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自閉兒專題】演繹日常情景介入治療方案 AI機械人助自閉兒學社交

文◇沈雅詩 攝◇賴俊傑、《明報》

(香港訊)聊天機械人ChatGPT風靡全球,連帶掀起很多關於機械人的討論。

Advertisement

隨着人工智能(AI)及機械人技術發展越趨成熟,越來越多不同類型的機械人,在各個專業領域上發揮作用。

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團隊,亦創香港先河,以AI社交機械人開展自閉症譜系障礙(下稱自閉症)介入治療計劃。

研究結果指出,學童完成相關課程後,自閉症嚴重程度減少25%至30%,社交溝通能力則上升20%至25%。

“你好!我叫親睿,你叫什麼名字呀?我們可以做朋友嗎?”這類社交開場白,對4、5歲的“地球”兒童來說,可說是易如反掌,但對來自“星球”的親睿來說,曾經困難重重。

ADVERTISEMENT

聲調語氣讓小朋友安心

今年7歲的親睿,在2歲8個月大時,經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CAC)評定患有自閉症、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發展遲緩,還有語言發展遲緩,媽媽Muse以“大落後”來形容女兒當時狀況,“不論CAC或其他心理學家,都指親睿的語言發展比同齡遲緩約1年半,她不懂和別人打開話匣子,亦欠缺社交技巧。換着以前,她想和其他人做朋友,就只懂‘死跟’着對方,所以經常嚇怕人。但多得‘小星’、‘綠豆’不斷教她,現在的睿‘叻’(聰明)了很多,曉得先自我介紹,無論在學校或家長資源中心,也開始交到朋友了。”

Muse口中的“小星”、“綠豆”,其實是中大教育心理學系蘇詠芝教授和團隊最新引進的一批AI社交機械人,它們的任務,是通過話劇,演繹日常生活情景,教導自閉症兒童社交和溝通技巧。

剛獲國際自閉症研究學會(INSAR)委任為“國際領袖”、亦是香港唯一代表的蘇詠芝,早在2015年,已經開展社交機械人教學計劃,由第一代主要用來示範人類手勢和肢體語言,到第二代用來演出創作性話劇,乃至今天的“機哥伴小星”(RABI)計劃,她一直深信,無脾氣、能夠不斷重複、可預計的機械人,是自閉症兒童的最佳學習伙伴。

“自閉症孩子與人的溝通動機已經很低,而且他們的學習模式,是需要重複一致的指令、有可預計的對話,這方面人類老師是比較難做到的,因為我們就算講同一番說話,都難以確保每次的聲調、語氣都是一模一樣的,但機械人在這方面就做得到,小朋友便會比較安心。”

早在2015年,蘇詠芝已經引入第一代“社交機械人”去提升自閉症兒童的手勢溝通技巧,當時研究團隊主要教授他們8個手勢,包括生氣、煩惱、頭暈、驚慌、熱、肚餓、嘈吵和發臭。

自閉童無興趣跟人接觸

但回歸起點,為什麼純粹“傾偈”(聊天),都要刻意去教、去學呢?蘇詠芝解釋︰“很多人都誤解,以為自閉症孩子活在自己的世界,只要推他出去、多接觸人,就會慢慢有進步,但其實是不行的。這類小朋友根本不懂得透過觀察去學習一種技能,他不會自自然然就學到,必須通過演練的方式才吸收得到。”

那誰負責跟他們演練呢?她說,既然知道自閉症兒童無興趣跟人接觸,那單單使用真人導師作為他們唯一的溝通媒介,並非上策,因此需要以社交機械人介入治療方案。

RABI計劃使用可編程機械人,並配合團隊設計的教材和課程,可用廣東話、普通話或英語,跟3至18歲、有不同學習需要和不同語言能力的學童溝通。而機械人更可利用鏡頭實時偵測學童的眼神,當AI通過視覺運算發現小朋友正在“放空”、“遊魂”時,便會馬上指令機械人作出提示,提醒學童要專心聆聽。

蘇詠芝指出,自閉症兒童存在很大的個別差異,為回應他們的需要,RABI計劃建構了一個範圍非常廣闊的課程,“由基礎班的個人自理、提出請求,到初級班的友善行為、日常生活用語,以至中級班的情緒解讀和表達,再到高級班的對話溝通、敘事,甚至乎進階班的職業訓練,以及一些特別題材,例如性教育、面對欺凌等,課程都有涉獵”。

▲▼由於自閉症兒童普遍不喜歡和人溝通,他們對音調也特別敏感,所以使用語調平坦、少感情表達的社交機械人授課,孩子反而學得更專注,吸收得更好。

不能完全取代人類教師

不過,她強調,社交機械人並不能完全取代人類教師,而此計劃的最大特色,正是“人機合一”!“我們的課堂,一般會有2名導師配搭2台機械人,大家各有角色。”

