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運動養生專題】揹加重背包步行易入門 Rucking鍛煉全身防骨鬆

(香港訊)社交媒體上搜尋#Rucking,出現不少軍人揹起迷彩大背包負重前行的訓練影片,同時又夾雜一般人穿上負重背心或負重背包步行的運動短片,這種軍人訓練方式近期在網上爆紅,相關影片瀏覽量已逾2000萬!

步行運動變奏多,簡單如揹着加重背包步行,其實已可加強鍛煉。

Advertisement

天氣颯爽,正是時候揹背包起行!Rucking容易入門,可鍛煉全身、控制體重、預防骨質疏鬆。

Rucking是揹着加重背包或背心的訓練方式,最先出現在軍事訓練ruck march中,目的是加強士兵心肺功能,並確保他們逃命的同時可護及裝備周全,近年卻在民間流行起來,搖身一變成為都市男女熱門運動。外國不少網友拍片分享rucking日常,又大談運動好處、建議姿勢等,分享運動樂趣。

康復中心教授:劉敏昌

助提升耐力心肺功能

ADVERTISEMENT

物理治療師趙之逸指出,rucking爆紅,不無原因。首先容易上手,“基本上只要一個背包,再加一些重物就可以,如罐頭、大水瓶等;另外,rucking變化很多,除了跑步、步行,還可以融入workout,如揹着背包做弓箭步、深蹲,以提升運動強度。”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黃鍾鈞運動醫學及康復中心教授劉敏昌指出,這項在外國流行的運動,在香港也很適合,“很多人喜歡走山,其實都可將它融入其中,在天氣颯爽的時候操練。”

Rucking可鍛煉身體多處肌肉。劉敏昌指出,上身背負重量,需要肩膀、背部和核心肌肉協助維持動作穩定和平衡重量,同時它對小腿、股四頭肌、臀大肌等下肢部分亦有一定要求。

有研究發現,背負加重背包可助增強下肢肌肉力量和耐力。Rucking不止對肌肉要求高,在運動過程中的心率和耗氧量亦會增加,可助提升耐力和心肺功能。

負重特性促進骨骼健康

除了增強肌肉力量,rucking負重特性可促進骨骼健康和增加骨質密度。趙之逸解釋,骨骼中“成骨細胞”負責增添新的骨組織,而“破骨細胞”則去除老舊或受傷的骨組織。隨年紀增加,破骨細胞的分解速度會逐漸超越成骨細胞的造骨速度,使骨質密度減少。做負重運動時,骨骼受力增加,刺激成骨細胞變得活躍,有助提升骨質密度,減低骨質疏鬆的風險。

“對於有骨質疏鬆的長者而言,若經過醫生或物理治療師評估,關節或心肺功能能夠應付的話,都可玩rucking。”

惟身兼物理治療師的劉敏昌提醒,負重後始終對心肺功能有更高要求,長者或可透過其他運動預防骨質疏鬆。

“Rucking是燃燒熱量的上佳運動,很多較肥胖的外國人都借此減肥。”在專門推廣rucking的網站上,可見有人分享成功減肥例子,甚至聲稱透過rucking減去100磅。減肥需要配合飲食與運動,但單就rucking而言,劉敏昌引述研究指出,rucking相比沒有負重的一般步行,可多消耗50%熱量。而且負重越高,消耗的熱量越多。

“雖然rucking難度低,但未必人人適合。”劉敏昌表示,關節痛、關節退化,或心臟、血管有問題人士,都不鼓勵做這種負重運動。」另外,有腰骨痛、椎間盤突出等患者亦應避免,他們若背負重物,或令腰部問題惡化。

選對背包細肩帶不適合

“Rucking裝備簡單,一個背包就能隨時起行。不過就要選對背包,趙之逸指出,索繩袋、細肩帶統統不適合,因為背包需承受至少10至20磅重物,肩帶過幼會勒緊雙肩,並不舒服;建議選肩帶較闊,而且有軟墊的款式,助分散重量和壓力。”

“另外,盡量選擇較扁身的背包,否則放入重物後,物件向後墜,身體或為了抵消這股重量,而不自覺向前彎,當背包越重,就彎得越前,容易導致腰痠背痛。最好背包有內格,讓重物貼近身體,而且盡量放近上背。”

背包亦應有胸扣和腰帶,“胸扣幫忙將重量從雙肩分散,而腰帶就可將部分重量轉移到盆骨,減少肩膀受力,還可訓練下肢力量”。背包內應放什麼?兩人都說非常隨意,如運動專用的槓片(weight plate)、壺鈴,或日常可見的袋裝米、水瓶、書等,都可為背包加重。

在軍事訓練ruck march中,士兵須手持步槍,揹上至少重35磅背包,3小時內步行19公里。一般人rucking毋須如此嚴格,劉敏昌建議,從自己體重8%至15%的負重量起步,再因應訓練進度慢慢每5至10磅加重。

