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還原憲狀】美國的經濟困境

近期的美國經濟很奇怪,儘管就業市場強勁,失業率低,看似繁榮,但其中卻隱藏著危險的信號。

根據最新的數據,美國首季美國家庭債務總額上升至17兆7000億美元(約83兆令吉),這些家庭在通脹高企時代面臨的經濟壓力越來越大,迫使他們使用信用卡來購買必需品,而且越來越多的借款人無法償還,這麼繼續下去,恐導致美國整體經濟衰退。

Advertisement

通膨問題仍嚴重

根據報載,最近有報告顯示,儘管美國就業市場出現850萬個職位空缺,比疫情前增加了150萬個職位,而求職者數量為650萬,意味著每個求職者都有超過一個的選擇。此外,根據勞工統計局數據,美國人的平均時薪比疫情爆發前增加了22%,儘管薪資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仍然快於物價上漲速度。

然而,通貨膨脹問題仍然嚴重。截至2024年3月,全美通貨膨脹率為2.7%,雖然相較於2022年夏季已有所降溫,但仍與美聯儲設定的2%目標相去甚遠。同時,消費者對未來一年通脹預期上升,預期的通脹將導致企業提高商品和服務定價。

最令人擔憂的是,人們不斷累積的債務持續增加。面對高於預期的通貨膨脹和20多年來的最高利率,消費者支出仍然良好,這可能意味著消費者“花錢不夠精打細算”。此外,許多人在疫情期間積累的儲蓄幾乎全部消失,導致更多的信用卡債務無法按時償還。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最近的數據顯示,嚴重拖欠信用卡余額的比例已攀升至2012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ADVERTISEMENT

然而,經濟學家發現,實際情況可能沒有他們最初想象的那麼簡單。

2013年,經濟學家發表了一項標題為“中國症候群”(The China Syndrome)的研究報告,後來這份報告成為廣為人知的“中國震撼”。該份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產品大量涌入導致1990年至2007年期間約有150萬美國工人失去工作。

2016年的研究報告顯示,由於來自中國的進口給美國國內製造商帶來壓力,美國失去了200多萬個工作崗位,受到進口影響最嚴重的地區通常失業率更高。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動化已經產生了比全球化更大的影響,最終導致這些工作機會消失。

儘管已有經濟學家指出,長遠來看,搶走美國人工作的並非中國,而是科技的長期影響,但是將移民、貿易等問題作為罪魁禍首顯然更加方便。

隨著11月美國總統大選的臨近,經濟成為美國選民關注的議題,川普與拜登都競相打出關稅牌。兩人都不願對中方示弱。

美國經濟困難通常是由多種複雜因素引起的,筆者認為最關鍵的是三大因素。1. 政治主導了財政策略。為了迎合選民,採取言而不實的言論和行動。比如最近宣布的增加中國電動車的關稅,及鋰電池的產品關稅提高。

首先中國進口美國的電動車只有2%,對美國的稅收毫無幫助。而鋰電池的入口量是90%,也是美國電動車的主要零件,增加的稅收結果由美國人民負擔。

2. 經濟及社會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如教育不平等、基礎設施老化或生產率增長緩慢,也會對經濟健康產生影響。

勿採取短視措施

3.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變化會影響經濟。例如,稅收增加或政府開支減少可能會減少總需求,導致經濟放緩。相反,擴張性貨幣政策(如降低利率或量化寬鬆)可以刺激經濟,但過度也可能導致通貨膨脹。

這些都是長久以來的問題,國家領導人需要用智慧一一解決這此問題,否則通膨、社會不安、財政赤字永遠存在。以上因素的複合影響,使得美國經濟面臨著多重挑戰,需要綜合政策措施來應對和緩解這些困難。最重要的是,政策制定者應該避免採取短視的措施,而是著眼於長期發展,尋找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丘光憲)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