簡單來說,2台社交機械人就是演員,負責演出生活處境,而導師就負責帶領課堂,包括解讀情節、提出問題等,“舉例,飾演自閉症兒童的‘小星’,經常只用一個‘哦’字去回應朋友仔‘迪迪’的說話,我們的小朋友看完話劇,他們往往察覺不到‘小星’有什麼做得不妥當的,需要導師進一步提問、引導他們思考,然後再透過‘小星’重新示範合宜的對話,接着小朋友模仿、做角色扮演,他們才會慢慢掌握到”。

蘇詠芝笑言,導師另一個重任,就是負責“指導”機械人去回答小朋友的即興提問。

“小朋友本身的聲音都是難辨別的,加上部分自閉症兒童有言語遲緩,所以機械人暫時未能用上AI語音識辨系統去理解孩子的說話和解答他們的問題。不過,我們的社交機械人都有‘文字轉語音’(text to speech)的功能,只要導師即場輸入文字,一樣可以藉機械人的‘口’和小朋友對答。”

親睿參加了RABI計劃一年多,Muse見證着女兒的進步,“我覺得她在情緒、說話能力、社交溝通和學習動機等,都有很顯着的改善,而這些轉變,是連當時特殊幼兒中心的老師都察覺到的。幼稚園畢業時,學校的言語治療師替親睿重新做評估,結果是,她的語言和社交能力,已經追回同齡水平”。

自閉嚴重程度減25%至30%

升上主流小學後,親睿礙於課業繁重,暫時無法參與RABI計劃,但之前課堂所學的,她都有記在心裏。Muse透露,女兒早前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令她驚訝的,是親睿有能力把事件的始末覆述一遍,也表達到自己的感受。

“其實升小學之前,RABI課堂正正教過小朋友如何面對校園欺凌,她也看過‘小星’搶‘綠豆’玩具的話劇,所以當親睿被同學弄爛老師獎給她的擦膠時,她的即時反應雖然也是哭得拆天,但當我引導她回想RABI課堂學過什麼時,她便能夠慢慢冷靜下來,‘是啊,哥哥姐姐(導師)教過我的……’她亦很快處理到這件事。”

RABI計劃自2018年開展以來,累計服務逾2200名自閉症兒童,根據團隊的研究指出,學童完成課程訓練後,自閉症嚴重程度減少25%至30%,社交溝通能力則增加20%至25%,而他們對長句子認知的能力也提升20%至30%,以及敘事能力亦提升逾30%。被問及會否推出第四代機械人,蘇詠芝指正在研究當中,“希望將來的機械人,能夠透過偵測兒童的行為舉止,便評估到他的自閉症嚴重程度,再自動調整課程進度,優化訓練進程”。

她和團隊為了幫助更多“星孩”家庭,在2019年創辦了社企“智趣伴星途”,提供個人及到校服務,如欲了解詳情,可瀏覽機構網頁:star-autism.com

中大教育心理學系蘇詠芝教授

演練社交溝通技巧

不會學機械人講話

機械人用於教學並非新鮮事,早年市場都推出過幫助小朋友學習英語的AI機械人,但大家心裏有數,都是gimmick居多,純粹為吸引小朋友的眼球。

因此,當知道中大教育心理學系團隊,以AI社交機械人介入自閉症治療計劃時,記者腦裏都閃過相同的念頭。

本文探討機械人,不過要說的並非聊天機械人ChatGPT,而是一款專用訓練自閉症譜系障礙(下稱自閉症)兒童的人工智能(AI)社交機械人。

尊重自閉患者特別需要

計劃牽頭人蘇詠芝教授不諱言,除了記者有這個疑惑,用家包括學校、家長,不少劈頭第一句便說︰“我不想我的孩子(學生)像機械人!”、“為什麼要用機械人,不用人類呀?”是團隊推廣治療計劃的最大挑戰。但她語重心長解釋,計劃參考過不少文獻,也有研究實證,“我們用機械人不是為gimmick,也不是為用科技而用科技,而是尊重他們(自閉症患者)的特別需要。”

蘇詠芝是基於自閉症孩子不愛與人溝通的特性,遂提倡以機械人做小導師,鼓勵小朋友跟機械人演練社交溝通技巧,模仿機械人的對答。記者問她,會否擔心孩子在日常交際中會如鸚鵡學舌般,一字不漏地背誦機械人的台詞?

靠重點字眼給外界回應

她笑說︰“假如他們可以百分百模仿到機械人的對話,我會很開心,但事實並不如此。”

她表示,自閉症學童一般都不懂背對白,所以人類導師會盡量帶出對話中的重點字眼,例如閒聊飲食話題時,可以問對方︰“去了哪裏吃”、“吃了什麼”等。但她承認,社交情境多變,機械人沒可能完全涵蓋,唯望孩子在多聽多說下,能靠着重點字眼,給予外界一些回應。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