“一般而言,一般人負重不宜超過體重30%,否則較難完成長距離步行,也容易增加身體損耗。新手起行,可每星期運動2至3次,每次15至30分鐘,待身體適應後再慢慢增至30至60分鐘或以上。除了可以加長運動時間、負重量來提升難度,亦可以增加步行速率,以較短時間完成同一步行距離。”

“走斜路也是一個progression,斜坡對心肺功能要求更高,不過對下肢關節的損耗較大,不建議在太斜的斜坡練習,而且較適合年輕人。”

重物貼近身——Rucking用的背包宜有內格,讓重物貼近身體,以免重物向後墜時,身體為了抵消這股重量而不自覺向前彎。

需先做熱身

不宜額外加重

Rucking雖然難度較低,但物理治療師趙之逸提醒,需做齊熱身,為小腿、大腿、腰部拉筋,並且宜穿上行山鞋,配上一雙吸汗、材質不滑溜的襪子,減少在運動時腳部在鞋內移動,以免長水疱,還要避免以下錯誤姿勢。

1/蹬直膝蓋

揹負重物步行長時間後,身體為了減少疲累,容易出現不良姿勢。物理治療師趙之逸翻查文獻,表示當肌肉疲累時,有些人或會蹬直膝蓋,減少肌肉出力;他解釋,步行時屈膝可將壓力分擔到大腿肌肉上,若肩上已經有不少重物,步行時又減少屈膝,壓力直接由關節承受,容易使膝蓋、髖關節和腰部受傷。

2/腳掌落地

行路時若不是腳跟落地,而是整個腳掌落地,會削減大腿肌肉幫助緩衝的作用,增加膝蓋受傷風險。揹重物步行時,身體應保持正中姿勢,頭、頸、肩膀避免過分前傾,而步行時腳跟先落地,雙手自然擺動,減少不良姿勢帶來的不適和疼痛。

3/手腳額外負重

部分人為了加強訓練效果,或會在手腕、腳踝等位置另外負重,但劉敏昌不建議,“將重量放在上身如背部時,所有(背部)以下的肌肉都可用到;但單綁沙包在手腳,只是部分肌肉組群受力,此舉還有可能增加關節磨損,更會影響手腳正常擺動,所以不宜額外加重。”

物理治療師:趙之逸

Rucking時身體應保持正中姿勢,頭、頸、肩膀避免過分前傾,而步行時腳跟先落地,雙手自然擺動。

當揹上重物時,身體容易前傾抵消這股重量,除了提醒自己保持正中姿勢,也可以扣上背包的胸扣和腰帶,幫助分擔肩膀重量。

30歲前存骨本

預防骨質疏鬆

人體的骨質密度(骨本)大約在20歲至30歲間會達到最高峰,尤其女性在停經後,因為荷爾蒙分泌減少,骨質密度流失速度會加快。

會使原本緻密的骨骼出現許多孔隙,呈現出中空疏鬆的現象,使得骨骼脆弱,此時就稱為“骨質疏鬆症”。

質疏鬆症是一種沉默的疾病,平時沒有明顯的症狀,中高齡的病人症狀大多只有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的外觀變化,不易覺察到疾病存在。等到發生輕微跌倒,或是突然外力過猛,例如彎腰搬運物品,就可能發生骨折。

維繫骨質密度關鍵

骨折引發嚴重的疼痛、最終導致殘疾或無法行動,嚴重時甚至會引起死亡。預防“骨質疏鬆”並非等到年長以後才開始做,因為人體骨骼在“30歲前”達到高峰,之後骨質密度(骨本)隨着年齡增加而逐年遞減。

從年輕開始存“骨本”觀念很重要,骨骼中最主要的成分是鈣質,年輕時有足夠的鈣質攝取,是維繫骨質密度(骨本)的重要關鍵,提醒國人必須把握30歲前就開始存好骨本,避免日後逐年骨質流失,引起健康與生命的危害。

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指出,在年輕時,多增加10%的骨密度,就可以使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延緩13年。

存骨本的4大訣竅

存骨本的4大訣竅,教你吃什麼可預防骨質疏鬆:

1.飲食保骨本:攝取足夠量鈣質,可從乳品與高鈣食物着手。其中240毫升(ml)的乳品約含有240毫克(mg)鈣質。常見的高鈣食物有起司、小魚乾、黑芝麻、傳統豆腐和深綠色蔬菜。

深綠色蔬菜比一般疏菜還有較多的鈣質,每份100公克深色蔬菜的鈣含量大於75毫克。常見的深綠色蔬菜有:地瓜葉、莧菜、芥藍、油菜、芥菜、川七和紅鳳菜等。

2.運動保骨本:運動有助於成長過程中的骨骼生長,並有助於維持成人的骨骼,運動類型以對抗地心引力運動和肌力運動為主,如:健走、慢跑、爬樓梯、跳舞、跳繩、登山、舉啞鈴(雙手拿約0.5~1公斤的啞鈴或同等重量之安全物品)。

3.適度曬太陽:建議可於清晨及黃昏時,在戶外進行活動並曬太陽,適度的陽光可以活化體內維生素D,幫助鈣質吸收,同時強化骨骼。

4.良好生活習慣:維持正常體重,並戒菸和酒,才能有效減緩骨質流失,避免日後骨質疏鬆的發生。

物理治療師簡文仁 養成3個步行好習慣活力慢老

疫情所致的紛亂與動盪感,加上網路社群媒體加速的孤獨感,使得過好日常生活這件事變得奢侈,但偏偏增強免疫力最好的方式是回歸生活的根本,把走路、睡覺、吃飯這些平凡且理所當然的事用心做好。

疫情期間如何找回內心的安定與身體的健康?就從好好走路、好好睡覺、好好吃飯開始吧!

