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東西好玩明周刊副刊

【社區獵人】自然 回歸生活本質

天地萬物依循自然法則而活,人也一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每個地方的自然資源都足以養活當地的人。

Advertisement

擺脫主流社會迷思,今天的葉天生生活很自在。

⇒⇒獵人葉天生

葉天生是雪蘭莪州龍溪(Dengkil)人,卻把根和心紮在加影和武來岸(Broga),二十餘年來建構起一個捍衛社區食物安全與有機農夫生存基石的社區生態市場(Community Eco Market, CEM)。

葉天生來自菜販家族,從小跟着父母穿梭在巴剎和菜檔之間,讓他對蔬菜從產地到消費者手中的產銷過程瞭如指掌,越是熟悉,也越是激發他的食物安全疑慮。

ADVERTISEMENT

中學時到距離家鄉三十餘公里外的加影育華中學就讀,之後負笈美國就讀工業工程系,回馬後順理成章成為一名工程師,兼做保險代理。然而,在滿足了主流社會期待的舒適生活後,他卻不斷地提出疑問:“這是我要的生活嗎?”

1999年,他與另兩名育華好友合作經營有機店Purelife Organic,希望把健康的食物和食品推薦給消費者。首先是在加影市的拉惹哈倫路開店,隨着業務擴展而先後搬遷至孟達磷路商礦公會大廈二樓、杜更街的馬來亞銀行對面及流古路。

2012年,他與伙伴引入日本的Teikei(提攜)系統概念,開始建構一個社區支持的有機食物互助系統CEM。2015年與朋友拆伙後,他由加影搬到武來岸,繼續帶着CEM往前走。⇒

十餘年過去,今天的PureLife以銷售有機疏果為主,54歲的葉天生也在加影及武來岸建立起穩定的CEM網絡,全家總動員一起持續推動菜箱文化及教育。

科技再發達,也創造不了大自然的有機生命。

葉天生菜箱配菜中心大門口的堂號是“自然”:回歸自然是生活的本質。

推開葉天生位於武來岸的菜箱配菜中心側邊鐵門,正門口上的堂號是“自然”,穩重圓融中滲透一股簡樸,告訴大家:祖籍是自然,信念是自然,生活方式也師法自然。

自然是生命之本。葉天生一再強調: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遵循自然法則,大自然必能餵飽所有生命。土地若不施加化學藥物,用自然的方式養土,養着養着就會越來越肥沃,直至像森林一樣健立起自給自足、共生共榮的生態系統。

他舉個很簡單的生活例子:“蚊子吃什麼?鮮血和樹汁!牛羊的一生只吃一種食物──草;蜜蜂靠什麼維生──花蜜!這些動物一生只專注吃一種食物,牠們會營養不良嗎?”人也一樣,天生就有適應自然環境的本能,從自然供應的食物中健康生活。

然而,人這項強大的本能,正被自由經濟市場摧毀!

“什麼樣的泥土長出什麼樣的食物,養出什樣的人,大自然的規律不是應該這樣嗎?”葉天生發出疑問,全球化讓我們吃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食物,也讓我們開始遺忘我們成長的這片土地,我們的飲食習慣開始改變,挑食、飲食單一化,我們好像也開始慢慢失去很多本能。

葉天生推展社區生態市場運動後,生活簡單卻滿足。

醫療科技有利弊 違自然原則

他再舉例,按照大自然規律,人也像所有的生物一樣,具有抵禦風險的能力和本能。“像生孩子,不是應該靠自己的力量生產才是最自然的嗎?”但事實上是,先進的醫療科技將人的本能消磨殆盡,醫療工具以違反胎兒自然節奏的方式強行介入,這不符合自然原則。

“我們到底要追求怎樣的生活方式?”是葉天生一直不斷自我反思的問題。他自己就是那個過來人。小時候成績標青,成功進入名校就讀,出國進修熱門科系,回來後有一份人人稱羨的工程師工作。“這是社會賦予我們的普遍價值觀。”

然而,葉天生沒有按照這套邏輯走,他在1999那年來了個大轉彎。從小在巴剎的蔬菜堆中打滾,激發他思考食物對健康的影響。投入有機農業後,更讓他徹底明白生活的本質,除了營營役役的賺錢,我們還可以選擇更真善美的生活。

全家人一起為推動社區生態市場而努力。

社區支持型農業

自從綠色革命後,糧食生產藉由化學肥料、殺蟲劑及先進科技的介入而取得大量種植的成果,但化學污染、土壤貧瘠及藥物殘留等問題也為土地及健康帶來嚴重的傷害;糧食全球貿易更讓人與產地的距離越來越遙遠。於是,一群捍衛食物安全的有志之士發起社區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保護健康自己來!

