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醫者暢談.彩繪仁心】長期照護體系(2)

這是自己剛加入私立醫學中心時曾處理過的案例,由於在當時處理過程中困難重重,所以對此案件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尤尼斯是一位年紀83歲,具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還有曾得過肺結核疾病的女性患者,她這一次住入加護病房是因為肺炎導致急性呼吸衰竭,需要插人工氣管急救。

Advertisement

每日開銷數千令吉起跳

經過了兩個星期在加護病房的積極治療,肺炎總算得到了控制,情況算是相對穩定,只不過由於她肺部曾經得過肺結核遭受大面積的破壞,所以無法作自主呼吸,意味?說她仍需要一段時間使用人工呼吸器,同時需每日使用肺部葯物與做胸腔復健,才有可能在日後某天裡恢復自主呼吸,脫離呼吸器。

坦白說,這種個案如果在公立醫院就醫的話,過程幾乎都由醫護人員全程作主。

通常是患者在加護病房住了一段時間,喉頭做手術放了氣切管後就會在需要時轉出去送到普通病房,交給病房護士與家屬來持續照顧,一直住到患者康復出院或病情惡化去世為止,而住院的時間有可能為時數星期至數個月。

ADVERTISEMENT

由於整個治療過程全程由醫護人員主導,也不會向家屬征收巨額費用,所以即便家屬可能會對某些治療過程有所質疑,但絕大部份人還是會接受治療結果。

可是這種情形到了私人醫院就不同的,因為醫護人員與家屬雙向溝通取得共識是很重要的,特別是當家屬對患者治療與醫護人員有意見不同的時候。

另外一點就是,喉頭做氣切的患者通常身體是比較虛弱的,意味着說這種人大概率會是“三管”患者:氣管、鼻胃管與導尿管使用者,這種人在私立加護病房的開銷動輒是每日數千令吉起跳的,若還有動手術或是洗腎的話則費用會更,這對那些沒有使用保險醫療卡的患者來說絕對是很沉重的負擔(不幸的是這位患者即為此情形)。

為了減輕家屬的經濟負擔,自己在患者情況好轉穩定後就趕快與他們商量後續長期照顧的問題。由於家屬對公立醫院曾有過不愉快的經歷,所以只好往外面私立護理之家尋找適合照護她這種病人的。

幾經波折後終於找到一家號稱可以收治這種“三管”患者加人工呼吸器供氧的護理之家,於是她就在私立醫學中心住了約3個星期後轉至這間護理之家。

約莫過了一個星期,自己決定抽空去訪視這位患者,沒想到來到這個護理之家,才發現原來它是一間由普通民宅改建而成的地方。裡面的醫療設施簡陋,患者彼此隔間狹小,照護人員看似無專業訓練,私下詢問發現收費每日也需付近千令吉。

在了解和知道真相後,自己不禁嘆了口氣,心想這樣子的醫療照護品質與收費標準,尤尼斯的家屬到底能撐多久?

照護應以公益為出發點

對於那些身患慢性疾病,特別是身上有置放管路(人工氣管、鼻胃管以及導尿管)的患者而言,他們都是需要長期照護,但都具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雖然都是社會的一份子,但卻是弱勢團體,是需要家庭什至是公權力的介入與援助才能夠好好活下去的。

這些人當中有些是還能回到主流社會形成人力資源,造福社會的,所以長期照護應以公益而非商業為出發點。

此外,公權力的介入也很重要,例如由政府對長期照護機構從業者或其撫養人的所得稅率獲取減免或提供補助,同時也由政府衛生部致力於長期照護機構的質量改善以及偏鄉地區機構的均衡設置,這些都最好由政府來介入主導規劃長期照護,方能整合地區資源為這些弱勢團體爭取福利與權利。

(光明日報/醫生專欄‧作者:黃學謙)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