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骨傷科專題】中醫骨傷科從局部看整體 揪病源助患者告別傷痛

文:何建興 整理:梁盈秀

(吉隆坡訊)能在當下解決身體痛是每一名飽受骨傷患者的心願,不管是腰痛、膝蓋痛或骨折等,但解決當下痛並非就解決病源。

Advertisement

因此,身為一名醫師,更希望做到從局部看到整體,在治療過程中找到問題所在,且對症下藥解決病源,這樣患者才能告別傷痛、重獲健康。

痛可直接體現身體當下的狀況,比如腰痛、膝蓋痛或急性扭傷等。對於疼痛不已的患者,任何能舒緩疼痛的方法都是“最好的治療”。

昔日三國關公中毒箭後,一邊下棋飲酒,一邊讓醫師為他刮骨療毒是神話抑或真人真事已無從考究,但忍痛卻不是一般人能做到卻是千真萬確,只是若治療僅停留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話,那距離真正的全面治療仍有一段頗長的路,沒有解決病源,豈非讓病情反覆出現?

近代中醫骨傷科在結合前人留下的理論,加上更多的臨床實踐後,整合出一套新的治療觀點,即“身體立體結構網絡”,重視的不僅是解決患者當下的痛楚,且須把患者的整體傷害納入治療中,從痛的部位追溯到病源,這一套全新的結構網絡概念是由台灣著名骨傷科醫師林兩傳所獨創,目的是通過這套獨特手法(也稱之為林氏手法)緩解患者的酸、麻、癢甚至痛的症狀,再從症狀找到病源給予針對性治療,從而恢復患者的健康。

ADVERTISEMENT

中醫骨傷科林江峰醫師

右腳扭傷左腳來救場

中醫骨傷科林江峰醫師(Norman Lim Chiang Fong)說,人的皮膚下包含了肌肉、骨骼、內臟、血管、筋膜及肌膜等組織,這些組織以綿密、完整甚至環環相扣的方式,藉着筋膜把它們固定在不同位置。而筋膜是貫穿身體的一層纖維結締組織,它猶如一個無處不到的網,甚至在肌膜與肌膜之間也有筋膜在連接着。

“在身體立體結構網絡的觀點中有2點須注意,即疼痛閾值以及代償機制。前者也簡稱為痛閾,當人的腦部接收到“被攻擊”的訊號後,身體自然會啟動的保護機制,目的是做出應對的抵抗反應,而痛閾是一個人可以承受內在張力的程度,倘若超過了這個痛閾就會開始產生疼痛,也因此當這個人的筋膜及肌肉因緊繃產生的張力超出了他的痛閾,那麼他就會出現無法忍受的痛楚。”

他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人的右腳膝蓋扭傷,因着代償機制的啟動,右腳肌肉會被約束或鎖死,而左腳的肌肉就會來救場,分擔了右腳膝蓋扭傷的疼痛,讓患者的右腳膝蓋獲得放松。

“可是代償的時間久了即過度代償,左腳肌肉及筋膜會出現緊繃,而張力就會產生,以致患者覺得左腳也有疼痛,但歸根究底其實是右腳‘惹的禍’。倘若醫師沒有找出問題所在,而僅針對患者的左腳疼痛給予一系列治療,如治療推拿手法及針灸等,往往治療效果不盡人意,理由是並非針對病源。”

用觸診對比肌肉張力

“這也是為何一些明明看起來只是腰痛的患者,在治療時醫師卻需要從足底、腿部至大腿等進行手法調整,因為患者的腰痛源頭是在下肢,若沒有釋放筋膜所產生的張力而僅針對痛處治療,只能達到暫時性治療效果。”

他指出,根據身體立體結構網絡的觀點,必須追溯病源才能徹底解決痛楚,或更為直接的說法就是從局部(某個傷害)看整體(全人)。

但所謂的組織出現結構錯亂並非骨骼移位或脫臼等,甚至在X光或其他檢驗也無法看到,但中醫骨傷科的醫師可以通過觸診來對比肌肉的張力,用視診觀察患者肢體的軸線,通過轉動骨盆脊柱觀察張力的分布。

通常熱衷羽球運動的朋友,在他非持拍那側肩胛間區(比如右撇子的左肩)會因為肌肉使用較少而偶爾感到不適,可是去照X光或檢驗時卻看不到任何異樣。“這是因為他的身體兩側肌肉沒有對稱收縮,而身體結構就會產生歪斜、旋轉,之所以產生這種變化主要是由於肌肉處在無法放松還原的狀態,把筋膜系統牽引失衡而造成的。”

西醫的骨科與中醫骨傷科有何不同呢?他解釋,相比西醫骨科注重舒緩患者痛楚及不適,或者患者在檢驗後發現有結構上變化而必須手術介入,中醫骨傷科更注重患者結構上的功能鍛練,包括鍛練肌肉及關節等,比如患者的一側肌肉因代償機制而導致另一側肌肉緊繃,那醫師可通過手法或針灸加以改善,在延緩病情進展的同時也能達到控制疼痛效果。

女性停經超重易骨傷

那何時須咨詢西醫骨科?何時又須求助中醫骨傷呢?

