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雖然但是 】讀博10周年

2014年是我學術生涯的轉捩點。我在經過多次考慮之後,終於在2014年,下決心讀博。對我來說,這個決心下得很大,因為那時我已經工作好多年了,不是那種一氣呵成的讀書年齡段。

為了幾個原因,我就做了這個決定,第一是因為我想要申請中國政府獎學金,那是有年齡限制的;第二,我一直很希望成為我的博導袁勇麟教授的學生,向他學習。自從認識袁老師,我就發現他是一位嚴謹、嚴格的學者,若能拜在他的門下,是我的榮幸。

Advertisement

不容青史盡成灰

獲得錄取的快樂若是一個泡泡,在它被戳破之前,我已開始傷腦筋。選題是第一個困難。衡量了各種情況之後,我和老師一致同意選擇了“馬共傳記”作為研究題材,並從文學的角度去研究,我的論文題目定為《不容青史盡成灰》。在當時,這個研究尚未有人系統性地去做過。接着,收集資料成了第二個難題。相比之下,馬來西亞的各種資料庫,不夠完善。不過,不完善有不完善的應對方式,反正從此以後我開展了一段改變我人生的奇異旅程,並且在我自己都有點沒自信的情況下,我磕磕盼盼地終於完成了論文寫作。

前幾年,在喬治市文學節上,我受邀談了一些撰寫這部論文的經歷,很多聽眾對此特別有興趣。尤其是聽到我北上南下的尋找訪問對象,甚至找到已經長居台灣的136部隊成員,還有旅居台灣的馬來西亞籍電影導演、散居馬/泰的前馬共、新加坡的作家和學者……邊說邊回想當時,也有點佩服自己的那股勁。

自從做過這個題材研究之後,我又衍生了其他興趣,包括136部隊,南僑機工等。因為政治問題,這些題材,在大中華地區,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禁忌,所以為了發表我的小論文,往往都需要學習如何避重就輕,這倒是訓練了另一種寫作技巧。

ADVERTISEMENT

馬共在馬來(西)亞的土地上成為非法組織之後走入森林,受到影響的家庭和個人,何止成千上萬!在馬來西亞,幾乎每個華人家庭都有一位或多位親朋好友加入馬共隊伍;可是研究馬共的傳記,從中了解他們,梳理他們的歷史,一直以來是敏感課題。隨着歲月流失,馬共結束鬥爭已近30年,許多老人已凋零,如果再不做,就會太遲,成為另一代人眼中“與我無關”的題材。

此外,我在中學時期跟隨父母從出生地搬遷到霹靂州實兆遠就讀南華中學——陳平、賴來福、應敏欽等馬共重要領導的母校,成了他們的校友。或許,我的好奇和探索精神來自這個天意?

紀錄那個時代的聲音

我還要感激身邊每一位給我提出建議和鼓勵的新朋舊友,他們來自國內外的學術圈、文學圈及政治圈等等,幾乎每位受訪者和長輩朋友聽到我的博士論文題目,都會激動地盡他們的能力要協助我完成這篇論文。他們來自社會各階層,從事各種各樣工作,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希望我能為那個時代的馬來亞華人發點聲音,就算有多微弱都好,許多次的訪問都讓我為那個時代馬來亞華人淳樸的愛國心流下感動的眼淚。那些送書給我、介紹更多受訪者給我的每一個人的努力和熱情,我都銘記在心,並在此致以崇高敬意。

從2014年開始到2019年通過答辯獲得博士學位,我經歷了一段不能說是“脫胎換骨”但卻也改變了我人生的過程,因為從那時起,我對人生有了更深的悲憫。

菲爾 ‧業餘寫作人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