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醫者暢談.觀心集】快樂的尋求:宗教

“做我所喜歡的事情就是自由,喜歡我所做的事情就是快樂!切記!切記!”這也是南非靜坐朋友的名句。

一個早上,當我在家靜坐完畢後,手機裡收到那位朋友的短信。乍看之下,很想同意,但還是覺得怪怪的。我如何回答這位外籍朋友呢?人類在社會科學、心理學、醫學以及哲學方面絞盡腦汁,始終都找不到永恆持續的快樂,在宗教方面會否找到答案?

Advertisement

宗教有多種定義,可以是聯繫人與神祇或超自然、神聖存在的文化體系;還可以定義為,以熱情和堅定地信念而堅持信仰的原則或理論體系。高級的宗教,有宗旨,亦有方法教導信眾如何達至那個宗旨。

以神為主的宗教,認為天堂是人類最究竟的歸宿。那邊只有享樂、沒有痛苦。回歸的方法,是止惡行善,以及對神深切的信仰。在神的披護下,心靈有寄託,遇上任何順逆境,深信一切都是神的旨意,祂自然會為人類作出最妥當的安排,因而坦然接受。

以這種方式過活,信徒較易滿足。可是無常的變化,以及自身體內化學品的生產,終究影響身心,持續的快樂畢竟難求,只有寄望死後升天,希望屆時沒有痛苦,只有永恆的快樂。升天之後,一些宗教的經典稍有提及,天人還會因為欲求而發動神與神之戰爭,但宗教界不願於此細節作出詳談,認為只要升天就圓滿了。

以自然法則為中心的宗教,對永恆快樂探索得最深入者,非佛教莫屬。悉達多太子就是因為接觸到生老病死苦,才出家尋求永恆快樂的方法。他成佛之後,以完全超脫一般人的思惟方式,教導世人離苦得樂之道。

ADVERTISEMENT

常人盡量欲離苦得樂,但是得到的快樂,因身體和心理的因素,只是短暫而不能持久。對於這種暫時的快樂,佛陀稱之為苦,因為此樂會變質的。

物質享受並非真樂

佛陀在未出家之前,已經體驗到物質享受並非真樂。出家之後,發現內心的喜悅,遠比物質上的享樂來得殊勝,禪定之樂更是世間樂中最為第一。但進入更深的禪定,初淺的定境已不再是那麼的引人入勝,而且進入深定所得到的快樂,出定之後也消失無蹤。

佛陀證悟之後,道出苦的原因:眾生對真相不如實知,直覺自己或外境是客觀存在的實體。面對可意的外境時,產生貪愛的心理;對於不可意的外境,則極力排斥。有了貪愛或排斥,自然行成一些動作去奪取或傷害,隨之而來的是它的後果:苦。如果能夠了知體驗真相,對一切事物不再執取貪愛,所得到的是無盡的清涼自在,佛稱之為涅磐之樂。這種樂已經超越一切世間物質和精神之快樂,對世間樂不再需要去尋求,對任何不如意事也不再排斥。

以簡單的方法來行容佛陀對樂的看法:“我要快樂”是眾生所希求的,若拿掉“要”,就是“我快樂”;再捨掉“我”,剩下的就是“快樂”。

再看回我南非朋友的短信“做我所喜歡的事情就是自由,喜歡我所做的事情就是快樂!”我回答道:“讚歎,不過我有不同的想法,對一切境無所繫縛是自由,無貪、瞋、痴則是快樂。”

祝福大家找到永恆持續快樂的方法!

(光明日報/醫生專欄‧作者:陳昌賜)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