他舉個例子,當一名摩多騎士發生交通意外後送院,第一必須要檢查頭顱是否有受傷,再來就是要檢查是否有其他骨傷,倘若他出現肌肉拉傷或扭傷以及較為輕微的骨傷,中醫骨傷科仍可以通過包紮或手法復位等治療,但若是出現諸如開放性骨折或嚴重傷害,那就須西醫骨科介入,這包括了消毒、清創、縫針以及手術等。

他說,至於在其他下肢骨傷中,前膝蓋疼痛(髕關節)是其中之一,也是女性患者常見的骨傷科問題,尤其是停經後或超重的女性,它的形成因素包括內傷及外傷,內傷主要是長期勞損及姿勢不正確所導致,但與身體結構錯亂有關,至於外傷則多是跌倒造成,但假如一個人的行動姿勢已因結構錯亂而導致偏差,比如走路或站姿不正確,那他出現跌倒的機率也會提高。

人體的膝蓋是承受重量的重要關節,結構錯亂的影響也更大,而中醫骨傷科可以介入給予結構調整或功能修復等。

“另外,若是2歲至12歲之間的兒童,若在幼年出現關節發育不完整,會很容易導致髖關節出現過性滑膜炎(一種髖關節的自限性炎症性疾病),假如沒有及時進行調整會造成這名兒童出現長短腳的機率很高。須注意的是,髖關節移位並不是指脫臼,而是由於人體的臀部肌肉的牽拉導致髖關節張力,以及大腿外側肌肉緊繃牽拉。”

關節受損與酗酒有關

他指出,一般上,髖關節受損較少是因勞損所造成,以長者而言,髖關節會出現受損以外傷為主,比如摔了一跤而導致髖關節骨裂。“至於中年、青年男女髖關節受損,很多時候與酗酒有關,這是因為在髖關節部位的血液循環會較差,假如長期酗酒就會形成血脂,進而影響血液循環及髖關節部位的供血減少,長期下來髖關節就會出現壞死現象。最後一種情況就是之前曾提及的長短腳,它對於下肢及骨盆的壓力也很大,長久下來就會導致更嚴重的損傷。”

“通常髖關節若嚴重受損,治療方法仍以西醫手術為主,中醫骨傷科更多是在術後的修復或改善,髖關節受損對中醫或西醫而言,都是相當棘手的傷害。”

他說,在中醫骨傷科的治療中最常見有推拿手法(包括林氏手法)、拔罐、針灸、艾灸、溫針、電針等,必要時在急性會采取在委中穴施針放血,再來艾灸及溫針有助於改善因溫度低(如在歐美等地)而出現的寒痹症狀,但總歸而言仍須以推拿手法調整身體結構,就好比衣服皺折了,需要拉一拉把它拉平,而身體結構亦是如此,須牢記的是在中醫世界並非按得越痛越好(比如某些按摩方式),這是一個須糾正的錯誤觀念。

 

手術後復健

中西醫並肩作戰

既然西醫骨科與中醫骨傷科在治療上有不同的見解及注重,那兩者是否能“並肩作戰”呢?答案是可以。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患者在西醫骨科進行了一系列的檢驗,包括X光、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或磁力共振造影(MRI)後,且進行了相關治療如手術後或暫無須手術,那此時的中醫骨傷科就能參與患者的骨骼、肌肉等功能復原過程,畢竟在復健這方面,中醫骨傷科的優勢會更明顯。

中醫提供輔助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正因為有了西醫的一系列檢驗,因此中醫骨傷科在介入時也能更清楚知道患者的真實情況,從而在接下來給予合理的輔助治療。

林江峰指出,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患者在西醫骨科已進行了治療,但須咨詢第二意見時,中醫骨傷科也可給予合適的建議,通過中西醫治療讓患者獲得最大的好處。

再來若患者先到中醫骨傷科求診,但醫師發現患者的情況已嚴重到須進行手術,於是給予患者建議咨詢西醫骨科,亦是另一種中西醫合作的例子。簡而言之,中醫骨傷科在治療骨科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

八段錦減骨科傷害

然而,中醫骨傷科會給予哪些日常鍛練來減少骨科傷害呢?須注意的是任何與競技性有關的運動,就是在不斷挑戰自我極限,這也意味着肌肉會因拉扯而越來越緊,甚至造成身體結構的錯亂,這也是為何如今競技性運動在開始前,越來越強調熱身及拉伸,目的就是要避免不必要的運動傷害。