採訪約在早上9點、台北市的虎山溪步道登山口碰面,67歲的物理治療師簡文仁邊走山路邊受訪,一路健步如飛,說話中氣十足,拍照時臉不紅氣不喘在單槓上輕鬆翻轉,身手矯捷如一個6、7歲孩童。

簡文仁步行前,一定會先熱身。

能走路就不搭車每天1.7萬步

登山者幾乎都彼此認識,擦肩而過的人跟簡文仁打招呼,問他今天怎麼那麼晚,才知道他清晨已經走了一圈下山。

走路是簡文仁日常,他在4點半起床,做養生操,5點左右出門,走虎山溪步道一圈,5點50分在山上和一群朋友大吼十聲後下山,6點20分到家吃早餐看報紙才開啟一天。

這兩年退休後,例行工作少了,簡文仁能走路就不搭車,到家附近的運動中心、圖書館幾乎都是走路,傍晚又在公園散步,平均每天走1.7萬步。

簡文仁是知名的物理治療師,以推廣運動保健為己任,每年農曆年前在醫院大廳笑咪咪示範自編”如意生肖操“的影片應該很多人看過。他強調只要正確的運動、均衡的飲食、愉快的心情、優質的睡眠、規律的作息、良好的習慣,健康是可逆轉的,他自己50歲之後因為落實以上健康生活方針,身體的靈活度、肌肉柔軟度及心肺功能都比年輕時更好。

簡文仁在單槓上輕鬆翻轉、任意停留

享受獨行的放鬆也愛揪人同走

“走路是疫情期間最好的運動”,簡文仁建議疫情期間多走路,他解釋,激烈運動會讓交感神經亢奮,反而對免疫力不好。免疫力是副交感神經優勢,當人在放鬆、睡眠、休息、曬太陽時,副交感神經會比較好,抗病毒能力也會提高。

走路溫和、容易入門、動到全身,是適合推廣的防疫運動。只要姿勢正確,步距、頻率都可依自身調整;只要願意走,每個人都能從中獲得好處。

簡文仁很多生命重要時刻都與走路有關。來自萬里鄉下的簡文仁,從小就走路幫礦工爸爸送便當、幫忙操勞家務的媽媽買東西,偶爾去石門山上阿嬤家,搭公車後也得走一個多小時。小小的他赤腳在鄉間行走,踩到尖銳碎石時哇哇大叫、夏日馬路太燙時就跑到路旁水溝泡水;腳用具體的感受幫他留下了童年點滴。

每天行走是簡文仁珍愛的獨處時光,他多數什麼都不想,夏天有蝸牛時就數路邊蝸牛,幾年下來,觀察力變敏銳。也有些時候,腳動起來想法就開始流動,許多運動操的口訣、動作都是在走路時形成的。

他不只自己走,也愛揪人一起走,對他來說,走路是“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一群朋友走得久”的運動。例如走虎山溪步道,簡文仁有時發懶不想出門,但想到有一群山友約好要登頂大吼,就升起一股力量把自己推出家門。

簡文仁笑稱自己喜歡拍耍帥照,此為南港山系最高峰九五峰。

陪太太逛市場彼此陪伴走路趣

2016年他走路環島,兩年半利用周末和朋友走了46天,以縣道、小路為主,經常開車的他這次踏上許多耳熟能詳卻未曾到訪的土地—屏東九鵬基地、阿朗壹、萬金天主堂、石岡水壩、牡丹水庫、滿州鄉港口、台灣最南端。“我喜歡耍帥,拍了很多照片。”簡文仁開心拿出手機滑開那些風景,全是活力滿滿的照片。

走路也成為他和家人累積生活體驗、彼此陪伴的方式。簡文仁的太太不像他愛走路,但喜歡到各地傳統市場尋寶。他們會在周末開着車,到竹東、宜蘭、金山、關西、基隆等地逛市場,他在市場裡邊走邊看,享受走路的愉悅、聽太太分享不同市場的特色與驚喜。

“徒步環島、登玉山、夜宿嘉明湖,現在剩下嘉明湖抽籤還未抽中。”簡文仁說起他的人生三大願,已經走上玉山、走遍全台灣的他,總有一天也會走到嘉明湖畔,興高采烈拍一張耍帥照。

簡文仁說,一般人1分鐘走100至120步,但他強調,盡力而為即可,走路之所以對身體有益,重點不是強度,是養成習慣。可以快步走,可以大步走,也可以散步走,還可以慢步走,只有自己知道當下的需求是什麼。

文◇張瀞文《元氣網》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