CSA是一種支持在地農夫,提倡永續農耕實踐,提供消費者新鮮當季食物選擇,並強化社區凝聚力的食物互助系統。概念最早源起於六十年代的德國、瑞士和日本,日本一群媽媽於1965年發起Teikei運動,美國則遲至1985年才掀起浪潮。

CSA屬於封閉式市場系統,由會員以經濟支持的方式協助在地小農基礎營運成本及減緩可能的虧損風險,並承諾長期訂購農產品,由此形成一個相互支持、共享的在地農業循環鏈。

日本成功後,CSA成為一股全球永續運動,並隨着各國情境的差異而百花齊放,比如台灣的共同購買運動,而葉天生的社區生態市場則是馬來西亞在地化的CSA。

從PureLife有機店到社區生態市場,葉天生一做就是二十幾年。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遵循自然法則,大地之母自然會源源不絕的供應。

多一間有機農場 少一間醫院

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二年半保險代理生活帶給他的醍醐灌頂。“那時候為了賺更多錢,不斷鼓勵人家投保,發生意外時就有一份保障。後來我想想,為什麼發生意外時要保險保障?我身邊的人在哪裡?”他很傷心,我們的人生竟然可悲到要靠保險來保障自己,這樣的人生有何意義?

他告訴自己,他要去尋找一份保單,叫人情味保單!這份人情味保單,需要靠人情網絡建立,彼此關懷、相互扶持。

從此,他丟棄了忙得昏天暗地的緊繃工作,不再追着物質名利跑,開始積極投入到有機食物的社區支持和推廣上。物質享受已經不再重要,在社區裡,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大家一起支撐起社區的健康福祉。

大家抱着相同的理念:保護環境、扶持有機農夫、建立健康飲食生活。“多一間有機農場,就少一間醫院。”他一直這麼堅信。

葉天生:今天的人類已逐漸喪失天賦本能。

回歸生活本質是葉天生的信念,十餘年來堅持不懈。

吃得安心、吃得飽足,是生活的理所當然。

買菜箱扶持永續農夫

人口在增加,健康食物的需求越來越高,但種植好食物的有機農夫卻越來越少!

這種失衡現象,激起葉天生推動扶持有機農夫及共享好食物的社區生態市場運動!

今天有機農場送來的菜有驚喜:壯碩的翼豆比前手臂還長;野茼蒿不常見,是營養豐富的野菜;甘蔗花飽滿結實,又到盛開的季節……早晨的涼意沁心,葉天生將新鮮的有機菜排列整齊,準備裝進菜箱。

“菜箱,就是由我們配菜。”葉天生拿起白色的塑料箱,根據大小兩種不同的尺寸,裝進不同份量的有機蔬菜。由葉天生依據農夫送來的蔬菜搭配8種主菜和4種配料,大箱份量較多,適合4至5人家庭,小箱的份量適合兩人的小家庭。之後再將菜箱送到13個分發點。

這是葉天生推動社區生態市場(Community Eco Market, CEM)運動做好的一件事。“這個運動是一個相互扶持的社區支持農業概念。”葉天生解釋,從吃得建康、保護生態系統出發,到扶持種植好食物及保護土地的有機農夫。

每逢週一至三,葉天生清晨五點開始排菜、選菜、配菜和包裝菜箱。

葉天生在推動CEM這些年來,受到許多環境保護著作的影響,1962年出版的經典《寂靜的春天》即是其一。

菜箱採預訂方式,分為一個月、六個月及一年三種配套。

有機農夫 難與廉價農產競爭

葉天生與幾個志同道合的伙伴是九十年代推廣有機食物的先行者之一。“人口一直在增加,大家也都知道有機食物對健康很好,既然有市場需求,照理說有機農業商機無限,投入的有機農夫應該會越來越多。”但真相卻非常殘酷。

他看到的,是很多努力耕耘的有機農夫半途退場,有機農業持續萎縮至今天只佔整體農業市場的不到1%。“有機農業靠堆肥養土、混合種植,天氣不穩定時、工人短缺或出狀況時,都會影響收成。”而且,在自由經濟市場的惡性競爭下,有機農業按照自然規律種植的少量慢耕、產量起伏不定,根本就難與全球化廉價農產品競爭。

葉天生與伙伴越想越不對,守護消費者健康和土地的農夫沒有被照顧到,覺得必須建立一套穩定有機食物供應量的機制,才有可能搶救有機農業。“消費者要吃到好食物,就必須先保護有機農夫!”

2001年,他們開始引入日本的Teikei概念,展開馬來西亞的小實驗。“我們邀請支持有機食物的顧客、供應商及同行等到全馬各類農場參觀,有機農場、生物動力農場、慣型農場、溫室農場、水耕種植等等,做成料理請大家試吃,然後再針對不同農場的食物進行評比,結論是:有機及自然農法種出的食物最好吃,最叫人放心。”

葉天生:人口不斷增加,有機農夫卻不斷減少?這不對!