諸如八段錦、瑜伽或太極等鍛練是減少骨科傷害的鍛練,通過這類較靜態的鍛練不僅可活動全身關節,且不影響身體結構錯亂,因此也是中醫骨傷科特別推薦的鍛練,尤其是八段錦。

他常建議有骨科問題的患者減少負重的鍛練,因為這會造成膝關節的壓力加劇,所以須特別注意,不過對長者而言,維持每天的甩腳動作是可行的。

具體動作是先找一張穩固及可靠背的椅子,然後維持正確的坐姿,先把腳甩動,接着把單腳伸直後腳背往上,固定幾秒鐘再重覆同一動作,這套動作的好處是可以鍛練腳的活動且能加強膝蓋四頭肌的鍛練,不失為一個好的鍛練。

杜仲
杜仲

牛膝

杜仲牛膝湯加強肝腎功能

至於在食療方面,這可分為一般食療及處方藥,以一般食療而言,杜仲牛膝湯是其中一款值得推薦的湯料。

按照《黃帝內經》記載,肝主筋及腎主骨,而杜仲及牛膝對於加強肝臟及腎功能有益,因此頗適合一家人服用。再來在市面上可找到的杜仲健腰湯及養肝益腎湯亦是不錯的選擇,而理論也是與補肝及補腎有關。

日常作息影響骨傷

林江峰提醒,若是處方藥須通過中醫師辨證論治後才能開藥,不過以一般長者而言,獨活寄生湯是其中一款常見針對骨傷科的處方藥,但劑量及配伍則須中醫師把關;另外在傳統與輔助治療曾提及姜黃有改善炎症的輔益,因此也可以納入考慮中。

“另外,生活中的一些日常作息或習慣也會影響骨傷問題包括結構錯亂,比如男性常把皮包放在牛仔褲後袋子(影響骨盆),或者是翹二郎腿習慣以及半躺半坐的姿勢等。”

總而言之,盡管骨科問題層出不窮,但也同時誕生了越來越多受承認的治療方式,包括厘清身體結構的概念等中醫骨傷科觀點,不過患者依循正確管道求醫才是關鍵所在。

最強長壽穴

每天按摩3次養生祛病

黃帝內經提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中醫強調經絡暢通、氣血調和,則可以強身健體。

穴位按摩是暢通經絡最常用的方法,你知道人體穴位共有多少個嗎?將近400個,其中,最常使用逾150個特效穴。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住院醫師傅業成分享,有“長壽穴”之稱的足三里穴,經常按壓刺激有助於延年益壽,達到保健功效。

中醫師:傅業成

有助刺激食欲延緩失智

足三里穴位在小腿前外側,沿着膝蓋外側凹窩往下四指,再往脛骨旁約一橫指處,這個穴位屬於全身經脈流注會合處,又有十二正經中的足陽明胃經經過。

時常按摩可調理脾胃,以及改善消化不良問題,包括腹脹、腹瀉、腹痛、便秘及胃部灼熱等;當食欲不振時,按揉足三里穴也能夠讓胃口變好。

傅業成說,足三里穴被喻為“最簡單的長壽秘訣”,因為穴道位置隸屬從足部一路到腹部、胸部、臉部的胃經,可以將按摩力道送往深層的臟腑中。

腸胃道功能與大腦之間有密切關聯,足三里穴有助於改善認知、延緩失智、促進睡眠,也是治療失智症最常用的穴位之一,想讓大腦退化慢一點,可以從足三里穴下手。

位在小腿前外側的足三里穴,有“長壽穴”之稱。

吹風機溫熱穴位有同效

傅業成表示,足三里穴的按摩保健可以分為理上、理中跟理下三種,意思為梳理人體的上部、中部、下部。

針對上腹部的疼痛、脹痛,用手指按壓足三里穴的同時,將力道往上方帶。肚臍周圍的疼痛,則用手指直接垂直小腿位置,按壓足三里穴。小腹周圍的不適,就在按壓足三里穴時,將力道往下方延伸。

穴位按摩的手法有很多種,主要為揉、點、捏、切,雙手以柔中帶勁的方式施力。“艾灸保健法”亦是中醫穴道保健常見的治療手段,把燃燒的艾草靠近穴位的皮膚,讓熱能通過穴位進入經絡。

傅業成提醒,居家操作艾灸需特別注意用火安全及燙傷危險,推薦用吹風機代替,吹到皮膚感覺溫熱的時候就關掉,反覆操作三次,也能得到保健效果。

文◇廖靜清《元氣網》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