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醫者暢談.彩繪仁心】能力與興趣

隨着時代的進步,我國在最近幾十年內成立了30多間公立和私立醫學院,這些醫學院每年可提供醫學士名額達到5000個之多。

雖然說大家都知道現在的行情是每年醫生畢業人數嚴重過剩超過千人,再加上前幾年還發生過新冠疫情的“震撼教育”,着實讓許多親臨第一線的年輕醫生吃了不少苦。話雖如此,每年報讀醫學系的人數還是相當驚人,並沒有因此而顯著減少。

Advertisement

對電子工程設計感興趣

常聽到許多人說中學生畢業後,要讀大學選科時最重要的是看自己對該科是否有興趣,因為如果選到自己喜歡的科系,不僅讀起來時會得心應手,而且容易行行出狀元。看到這裡,我心中不禁在想 : 這些年每年約5000多人去報讀我國醫學系的中學生,難道真的都是因為興趣而去修讀的嗎?

回想起自己當年修讀醫學系之前,本身是一位來自小鎮的中學生,平時的生活就只有上課、回家自習,閒暇時頂多就是看看電視、報紙又或者是運動、逛街。當時根本就沒有手機、互聯網或是電子書報這類產品,即便當時有電腦也是採用極其簡單的單機操作系統(當時為1990年代)。

所以說對醫生這個行業是根本無法有深入認識的,那時,這一行業的認識與接觸是相當表面的,只知道這是一種看似高尚、濟世救人的行業,具有一定社會經濟地位且收入會很差。

ADVERTISEMENT

由於當時自己對醫生是抱着這種認知,談不上有興趣但並不排斥這個科系,以致於後來在選科係時以現實考量填了醫學係作為第一志願。

事實上,自己當時真正感興趣的是電子工程設計,也就是那種在電子廠裡負責設計電子線路(現在俗稱晶片)的那種工作。

在進入國立台灣大學讀了醫學系一段時間後,驚訝地發現原來和自己有相同處境的同學還真不少。當時很多同學是因為能力達標,加上長輩勸說與期待,又或者是為了接班父母診所而去修讀的,看來為這些因素而讀醫學系的人數並沒有比為興趣而讀的少。

入行後才越有行醫心得

記得在讀醫學系前幾年時,是特別辛苦的,一來有許多術科需要熟讀,二來這些科都很枯燥乏味、又多又深、難以入腦。即便自己常常熬夜讀書,考試更是通宵達旦,考出來的成績還不一定理想,根本就沒有什麼大學生所謂多采多采的生活。

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大學五年級,進入臨床實習後才漸漸地發現前幾年所付出的努力竟成了自己的“基本功”-在面對病患時能夠從容有序,沉着應對,並漸漸地發展出自己的一套行醫模式。透過這一套行醫模式,救治病患獲得滿足感,也對行醫感到越來越有興趣與心得,結果慢慢地把興趣培養起來,最終成了一輩子的職業。

時至今日,許多中學生當要升大學時都會去做一些性向測試。至於說用這種性向測試來作為大學選科是否靠譜,個人是表示存疑的,因為這時期的高中生在性向、生理發育甚至是對社會各行業的了解都還在過程中,有許多變數,所以說,大學選科該依據什麼,是學術能力、興趣、性分析還是現實考量,嚴格來說應該還是因人而異。

由於一個十八、九歲的青少年興趣與性向可能還會改變,因此個人認為在現實考量下把學術能力提昇,把重要考試如SPM,UEC或A LEVEL考好,這在日後選科時不僅容易選到想要的科系,同時也比較容易申請到獎學金,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如此一來才是大學選科的上上之策。

(光明日報/醫生專欄‧作者:黃學謙)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