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明周刊副刊

【自遊自在】你打卡了吗?

文/圖•叶孝忠

越是适合打卡的景区,越是人满为患。是否意味着越是上镜的地方,死亡得越快?对景区而言,每一次的死亡,其实是一次的重生。它们也要拚业绩的。

Advertisement

“打卡”这词运用在旅游行业上极为贴切,因为一些旅行就像工作,需要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并且拍照以兹证明,最后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算是向领导们汇报,点赞和转发的人数可能用来评估工作水平。无人问津的帖子其实是一种冷暴力,我究竟做错了什么?人们用工作的态度来旅行,最大的不同在于,人们在旅游时打卡通常是心甘情愿的,甚至比工作还要上心。

杭州西湖边上多了不少宋朝女子。

泰国大城府的古迹群里也有不少提示你拍照打卡的角落。

越上镜的死得越快?

ADVERTISEMENT

他们会换上最合时宜的“工作服”,还很讲究呢,在色彩单调的古迹、沙漠和海边,披上了最华丽的。在中国各大城市还流行穿上各朝代的中国服饰打卡,北京古城里满街是骑着脚踏车落入凡间的格格,在杭州就要穿上飘逸色彩素雅的宋装。我看着几个全副武装,搭配头饰发髻的宋朝女子挤上人山人海的公交车时,画面超现实得很,感谢她们给这城市的外国游客带来欢乐。这几次去旅行,也发现越来越多景点布置好各种让你打卡的“工作”,清楚标识景区里拍摄打卡照的角度,不清楚的话,上小红书搜下打卡景点,哗啦啦刷出怎样也刷不完的笔记,这是当前最火爆的旅游社交媒体,甚至有不少朋友的旅游攻略都是上小红书完成的。然而越是适合打卡的景区,越是人满为患。

挤上公交车的宋朝女子。

是否意味着越是上镜的地方,死亡得越快?对景区而言,每一次的死亡,其实是一次的重生。它们也要拚业绩的。

阳澄湖挤满了各种农家乐,竞争激烈,每一家餐厅门口都要装上“我在XX(餐厅名)很想你”的路牌。这类打卡路牌,早已经泛滥成灾,但无法不佩服始作俑者的创意,只有极度商业化的社会才会强迫人们动脑筋。精明的商家们也迅速作出反应,原本新奇的就成了老土,正如我们街道那些贩卖“往日情怀”的壁画。

上海的武康大楼已经成了打卡热点。

天下没有免费的东西

我所逛的大大小小的书店和景区都设有能让人盖章的产品,商家能促进消费,顾客到此一游也获得满足。各处宫殿、园林和博物馆设计了各种造型的网红雪糕,吃雪糕前的打卡体验胜于雪糕的滋味。

在杭州入住了一家在亚运会期间开张的新酒店,性价比高,酒店设施新,客房智能,连吹风筒也是高级货,服务员嘘寒问暖务态度好。临走前服务员还主动问要带瓶矿泉水吗?天下没有免费的东西,服务员提醒说,能否在预定的网站上打个卡,拍一些照片,写几句评语。我说我当然是乐意的,但我不懂得操作,乖乖的把手机交给他,发布后,我看了看短评,上面还提到了他的名字,夸奖了他自己几句。这不是老王吗?我们还能信任这个世界吗?

上海甜品店的甜品设计也考虑到打卡族的需求。

圆明园推出的网红雪糕。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