以男性佔絕對多數的醫學專科,很少有女性出任骨科學會的會長。蔡冰清(右七)每次出國參加醫學會議,往往都是萬綠叢中一點紅。

只有肯不肯去做

沒有女性辦不到的事

蔡冰清曾創下多項紀錄,例如馬來西亞骨科學會第一位華裔女會長,以及東南亞骨科學會第一位女會長。綜觀世界各地的骨科專業組織,向來很少有女性出任會長,例如2019年,當時全球就只有馬來西亞和美國的骨科學會,是由女性擔任領導人。

她希望以自身例子告訴所有女性,很多事情其實不是女性辦不到,“而是你想不想去做,還有肯不肯去做。”

從她當初決定做骨科醫生,到後來專攻骨科腫瘤,其實都是靠自己一步一步摸索,沒有人告訴她應該怎麼做。她說,關鍵就在踏出的第一步;如果沒有踏出第一步,那就永遠走不到目的地。

多數時間用在病人身上

當然,凡事必須付出代價,她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一路上其實做了很多取捨。

她感嘆卻不後悔地說:“我的生活非常簡單,簡單到你無法想像。一個很好的例子是,我的朋友通常都不找我,他們都說‘不用找阿Chye啦!她沒有空,她不會來的啦!’對我來講,跟朋友吃飯喝茶、購物逛街都是奢侈,很多時間其實都用在病人身上,自己的生活能夠多簡單就多簡單,偶爾給自己享受一下就是看書、聽音樂會和旅行。”

影響2女兒皆選擇學醫

除醫生這個角色之外,她還有人妻、人母、女兒、媳婦等多重身分。她很慶幸在兩位女兒成長過程中,有她媽媽幫忙照顧,所以她可以很放心投入她的事業。

她的兩位女兒目前都在學醫,想必或多或少都是受她影響才選擇這條路。

她希望她的經歷能夠激發更多女性勇敢踏出第一步,因為她很早就認知到一點——男性可以做的事,女性也一樣辦得到。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