武來岸的配菜中心也開放予周圍鄰里選菜,這裡成為另一個資訊交換中心。

香蕉莖逐層剝開,曬干後是堅韌的繩索。

互相扶持 讓農夫專心種好菜

當時參與的共有二百多人,葉天生很有信心能推動CEM。“我們要建立一個社區,是可以擺脫自由經濟市場的捆綁,以共享和相互扶持的方式經營。”他的理念,是在整個產銷鏈上各司其職、彼此互補的方式運作,比如農夫專心種好菜,不同的農夫種不一樣的菜,他負責嚴選及媒合友善環境的農場、配菜、包裝、運送、管理社群和教育,消費者負責支持和吃健康、原汁原味的蔬菜。

“社群成員不選菜,由我們根據當天農夫採收的食物來閉門配菜。”葉天生有機蔬菜供應很多元,武來岸、龍溪、知知港、金馬崙等平地和高原農場的不同蔬菜不致讓蔬菜太單一,而且葉天生配菜時,都儘量混合搭配葉菜類、根莖類、瓜類、豆類等等,減少重複性。

此外,穩定的供應量是提供有機農夫持續努力的動力。消費者以預訂的方式短期或長期支持有機農夫,配套從一個月、六個月到一年不等。訂單穩定,農夫就能專心種菜。

“菜箱每週一次,如果因為各別因素吃不完,我們鼓勵他送給左鄰右舍或親朋戚友,或甚至可以交給我們送給需要的人,而不是取消,我們的原則是:不要打擾農夫。”

就因為種種的不確定性:偏食、時間難以搭配、料理習慣和時間不同等等,初時參與CEM的人不多。他笑說:“一開始的二百多人,2012年正式推動時只有17人留下來。”連自己的合作伙伴,也因為看不到前景,而逐漸退出。

今天,只剩葉天生一人堅守前線。

CEM的會員從一開始的17人,到今天的百多人,13個分發點擴大至雪隆地區。

每月辦農場教育導覽活動

12年下來,葉天生也不斷調整方式,除了固定配菜的菜箱訂購外,他也開放選菜。“比如這星期幾樣菜數量有剩餘,我就會在群組裡列出菜名開放選菜,我再根據選擇的蔬菜配好菜箱。”

另外,他也開放社區民眾登門買菜。每週一至三的配菜日,識途老馬的婆婆媽媽都會到他武來岸的配菜中心選菜買菜,更重要的是交換生活資訊。

與此同時,CEM的教育同步進行,除了與社群成員交流互動外,他每月固定與武拉岸的喜樂農場合作,一起推動農場導覽活動,“先讓參與者實地走訪產地,瞭解食物是怎樣種植出來的,再到我這裡的配菜中心,瞭解社區生態市場的概念。”此外,也不定時受邀到不同的社區推廣菜箱運動。

如此這般,今天參與CEM的訂單多達150箱,取貨點從加影、武拉岸、蕉賴,逐漸擴大至安邦、郊外嶺、甲洞、蒲種,甚至八打靈再也和沙亞南等13站。“只要有一定的訂購量,任何人都可以開新的站點。”他補充。

而他,每週固定工作三天半,剩餘的時間留給自己、太太、孩子和父母親。

零包裝、資源分類與循環境再用的精神,具體貫徹到整個CEM運動中。

菜箱運動也是環保行動

菜箱運動,不僅只是健康飲食和守護有機農業運動,還是一場保護環境的運動。

葉天生配菜中心的牆上張貼着一張顯眼的塑料垃圾圖,這也是他在推動菜箱教育時會一再提及的事,“地球只有一個,誰也不希望垃圾場或焚化爐建在你家隔壁。”甚至實踐到自己的配菜中心運作中。“菜箱裡除了一些易損食材需要盒子包裝外,其他蔬菜完全沒有塑料包裝。”在裝菜時,蔬菜依重量順序層疊,將最脆弱的葉菜放到最上層,蓋上菜箱後就直接送到取貨點。

消費者取貨時,會將上週的空箱,連同清洗過的塑料包裝盒交到取貨中心,讓葉天生重複使用,如此這般週而復始,不會有多餘的包裝浪費。

菜箱裡的菜也不貼標籤。“大家都知道是什麼菜,都知道來自哪裡,根本不需要標籤。”

他也利用香蕉莖製作成繩索綁菜,將剩餘的菜頭菜尾及損壞的菜等集中,交給有機農夫帶回菜園製作堆肥。

葉天生也與喜樂農場合作舉辦農場導覽活動,讓參與者參觀食物產地及體驗農耕,再到配菜中心瞭解CEM的理念。(圖片來源:喜樂農場)

葉天生的配菜中心也售賣一些有機加工食品,但他會逐漸減少這些非天然食品。

文•高佩瑤 圖•黃招勤、喜樂農場提供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