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雖然但是 】融合社會建立的口味

對我國其他種族的文化,我一直都感興趣。畢竟大家幾百年來等於是在一個大家庭(國家)一起長大,我們應爭取機會,互相交流了解。這一塊,有時還得靠自己伸出橄欖枝。

我一直記得自己是在上大學之後,才第一次吃蕉葉飯,也是第一次喝到MANGO LASSI。在這之前,根本不知蕉葉飯的存在,慚愧!當時已是大四,帶我們去吃蕉葉飯的同學是幾位印裔帥哥,庫瑪、薩拉、山姆甘等。不是我誇張,我這屆的印裔男同學,還都是真正意義上的帥哥,濃眉大眼,輪廓分明,且幽默感十足,每次聊天都會被他們各種即興笑話笑到飆淚。現在他們都是事業有成的大律師,我每有法律難題就會打電話找其中一位“救命”。

Advertisement

飲食文化具特色

當我第一次看到蕉葉也能當盤子使,真的大開眼界;芒果LASSI更不要提多甜多好喝了。大核的酸芒果、冬瓜都可以煮咖喱,素食也能如此多樣化。另外,我還學到一個小知識,吃完之後,若覺得滿意,將蕉葉往內對折;不滿意,則向外對折——很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是一個挺不錯的方法。

其實,要說在國外唸大學可以學到不同文化,在本地讀大學,也是可以學習其他種族的文化,我想,很多華人對馬來人和印度人的文化還是一知半解。對我們這些中小學都在華校長大的人來說,大學裡最有趣的地方就是跟不同種族的同學結交,讓我們以後在社交圈裡,不至於那麼無知,如果到國外深造或工作,相比單一民族文化的國家,習慣於多種族社會的大馬人也更容易投入其他文化。

前幾天跟一位印裔友人聊天,談及一些祭拜神明習俗。她告訴我,其實很多印裔年輕人也醒覺到,華裔很習慣將錢捐獻給教育,他們對此非常佩服,還想效仿。她認為很多印度人習慣將錢消費在祭拜神明這方面;不過,她說,“我敢告訴你,老一輩的還是非常傳統保守。要改變這個習慣,並不容易,所以很佩服華人的毅力。”我聽了,五味雜陳。

ADVERTISEMENT

各族節慶融合

一位印裔友人也曾告訴我,在馬來西亞慶祝印度節日的時候,最有趣的地方是,很多華人也會跟著一起慶祝。雖然有的節日是印度裔的大節日,但是一部分華人也是其中的死忠參與者;除此,還有那些非信徒卻熱愛攝影和繪畫藝術的其他民族,他們能夠連續數天跟著信徒一起參與,只為了捕捉那些特別吸引人的畫面。

這些年來,我們已多次看到,在印裔和馬來裔的節慶日或婚宴、公司晚宴裡,大馬華人傳統的舞獅,已成了他們搞氣氛的首選。又有誰能夠抗拒那可愛呆萌的舞獅呢?而在許多習俗上,尤其是飲食方面,馬來風味和印度風味,又何嘗不是成了華人家庭飯桌上的佳肴?在國外遊學、出差,時間一久,就會想吃一片roti canai;在中國,每天吃著粥面當早餐,還是會有那麼一天,想念門口路邊攤的ah ne為你而甩的飛餅和為你而拉的拉茶。要不,能夠來一包“辣死你嗎”也是很滿足的事情。澳大利亞、英國、香港等那些大馬人比較多的“外國城市/地區”那幾家馬來西亞餐廳,時常都排長龍,長龍裡大部分是馬來西亞人,家鄉味,在我們這一代,已不再是粥面飯而已,反而是大馬獨有的融合口味了。

菲爾 ‧業餘寫作人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